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业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政史系, 甘肃 定西 743000)
清代甘肃因兵蠲恤
——以统一新疆为例的初步考察
杨继业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政史系, 甘肃 定西 743000)
关键词:清代;甘肃;统一新疆;因兵蠲恤;恤兵;恤民
摘要:自清廷经略西北建立统治以降,甘肃就兵兴不休,统一新疆的战争更是历经康雍乾三朝,前后长达68年。为发挥甘肃兵民力量,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清廷对甘肃屡屡实行蠲恤,不仅时间长、范围广,而且次数多、力度大。这些蠲恤措施激励着甘肃军民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从而为中央王朝统一新疆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保证,同时大大减轻了甘肃百姓的赋税支出和积欠负担,减少了兵兴给民众带来的阵痛,民力因此得以纾缓,甘肃的社会经济得以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但是,蠲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兵兴不休产生的社会矛盾,所以清代甘肃在总体上处于动荡不稳、积贫积弱、举步维艰的落后状态,发展缓慢。
Exemp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Reason of Battle in Gansu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nification of Xinjiang
YANG Ji-ye
(DepartmentofPoliticsandHistory,DingxiCampus,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Dingxi7430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Northwest of China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here had been endless battles in Gansu and the war to unify Xinjiang had lasted for 65 years after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Reign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orce of the civilians and the soldiers and to obtain final victory of the war, the Qing government repeatedly implemented policies of exemp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Gansu. The civilians and the soldiers of Gansu were inspired to launch forceful military strikes and bravely fight against the enemy because of these exemption and compensation measures, which provided a strong military assuranc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unify Xinjiang, and these exemption and compensation measures greatly reduce tax expenditures of people and arrears of burden in the Gansu province, alleviating people’s pains. Therefore, the force of the people was taken care of and social economy of Gansu moved forward in the twists and turns. However, exemption and compensation could not fundamentally solve social conflicts because of the endless battles, and unrests and poverty in general prevailed in Gansu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在清代,因兵兴,或谓用兵,或谓军兴而实施的蠲免被称之为赐复。“蠲之故有二:一、遇灾;一、遇事。遇事者,若巡幸、兵兴,则下赦除之令,即古称谓赐复。”〔1〕“以恩礼免者曰赐复。”〔2〕有时也称之为恩蠲,“蠲免之制有二:曰恩蠲,曰灾蠲。恩蠲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用兵,辄蠲其田赋”〔3〕。无论何种称谓,其形式与内容均为因兵蠲免,并且突出了与因灾蠲免的性质区别。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的颁行标志着清代蠲恤制度的完善与成熟,该书以蠲恤这一大门类统领赐复等子目,此后大多数文献沿袭的都是这种分类规则。蠲恤除蠲免以外,还有借贷、缓征等实施形式,这就造成一些文献对赐复的“纪述非不详尽,而事迹相类不无出入之处”〔2〕,存在析分不明的现象。在蠲恤制度中,赐复主要面向百姓,而兵丁不在其列。可见,仅以赐复不能够全面反映因兵蠲恤的丰富内涵。所以,本文把凡是与兵兴相关的各种舒缓社会艰困的形式与内容泛称为因兵蠲恤。
学界对清代因兵蠲恤研究不多,仅陈锋指出其有五种类型〔4〕,而关于甘肃因兵蠲恤的研究尤显不足。本文拟从个案和整体两个层面,对兵兴与蠲恤的内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揭示清代甘肃因兵蠲恤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一、统一新疆中清廷对甘肃的因兵蠲恤
清代甘肃兵兴不休,因兵蠲恤各朝皆有。其中,统一新疆及其蠲恤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成为典型代表。
(一)统一新疆过程
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在肃州与清互市的新疆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因实力日增,野心膨胀,多次兴兵攻扰青海、西藏、漠北,并扬言举兵入内。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攻追喀尔喀部时甚至逼近京师,直接威胁清廷统治。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发动乌兰布通之役,就此揭开统一新疆序幕。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在昭莫多将噶尔丹歼灭,取得初步胜利。康熙五十四年(1715),策妄阿喇布坦侵扰哈密,清廷再度出征,直至雍正初年,双方均在科布多—巴里坤—哈密—吐鲁番一线对峙。雍正七年(1729)至乾隆元年(1736),清廷征讨噶尔丹策零。
随着准噶尔部内讧和实力削弱,形势发生转变。乾隆十九年(1754),清廷分路西进,准噶尔部闻风归降,清军占领伊犁。后辉特部阿睦尔撒纳,维族大、小和卓木叛乱,清廷再次平定,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最后完成统一新疆的任务〔5~6〕。
(二)统一新疆中甘肃的因兵蠲恤
“治安天下,欲兵民并得其所……务俾均沾实惠。”〔7〕所以,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康雍乾三朝屡屡对甘肃社会因兵蠲恤,并形成了恤兵和恤民两种最基本的类型①。
恤兵是针对驻防甘肃的绿营与八旗两种军事力量,蠲恤形式与内容有:(1)预借帑项。甘肃兵丁普遍贫穷拮据,在兵兴之际,因要置办出征口粮、马匹草料及行装器械等,负担更加沉重。为此,清廷对其预借帑项以纾缓其困难,这一举措见于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元年,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等4个年份。(2)宽展期限。兵丁预借国家帑项,按军制定例应分期扣还,但因兵兴,清廷会延期宽展,再度纾缓其困境。此项措施见于乾隆二十一年(年内两次)、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五年等3个年份,宽展期限不一,一般在一年以上,最长时限达十年。(3)豁免借欠。豁免是通过对原有借欠的宽免、预借之后的加恩赏给以及应扣之时免其扣还等形式,清除兵丁债务。豁免不分原来何时所借,只要是兵丁债务,会在兵兴之前、之中、之后适时适度豁免。此一举措见于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七年、九年,乾隆二年、六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等9个年份,豁免借欠约略统计超过三百万两。(4)调整军制定例。兵兴之际,军需浩繁,有时也受天灾影响,粮歉价昂,折色不敷,因此清廷酌情通融调整,表现为临时性增价折色,以提高兵丁物资采购能力。此见于雍正七年,乾隆二年、二十三年(年内两次)、二十四年等4个年份。恤兵是清代军政制度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在乾隆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蠲恤的各种形式与内容都集中表现出来,而以豁免借欠为主。
恤民与恤兵相比,蠲恤幅度更大:(1)蠲免,也称豁除,或豁免,是三朝恤民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蠲免内容为正杂各项,包括地丁银粮草束、历年积欠、随征耗羡、养廉银等。其中:通省应征地丁银粮共计11次12个年份,即康熙三十五年、五十七年、五十九年分别免来年;雍正七年免来年,九年、十一年、十三年分别免本年;乾隆元年免本年及二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分别免来年。通省地丁银粮草束、籽种、口粮、牛本等项积欠共计5次,分别是康熙五十七年免以前;雍正元年免以前;乾隆二十一年免乾隆元年至十五年期间的不同时段,二十二年免十六至二十年,二十三年免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局部地方地丁银粮草束共计7次,分别是康熙五十五年免来年的山丹等二十二州县卫所,五十八年免来年的山丹等三十四州县卫所;雍正七年免来年的靖逆卫,十年免本年的河东;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相继免本年的甘、凉、肃等府及安西五卫、皋兰等,二十四年免本年的甘肃受灾州县。耗羡共计2次3个年份,分别在乾隆元年免雍正十三年,二十五年免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养廉银1次,在乾隆二十三年免元年至二十二年。(2)调整定制。雍正元年停止备荒额征,乾隆二十三年内先后两次临时增加脚费银。另有因天灾与兵兴交织而对受灾州县实施赈济、缓征的少数行为。
除上述针对兵民的蠲恤以外,还有其他蠲恤对象与形式,各见1例:(1)恤官。甘肃文武官员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能够奉职迅速协助军行,因而得到清廷体恤。如乾隆二十二年将甘肃官员承办军需垫办银加恩赏给,免其还补,同时还奖赏督抚等官员。(2)协济。乾隆二十四年,因甘省连年承办军需,造成钱价昂贵,及“大兵凯旋及一应屯田事务,并民间日用,钱文在所必需。著于四川省每岁协济钱十二万串,湖广省每岁协济钱八万串,按数分起解甘济用。”〔8〕(3)改配罪犯。乾隆二十四年,因甘肃军务未竣,兼逢岁歉,一切口粮车脚拨运维艰,刑部议准“请将未经佥解人犯暂行停止……查照该犯等应配地方,即行分解。至从前缓决三次及私铸情轻、本年秋审减等者,应改发近边地方安插。此后罪应改发巴里坤者,俱暂照各本律问拟。”〔8〕
在康雍乾三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对甘肃实行的因兵蠲恤以面向兵民的豁免或蠲免为主,兼有其他形式,蠲恤的承继性明显。至乾隆朝时,蠲恤形式加多,频次加增,幅度加大,这与当时清廷国库充足及进入统一战争的最后决战阶段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统一新疆中兵兴与蠲恤的关系
在清廷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是兵兴促成了蠲恤的实施,而蠲恤又为兵兴发挥了显著作用,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互动式的关系。
(一)兵兴促成了蠲恤的实施
1.甘肃在统一新疆中地位极其重要
清代甘肃“北达蒙部,南杂番、回,西接新疆,宁夏以河套为屏藩,西宁与撒纳相错处,为西陲奥区”〔3〕,关乎天下治乱,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清廷抵御蒙古准噶尔等部族的侵犯、保卫国家安全以及统一新疆之时,甘肃的战略地位再次得以体现与提升,《清实录》多次言及甘肃是“师行要道”、“军需总汇”之处。
要保证战争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利用甘肃的战略地位和地缘优势。甘肃自然条件差,地瘠民贫,灾害频繁,钱粮欠缺,所以清廷对甘肃社会加意蠲恤,以争取甘肃地方的大力支持,调动一切有利于战争的资源与力量。
2.甘军是冲锋陷阵的主力
“国家之治乱,视兵马之强弱……国家出饷养兵,以备战守之用。然必衣食饱暖,筋力强壮……临阵对敌,收其舍命报恩之功。”〔9〕清廷在甘肃设置边兵,职责之一就是抵御外来入侵,保卫边防。为此,驻有绿营与八旗两种主要军事力量,所设两提、五镇兵额较他省为多。在康熙中期,“仅绿营兵员达11万人”〔10〕。
受兵饷较少及甘肃自然、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甘肃兵丁普遍贫穷,生活拮据,资用惟艰,难以保证自己和家人正常的生活口粮,更不用说置办出征的装备了,“穷兵”、“兵艰”是其窘境的真实写照,这必然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为此,清廷就要做到“国家绥靖边圉,翦除贼寇,必须士马饱腾,方克立奏肤功,恤兵之道宜亟讲也”〔11〕。
3.挽运军需有赖民力
中原王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历来以军需粮草的供给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出征越远,转输负担越重,困难越大。清廷统一新疆用时很长,耗费巨大,就与长途跋涉、劳师远征、转输困难有着极大的关系。康熙皇帝曾多次言及军需粮草的重要及运输困难等问题,“六师以粮饷为命,关系最要”〔12〕,“今欲用兵,非兵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11〕。
为了解决军需粮草转输的困难,清廷一方面就近陆续开发西北屯田〔5〕,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民力的征用。三朝每次用兵,虽一切动支皆用帑项,丝毫不敢累民,但是挽运军需仍需民力,特别是沿边州县,师行冲途。百姓在挽运军需过程中,勤劳艰苦,其情可悯;而就近采买粮草、协济军需,更加重了地方经济负担,所以理应蠲恤,“欲民生得所,必以敷恩宽赋为要”〔12〕。为了保证蠲恤落到实处,清廷三令五申强调督抚董率有司实心奉行,若有不肖之徒阳奉阴违、或蒙混私征、或借端科派等情弊者,必严察指责,从重治罪。
(二)蠲恤为兵兴服务
清廷不惜靡费帑项,加意蠲恤,使得兵民均得实惠,为兵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甘肃在统一新疆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清廷因兵蠲恤的激励与鼓舞之下,甘肃兵丁披坚执锐,屡次长途跋涉出征,在前线戮力戎行,奋勇拼命,舍身报恩,军功卓著,“西陲军兴以来,陕甘兵丁备极勤劳,而甘省兵丁尤为出力”〔12〕。百姓因不辞劳苦转输军需物资,努力输纳粮草,不断得到三朝皇帝的恩恤嘉赏,如“急公勤义”、“踊跃趋事”、“百姓急公”等等赞誉及大力蠲恤就是对其的肯定。各级官吏也是悉心筹画,措置粮草,协助军行。可以说,甘肃社会的急公趋义是新疆统一的强大基础与坚强保证,在新疆统一中尽到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培育了清代甘肃地方与国家的情感
自古以来,甘肃地方乃至西北就民族成分多样、关系复杂、矛盾尖锐,民族冲突时常发生,久而未决的民族问题严重威胁着地方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清廷对甘肃的因兵蠲恤既使甘肃兵民得到很大的实惠,慢慢地培育了甘肃社会对清代国家的认同,也使甘肃社会因急公效力而得到国家的认可。即便嘉庆、道光以后大清王朝衰落了,也依然认可甘肃地方。在各省绿营纷纷被裁撤之时,甘肃绿营仍然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后来清廷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双方的关系整体上看是在良性发展的格局中,这种情感一直持续到清亡。在统一新疆战争之后,除发生过如青海循化苏四十三、通渭田五,同治、光绪年间河湟等少数回变以外,甘肃社会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当回变发生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其他各族人民依然认同并拥护中央王朝的统治,为清廷用兵急公趋事。
3.为甘肃社会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甘肃因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兵燹甚巨,加之自然条件艰苦,社会发展长期缓慢落后。在清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一新疆战争中,甘肃军民急公趋事,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在此过程中,清廷蠲恤力度很大,仅以恤民蠲免通省正项地丁钱粮为例,前后蠲免11次、12个年份。以甘肃额征每年地丁银为28万两约算,在68年的战争中,蠲免数量占到同期征收总额的17.6%,再加之其他各项,蠲免总额就更高,这大大减少了百姓被催征的干扰,减轻了甘肃社会及百姓的赋税支出和积欠负担,减少了兵兴带来的阵痛,民力因此得以纾缓,甘肃的社会经济得以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三、清代甘肃因兵蠲恤的整体审视
统一新疆是清代甘肃因兵蠲恤现象中的一例个案。对整个清代甘肃因兵蠲恤情况进行整体审视,就会发现甘肃兵兴具有自身的特征,蠲恤现象在清代国家的蠲恤与军政实践中非常突出,地位重要,并且兵兴与蠲恤在互动的同时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甘肃历史上的兵兴特征
自清廷经略西北建立统治以降,甘肃就兵兴不休,体现出以下特点:
1.多样性和复杂性
兵兴无论性质如何,单就发生起因而言,有对国家统治权之争,如顺治初年李自成余部的反清活动;有对中央统治权的反叛,如顺康时期各地前明降将的叛乱;有争取民族生存权益的抗争,主要表现为各时期少数民族的劫掠;有民族分裂主义者破坏国家统一的战争,如新疆少数民族的叛乱;有外来势力的入侵,如中亚民族的进犯,等等,反映出兵兴类型的多样性和问题的复杂性。
2.危害大
凡兵兴,就会有灾难。战争中的厮杀、劫掠以及军需供给等行为,会直接造成人员死伤、财富毁灭、生产中断、设施破坏、生态恶化、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危害甚巨。
3.兵兴多、频度高
在清代甘肃历史上,无论是发生在境内还是境外,与之相关的大小兵兴年份达95年,占到总年份的35.4%,平均约3年1场〔13〕。除嘉庆、道光和咸丰朝甘肃境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兵兴外,其他各朝均有发生,尤以统一新疆用时最长、意义最大,同治时期回变程度最烈、祸害最深。
4.民族性
整个清代,甘肃兵兴大多与少数民族,如回、蒙、藏、维等族有关,而直接由少数民族或以其为主体引发的兵兴占到总兵兴的81.5%②,反映出西北地区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以民族冲突为主的兵兴在甘肃历史上十分频繁和突出,长期困扰危害着甘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因兵蠲恤现象突出
清代甘肃因兵蠲恤年份约略统计达72年,有案可考的蠲恤事例多达164次,凡重大兵兴皆有蠲恤行为。
1.蠲恤动机的多样性与根本性
因兵蠲恤包括抚恤和激励官兵,奖赏和拉拢士民以及兵后重建等多重动机,归根结底皆因清廷要争取甘肃社会的支持,以平定中央统治下的动乱因素,维护稳定的政治统治、安定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统一。
2.蠲恤对象多元化
清代历朝以政府为实施主体的蠲恤首重百姓,多达130次,内容包括蠲免单年地丁钱粮草束及历年积欠各项,赈济、招复难民、灾民,缓征应征钱粮,停止额征,提高挽运脚价等;次为恤兵,达29次,在康乾时期较为普遍,主要是出借帑项以保证兵丁对生活口粮、马匹草料、行装器械的采购、喂解、置办,还有宽展与豁免借欠,调整军制定例等;再次为针对士人、官员、解官解户等其它社会阶层的蠲恤,计有5次,发生在顺乾道时期。
3.蠲恤形式丰富
蠲恤时机的选择普遍在战后,旨在帮助灾区重建和恢复损耗的兵力,乾隆朝战前预办军需和战时蠲恤行为尤其突出。蠲恤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蠲免(豁免)、缓征(宽展)、赏给、赈济、招复、赦宥等等,而以蠲免为主。蠲免大多发生在国库相对充裕,或者地丁钱粮草束的追缴无望,或者兵民借贷及百姓应征正杂各项的历年积欠甚巨的情形下,此时政府会将这些赋税与债务蠲免。
4.蠲恤力度的阶段性
清代由于甘肃兵兴不休,每有重大战争,朝廷都会面向甘肃实施蠲恤,使得因兵蠲恤在清代的国家蠲恤与军政实践中十分突出,处于重要地位。
蠲恤一般发生在兵兴之后,针对兵兴之区(包括师行要道)按分数(按:清代专有名词,是指依据受灾程度而确定的蠲免比例。如灾免分数例:凡被灾八分至十分者免田租十分之三)进行蠲免。康熙中期以前、嘉庆以后蠲恤力度相对较弱,在乾隆朝,蠲恤力度明显加大,如有因部分州县发生兵兴而对全省普行的蠲恤,各种普行蠲免前后达10次,蠲免的总年份达56年。蠲恤的力度不仅与兵兴的需要,也与财政的充裕程度关联甚密。这些蠲恤对恢复当地的社会生产和兵力,维系中央王朝的政治统治权威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③。
(三)兵兴与蠲恤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凡有兵兴,就有蠲恤。兵兴促成了蠲恤的实施,蠲恤是为兵兴服务的,它旨在通过集结有利的社会力量与资源,化解兵兴引发的社会矛盾,消弭兵兴的危害。事实上,清代甘肃的因兵蠲恤确实在清廷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对战后的社会恢复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由于整个清代甘肃的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矛盾集中而又尖锐,每次蠲恤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兵兴带来的社会矛盾,但治标不治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兵兴不休的问题。而长期以来无休止的兵兴更大大地弱化了蠲恤功效,导致清代甘肃在总体上处于动荡不稳、积贫积弱、举步维艰的落后状态,进而影响到甘肃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见,社会矛盾的解决仅靠蠲恤远远不够,必须探本求源,从根源上真正地去解决。
注释:
①史料来源于《清实录》第5~11册、15~17册,中华书局1985~1987年出版。
②统计依据《甘肃全省新通志(二)》卷46《兵防志·戎事中》、卷47《兵防志·戎事下》,《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二十四卷),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521~584页;《甘肃通志稿(三)》之《纪事一》至《纪事四》,《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二十九卷)》,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46-337页。
③因兵蠲恤现象的整体分析依据《清实录》第3-60册,中华书局1985-1987年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之《甘肃府县志辑》、《宁夏府县志辑》、《青海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国方志丛书》之《华北地方》、《塞北地方》、《西部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1970年出版。
参考文献:
〔1〕清高宗.清朝通典〔C〕∥王云五.万有文库(第二集·十通第三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107.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C〕∥王云五.万有文库(第二集·十通第十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8363.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3550,4066.
〔4〕陈锋.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田赋蠲免〔J〕.中国史研究,2008,(4):131-144.
〔5〕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1-5,1.
〔6〕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55-56.
〔7〕世宗实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6.
〔8〕高宗实录(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709-710,579.
〔9〕世祖实录(全)〔M〕.北京:中华书局,1985:989-990.
〔10〕李永忠.甘肃绿营兵与清代西北边疆〔D〕.昆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1:12.
〔11〕圣祖实录(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646,590.
〔12〕圣祖实录(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873,917,941.
〔13〕杨继业.乾隆朝甘肃恤兵述论〔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0.
(责任编辑:武丽霞)
Key words:Qing Dynasty; Gansu; Unification of Xinjiang; Exemp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Reason of Battle; compensating soldiers; compensating people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1-0102-06
中图分类号:K249
作者简介:杨继业(1970-),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社会保障研究。E-mail:yjy1970@126.com。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