盛开莉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安徒生童话《冰姑娘》
盛开莉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冰姑娘》是安徒生童话里具有丰富意蕴和一定深度的故事之一,却一直较少被人关注。故事以阿尔卑斯山麓的冰河为叙事起点,讲述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之子”洛狄的命运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难离的种种关系甚至恩怨。故事里自然作为独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开放式、对话式的。“自然之子”洛狄一面与自然相亲相谐,一面与严酷的自然不断展开较量,最终以融入自然的方式回归了“冰姑娘”的怀抱。另外,故事里穿插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了生态内涵。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冰姑娘》;生态美学;人与自然
《冰姑娘》写于1862年,整个故事基本以写实为主,只有较少的童话意味,属于安徒生100多篇童话里篇幅较长、具丰富意蕴和一定深度的故事之一。从某种程度讲,这个故事完全是一篇适合成人阅读的小说,但却一直少有关注。故事以欧洲大陆阿尔卑斯山麓的冰河为叙事起点和中心,讲述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之子”洛狄的命运故事,具有相当浓郁的地域特色。熟悉这篇故事的读者和研究者一定会注意到故事里频频出场的“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复杂难离的种种关系甚至恩怨。李红叶曾指出,在研究层面上“安徒生是被‘成人文学’研究群体遗忘的一个角落。”[1]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作品深沉的诗性情怀以及具有启示意义的深刻主题或许能得到有力的彰显,这对于突破“小儿科”定论的安徒生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一、自然作为独立的存在
早在18世纪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就呼吁人们“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2]这可谓是生态整体观的最初萌芽。事实上,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大量书写在西方文学中始于浪漫主义时代,然而自然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更多地被作为表达和传递自己思想意绪的工具,或者对自然抱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如从中获得某种有用的启迪或者为自己提供逃避世俗的场所,对于卢梭初具生态整体主义思考的观念并无纵深性的接续和阐发。安徒生的创作期属于19世纪欧洲浪漫运动风行的年代,他必然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留下的100多篇童话里,至少一半以上毫不遮掩地体现出对自然的钟情。自然在安徒生的书写中,某种程度上默默呼应了卢梭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作为一个童话诗人,他以晶莹剔透的赤子之心在言说中获得了某种与自然最特别的亲密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终融入自然为旨归,《冰姑娘》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篇。
《冰姑娘》这个故事里的大自然并不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是人格精神和情感心灵的扩张比附,而是取得了独立地位。读者可以在故事里随处感受到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尊严和魅力,冰河、飓风浮恩、茫茫雪海、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之火”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现象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成为读者驻足观赏、极有生命力的存在。在这篇故事里自然是一个自在、自足、自成一体的独立生态系统,山的险峻、水的奔流与浩荡、冰河的闪亮与壮阔、飓风“浮恩”的猝不及防、雪山顷刻间的崩颓构成了阿尔卑斯山独特的生态景观。“太阳炽热地照在深谷里……雪堆凝结成闪亮的冰块,然后崩裂下来,积成了冰河。”[3]故事开头,冰河以一种独立的姿态首先出场。“上面的山峰会罩着低垂的云块……把一块葱绿的林地照的好像透明似的。水在浩浩荡荡地向下奔流,发出吼声。”[4]“低垂的云块”、“葱绿的林地”及发出吼声的瀑布和潺潺小溪统统都是外在于人的一种独立存在,并不因为人的来去而有所改变。将自然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去书写是一种对传统的超越。具有生态思想底蕴的作品区别于将自然作为背景或舞台的传统作品,即“自然与其说是人存在的背景或舞台,毋宁说是与人相互言说、相互生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人单向度地去打量自然,自然也反过来打量、浸染置身其中的人。”[5]在《冰姑娘》中,这种开放式、对话式的形态表现为“冰姑娘”所代表的壮美甚至严酷的自然与人之间的较量以及人最终回归冰姑娘怀抱的结局。
利用童话的外壳和习惯表达方式,安徒生给这篇故事里自然的代表——冰河起了一个拟人化的名字“冰姑娘”。“冰河一望无际地伸展开去……形成一座奇异的水晶宫,冰姑娘——她就是冰河的皇后……是冰河的强大统治者。”[6]原本冰冷严酷的自然与人始终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在冰河皇后这样一个拟人化称谓出现后,人与冰姑娘代表的自然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和互动关系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巧妙地展开了。与前文提及的带给人崇高之美的壮丽自然不同,冰姑娘以狰狞威严的面孔出现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毁灭者的角色,这显然是身处严酷自然环境中的人对于自然的想象投射。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很多判断,如残忍严酷并不是从自然本身考虑的,而是以人类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做出的。故事里主人公洛狄的母亲就是掉进格林达瓦尔得附近冰河里的冰罅以致丧命的。人身处的周遭自然以无情的手段吞噬人的性命时,冰姑娘就表现为这样一副面孔。“他们自以为就是主人,但是大自然的威力仍旧统治着一切!”[7]这是冰姑娘对于人的狂妄所下的结论。人类在文明进程中逐渐以主人自居,试图使自然臣服于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从生态整体主义角度看这是极为荒谬的,这里借冰姑娘的话作者指出了人类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错误观念。
“毁灭和占有!这就是我的权力!”“他是属于我的,我要占有他!”冰姑娘的叫嚣杀气腾腾,故事里居住在阿尔卑斯山一带的山民与冰姑娘的关系并非我们在一些生态文学作品里看到的那样和谐友善。恰恰相反,从冰姑娘对人生命的时时威胁看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人对于自然更多的是恐惧与敬畏,而自然眼里的人也绝无可能高高在上。在工业化到来之前,人与自然关系本该如此,只有科学技术让自然去魅之后,自然在人类眼中才没有了原先的威力和神圣,而那种神圣本身就包含了敬畏,所谓敬畏必然存在人对自然威力的顾忌和惧怕。
二、自然之子——洛狄
如果说冰姑娘代表的自然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主人公,那么另一个主人公就是人类的代表——洛狄。洛狄这个人物从生至死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作品中,无论冰河还是峭壁都不能单纯作为一种背景,而是与主人公的生命浑然不分、相互成就的重要角色。大自然与人物构成了一种对话与共鸣,如果抽取了严酷、独特的自然环境,人物将会变得空洞和苍白。
(一)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谐
洛狄从冰罅里死里逃生的经历似乎暗示了他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与众不同表现为洛狄和自然交织的关系。“除了当他站在倾泻的瀑布旁边,或者是听到狂暴的雪崩的时候,谁也不曾看见他笑过。”[8]倾泻的瀑布和狂暴的雪崩代表着自然界粗犷的生命力和不可预知的破坏力,在人类文明层面,是要加以管理和控制的对象。年幼的洛狄却在面对它们时发出笑声。这种笑可以理解为小洛狄身上和自然相一致的野性,即不受文明制约的蓬勃生命力。洛狄只有在发生人们看来很可怕的自然现象时才会笑,暗示着洛狄与普通人的差异,比如与大自然生命律动的特殊联结。相比于一般人同自然的距离与隔膜,洛狄更多亲密和认同,而且这种亲密和认同似乎与生俱来、出自天然,并非后天刻意为之。
这种与大自然合拍的野性从洛狄幼年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洛狄很早就是一个胆大勇敢的孩子了,“他爬起山来比山羊还爬得高”[9]。洛狄身上的特质总是用动物才可以形容出来。小洛狄成长的最初阶段获得的基本认知、生活启示及本领几乎全部来自大自然和栖身其中的动物。幼年洛狄最初的朋友是一只大狗和一只公猫,在洛狄眼里,大狗、公猫和他并没有什么不同。洛狄尤其对这只猫特别有感情,因为它教给他爬高的本领。“小洛狄,跟我一起到屋顶上去吧!”这是猫开始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洛狄懂得的第一句话。“只要你不害怕,你绝不会跌下来的。”[10]洛狄按照它的话做了,结果他就常常爬到屋顶上跟猫坐在一起,后来他跟猫一起坐在树顶上,最后他甚至爬到连猫都爬不到的悬崖上去。“只要你不害怕,你绝不会跌下来”这句猫教给洛狄的话,在后来出现了多次,成为成年以后的洛狄遇到挑战时萦绕耳边的警句,也是勇敢的洛狄前进路上的永恒信念。似乎长大后的洛狄变得那么勇敢都和这只猫导师有密切关系。八岁的洛狄即将要离开外祖父家了,他最先跟老狗阿约拉辞行,洛狄紧紧地拥抱它的颈,吻它潮湿的鼻子。然后他又把猫抱进怀里,随后和母鸡、山羊一一告别。小洛狄和周遭动物培植起来的感情如亲情般温暖。
对于小洛狄自然似乎格外垂青于他。“太阳的光线——她们是太阳神传播幸福的女儿——吻着他的双颊”[11],太阳的女儿们特别喜欢花、蝴蝶和人类,“而在人类之中她们最喜欢洛狄”。可见,洛狄与自然的亲近也得到了自然本身的认可和呼应。餐风饮露本身是说人在野外生活的辛苦,也意味着人在拥抱和渴望文明的同时对自然的排斥和厌弃,因为不受文明控制的自然意味着放弃舒适、甚至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是,在这一段对洛狄跋山涉水的描写中却没有一丝艰苦和沉重的意味。“喝着清晨的露水,吸着滋补的新鲜空气——这些东西只有万物的创造者才能供给。据食谱上说,这些东西的成分是山上野草的新鲜香气和谷里麝香草以及薄荷的幽香。低垂的云块先把浓厚的香气吸收进去;然后风再把云块吹走,吹到杉树上,于是香气在空中散发开来,又清新又新鲜。这就是洛狄清晨的饮料。”[12]这简直是大自然对洛狄无私馈赠的最神圣的人间珍馐。当然,只有一个甘心处在大自然怀抱里的人才能获得这种奖赏。小洛狄在自然慷慨无私的滋养中,拥有了和自然浑然一体的野性和生命力。八岁的洛狄徒步度过了峭壁和险峰、茫茫雪海以及悬着巨石的冰河,“他站在光滑的冰上,站得像羚羊那么稳”[13]。对于险峻的旅途,小洛狄毫无畏惧,在他眼里只有大自然带给他的变幻无穷和新奇莫测。只有一个充分信赖大自然,与大自然有亲情般相偎相依情感的人才会在这样的路途上享受其中。
成年后的洛狄成为一个能干的羚羊猎人,集合了自然界诸种动物之特长,“他游泳的时候,冰水不能伤害他。他可以在水里像鱼似的翻来覆去;他爬起山来比任何人都能干;他能像蜗牛似的贴在石壁上。他有非常结实的肌肉,这种本领是猫先教给他,后来羚羊又继续教给他的。”[14]来自大自然的动物给洛狄相当多的启示与帮助,同时人与动物间的界限和距离感也不复存在。
(二)与自然较量的壮烈之美——生态崇高
思维洛克在《走出去思考》一书中提到了“生态崇高”。“生态崇高”指的是“需有特定的自然体验来达到这种愉快的敬畏与死亡恐怖的非凡结合。”[15]《冰姑娘》这个故事除了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比如洛狄与自然相偎依的协调状态,还展现了人与自然搏斗与较量的崇高之美。在洛狄的一生中,冰姑娘象征的自然以残暴、无情、恐怖、神秘的面孔如影随形。冰姑娘以恐怖和专制的面孔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印象。冰姑娘在书中的形象实际上投射的是人对自然的恐惧和敌意。人人都怕冰姑娘,只有洛狄不怕,当人不把自然当作异己力量时,恐惧也就不会产生。故事里提到的洛狄和冰姑娘的正面交手有五次。幼年的洛狄曾经掉入冰罅却能里死里逃生,这是他和冰姑娘的第一次较量。冰姑娘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冰姑娘曾派昏迷之神去执行任务,但是无法成功,因为洛狄令人赞叹的攀爬本领使其无可乘之机。为了和巴贝德结婚,洛狄冒险去捉崖壁上鹰巢里的小鹰,这次是洛狄和冰姑娘最为惨烈的一次较量。在山崖峭壁上,洛狄踩着用绳子绑起来的梯子悬在空中,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下边张着大口的黑色深渊而粉身碎骨。冰姑娘披着淡绿色的长发坐在深渊翻腾的水上,“死冰冰的眼睛像两个枪眼似的盯着洛狄”大声呼啸着,可洛狄却在一阵喝彩声中拿着小鹰稳稳地站在了坚实的石地上。
冰姑娘的每一次报复都像是在考验洛狄的能力。洛狄正是在与象征大自然暴力的冰河对垒中英雄本色才逐渐彰显。洛狄的生命热力靠的是险峻的阿尔卑斯雪山以及冰河的激发和滋养,一方面这些自然力给洛狄的生命带来威胁,另一方面也是它们成就了洛狄。冰河激发了洛狄的生命活力,没有冰河就不会孕育出洛狄这样透着蛮荒与卓绝生命强力的勇士。洛狄的生命机能也不会被无限放大,其过人的爬山本领、精湛的攀岩技巧等无一不是因雪山和峭壁才得来的。冰河和大峡谷则因洛狄这样勇敢的生命个体而更加生生不息。冰姑娘与洛狄的较量象征性地表明了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对话与互动中,人与自然相互试探,通过自然对人的接纳和磨炼,人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并最终达到某种超越。而自然则因为与人的对话而变得更加丰富,或因为人的参与而获得进一步的彰显,比如冰姑娘也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才被赋予了更多想象和意义。
(三)融入自然循环
故事结尾,洛狄的生命以回归冰姑娘怀抱的方式而告终。“‘你是属于我的!’冰底下的一个声音说。……从这个爱情飞到那个爱情,从人间飞到天上——多么美啊!”[16]人间的爱情结束了,但是洛狄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和谐音乐中洛狄的生命之曲被融化其间。在这段冰姑娘抢走洛狄的描写中,看不到死亡的悲伤与恐惧,反而有一种回归的适意与宁静。
人与自然的较量并未分出胜负。洛狄的死亡象征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将回归其怀抱。自然成就了洛狄,最终也将洛狄收回了自己的怀抱,这像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有的健康关系的一个隐喻,起于自然的命运,终将返归自然。洛狄的生命原本就是属于雪山、峡谷和冰河的,葬身冰姑娘的怀抱也是顺其自然的。从生态角度看,人最完美的死亡应该就是能够真正融入自然,进入生态循环,在自然的能量循环中找到自己的处所。
故事中还提到洛狄和叔父去打猎的情景,叔父正在深渊的飞檐上攀爬,“他忽然看到一只巨大的兀鹰在他叔父的头上盘旋着,兀鹰只需拍一下翅膀,就可以把叔父打进深渊。”[17]深渊对面有一只母羚羊和小羚羊,叔父在注视着它们的动静,而洛狄则在注视叔父头上的那只兀鹰,他知道这鸟的意图,因此他把手按在机枪上,随时准备射击。叔父盯着羚羊,却不知已经被兀鹰盯上,而准备攻击叔父的兀鹰则被洛狄瞄准。故事展示了一个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打猎场景,却也正好演示了生命不分贵贱,在食物链中自然循环的生态整体观。依据这一整体观,人的死亡和任何生命的终结一样,也是大自然循环的一个环节,只有循环往复才能生生不息。此时的叔父、洛狄、羚羊母子和兀鹰,无论哪一个生命同样可能面临死亡,作者对于他们并无偏袒,结果母羚羊被叔父的子弹穿透,小羚羊逃生了,兀鹰被枪声吓跑,叔侄二人正要庆幸生还,却没料到一个更大的危险已经逼近,顷刻间发生的雪崩带走了叔父的生命。对于一个家庭来讲这是莫大的悲剧,可是对于自然界的循环来讲,叔父的死和羚羊的死并无多大差别。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看,带来死亡的雪崩是残暴的,吞食尸体的鹰是可恶的。若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看,雪崩是自然界必然存在的现象,雪崩带来的死亡人类应该坦然接受。“斯奈德指出,在这个永恒的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中,死亡也是生命延续的一种形态,万物的死亡都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献祭,在互相分享生命的盛宴上,万物得以共生,伟大的生态系统得以运行,因此个体的人,不应当惧怕被非人类物种吃掉或者消灭,而应当坦然面对。”[18]文中叔父的法国妻子平静地接受了丈夫的死亡。叔父死于雪崩,最终将生命埋葬在了峡谷,和羚羊一起做了自然的献祭者,永远地回归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个死亡结局没有传递出多少悲哀,而是庄严的崇高感,这和洛狄死于冰姑娘怀抱的结局如出一辙。
“‘自然界不存在是与非,是非乃是人的概念。’自然界自有其不以人的价值与美感为转移的客观独立的美的价值,即使这个星球满是天然的伤口、崎岖不平,即使处处是生命的扭曲和杂乱,自然的整个客观存在也是大美。”[19]按照这样的观点来关照大自然中的灾难,如山崩、雪灾、火山爆发等,只要不是人为的科技因素导致的,无论对人的生命是否构成威胁,都可以说是自然界大美的一个部分。安徒生在《冰姑娘》这个故事里也没有对这些威胁到人的生命的自然现象过多地评价和议论,而是以平静自然的方式让主人公的生命归于寂灭,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暗合了生态主义思想的整体生态观。
三、自然与文明的对峙
“从批判启蒙的工具理性着眼,阿多尔诺认为现代人对于自然的轻蔑与对于人工产品的推崇是一致的,现代人对于自然美的漠视与对于自然物实用的热衷是一致的。正是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导致了自然美从人类视野中的消失。”[20]
文明与自然的对立也是生态美学所关注的范畴,在《冰姑娘》这个故事里作者也隐约呈现了这个主题。洛狄不同于安徒生笔下大多数沉默怯懦的男主人公,他在面对自己心仪的巴贝德时,告诉自己“不要胆怯!”即便洛狄不乏坦荡的勇气,这个故事里的爱情仍然以悲剧告终。而爱情悲剧里又穿插了文明与自然的对立主题。洛狄作为自然之子,故事里安排了一个和他相对照的人物即一度使巴贝德的爱情信念蒙尘的英国年轻人。这个巴贝德的表兄是英国绅士,来自发达的工业文明都市,给巴贝德带来诱惑,最终为爱情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洛狄与其表哥构成对立,两人分别代表了自然和文明哺育下的男性形象,一个粗犷、勇敢、坦率,一个文雅、怯懦、虚伪。
洛狄和英国表哥的对立使得自然和文明的对立显现出来。借着洛狄,作者对都市文明精致背后的虚伪矫饰以及生命力的萎缩进行了隐形批判。在表哥出场的房间里虽然漂亮精致,但洛狄感觉到非常拘束,“他走起路来简直像踩着铺在光滑的地板上的豌豆似的”[21],和大家一起出去散步的时候,洛狄如果向前走两步,必须再退后一步才能跟大家看齐。文明的绅士淑女要去参观锡永古堡,洛狄完全不能苟同,“他们认为看这些东西是一桩愉快的事!这是一个执行死刑的地点。”明明巴贝德已经和洛狄订婚,英国表哥还把巴贝德对他的招待理解为对他的暗示,半夜跑到巴贝德的窗下去挑逗。作者特意强调了英国人在磨坊木槽边缘踩过去的动作,“他从来没有学过爬,因此他差不多要倒栽葱地滚进水里去了。”[22]对于洛狄可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在英国人这里简直狼狈不堪。被洛狄发现后他就再也不见踪影了。巴贝德对于洛狄来讲是他幸福的源泉,而对于这个英国人来讲不过是一次逢场作戏的艳遇罢了。
洛狄作为自然之子与代表文明都市的英国表哥在外表、喜好和行事方式方面形成鲜明对比。英国表哥虽然有所谓绅士的外表和趣味,可是在对待巴贝德的感情上并未看出真情和执着,并且完全无视巴贝德已经有婚约在先的事实。相反,洛狄勇敢坦率、感情热烈,在洛狄眼里英国人的绅士派头只不过充满了虚伪的腔调和无用的装饰。所向无敌的洛狄在冰姑娘那里从来没有过胆怯和怀疑,但英国人这里却受到很大影响,也正是因为英国表哥的出现,为他们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文明对于自然世界的冲击,其中也许寄寓了安徒生对于文明的复杂态度。
参考文献:
[1]李红叶.安徒生在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2006,(3):165.
[2]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M].张弛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14.
[3][4][6][7][8][9][10][11][12][13][14][16][17][21][22][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C].叶君健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5]王喜绒.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6.
[15]思维洛克.走出去思考[M].韦清琦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2.
[18][19]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0,254.
[20]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4.
(责任编辑李晓丽责任校对肇英杰)
[收稿日期]2016-06-22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项目“安徒生童话的生态内涵与宗教底蕴研究“(12XB08);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31920150139)
[作者简介]盛开莉(1980—),女,甘肃武威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6)04-0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