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琼 李 志
(周口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史诗琼 李 志
(周口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周口 466000)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发生区一般田块减产10%~20%,重发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认清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病原菌特性、危害及侵染循环,普及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利于控制其蔓延危害。
小麦全蚀病;症状;危害;防治措施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周口市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市。全市小麦种植面积66.67多万hm2,占全省1/7左右,产量占全省1/6左右,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大批商品粮,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素有“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周口”之说。不仅如此,强大的小麦生产产业链已经完全形成,为周口市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促进小麦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1996年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发现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扩散蔓延扩,现已遍布全市,各乡镇均有发生,成为小麦生产的一大隐患。近年常年发生面积3.33万hm2左右,重发年份可达6.67万hm2左右,一般田块减产10%~20%,重发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搞好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普及,做好其防控工作是粮食安全生产中一项重要措施。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子囊菌,有性繁殖器官子囊壳,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群集或散生于衰老枯死病株的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体上。小麦全蚀病菌的温度发育界限为4~33℃,发育适温为19~24℃。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对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十分敏感,碱性土壤和沙质土壤有利于二氧化碳的逸散和降低根际周围二氧化碳的浓度,种植在这类土壤中的小麦全蚀病一般较重。
据监测和报道,小麦全蚀病菌的寄主植物较多,包括小麦、大麦、粟、玉米、黍子、旱稻、黑麦、燕麦、鹅观草、毒麦、疏花雀麦、早熟禾、看麦娘、蟋蟀草、无毛画眉草、狼尾草、鸭嘴茅、双花草、远东羊茅、大拂子麦草、节节麦和画眉草等26种农作物和杂草。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侵染危害小麦的主根、次生根、地下茎及基部茎秆等部位,侵染危害的小麦根、地下茎呈黑色,基部茎秆也有黑色点、条斑,黑色点、条斑块手蹭后有金属光泽,这是小麦全蚀病不同于其他根部病害典型特征之一。受土壤菌量、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发生危害程度表现不同。土壤菌原量大,气候环境适宜,全蚀病侵染时发生危害严重,苗期即表现症状,中心植株矮化、色黄、分蘖减少、稀疏,根部及地下茎变黑,严重者引起麦苗提早死亡;反之,则发生危害较轻,小麦抽穗前一般不显症状,至小麦灌浆中期开始显症死亡,田间表现为成簇、成片的枯萎病株,外观似干旱缺水肥状,手拔可轻易整墩连根拔起,这也是小麦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部特征之一。成簇或点片出现枯萎病株遇雨后,因受菌腐生,病穗转为污褐色;剥开茎部叶鞘,用放大镜观查,可看到叶鞘内侧及茎秆表面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黑色菌丝结在基部表面聚集重叠形成“黑膏药”或“黑脚”,抹去菌丝结,可见茎秆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用刀片轻削,可见皮下维管束也变色。
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以带有菌丝体的病残体越夏,混有病残体的土壤、粪肥和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小麦播种后,病菌菌丝体从幼苗的初生根、次生根、根颈下的节间及胚芽鞘侵入寄主。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根部及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越冬。小麦返青后,随气温升高,菌丝生长加快,又进入快速侵染危害期。因此,冬前10月至11月下旬,和来年2月下旬至3月底是小麦全蚀病的侵染高峰。小麦感病后,轻者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重者在幼苗期或返青拔节即出现大量麦株点、片死亡,造成绝收。一般轻发生田块可造成减产10%~20%,重发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主要侵染危害小麦根部,麦播期是防控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要控制其危害极其困难。因此,针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麦播期宣传与防控工作。
4.1 强化普查,争取财政支持,进行统防统治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在显症期要组织技术力量强化普查工作,澄清发生区域、发生程度。同时,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争取领导和财政支持,针对重发区开展政府组织统一购药、统一技术、统一包衣(或拌种)的统防统治工作。
4.2 广泛宣传,普及技术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关键时期是麦播期,要在麦播期利用电视、手机短信、科技下乡、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宣传其危害及防控技术,把技术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应用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方法做好防治工作。
4.3 加强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好小麦产地检疫申报关,禁止在有疫情的区域繁殖小麦种子,田间检疫时发现疫情的田块坚决报废,改为商用;其次要做好市场检查,防止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
4.4 轮作倒茬
针对重发田块,可以改种非禾本科作物,如蔬菜、瓜类、油菜等,秋季作物种植大豆、花生等,不要种植玉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改种水稻,轮作时间要在3 a以上。
4.5 拔除病株,集中销毁
对于新传入田块和零星发生田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显症时期,仔细查看麦田,拔除有病植株带出田外深埋或集中销毁,以降低田间菌原量。据报道,拔除病株可降低发生程度50%左右。
4.6 化学药剂防治
大量试验和示范证实,化学药剂防治是简洁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重发区,应使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 mL拌麦种10 kg,或应用1%申嗪霉素30 mL拌麦种10 kg,或应用3%的苯醚甲环唑(敌萎丹)40 mL加2.5%咯菌晴(适乐时)20 mL拌麦种10 kg;对于新病区和零星发生区,可应用3%的苯醚甲环唑(敌萎丹)60 mL或2.5%咯菌晴(适乐时)20 mL拌种10 kg,可基本控制危害。
S435.121
B
1674-7909(2016)2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