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红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幼儿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棋类活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种,跟书法和国画等一起进入了幼儿园课堂。通过对幼儿园棋类文化渗透结果的调查,发现棋类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使其养成勤于思考,正视成败的好习惯。同时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训练幼儿的注意力。本文就棋类文化渗透在幼儿心理健康促进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棋文化;渗透;幼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35-01
幼儿正处于其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游戏中进行其心理教育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都忽略了队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幼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紧张以及忧虑等等,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一、棋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
围棋是我国比较传统的一种文化,在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治理,并且实现对幼儿性情的陶冶,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围棋教学不能够按照常规围棋的下棋方法进行培养,而是应该以围棋为基础进行各种幼儿游戏的开发,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围棋的教育功能。
棋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将围棋中比较枯燥的知识和术语变成幼儿比较容易理解的,非常形象和直观的失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棋类游戏的规则和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对棋类活动的兴趣。如对对于幼儿园小班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当老师含大鳄鱼来了的时候,所有小动物要站在棋盘的交叉点上,避免落水后被吃大鳄鱼吃掉。中班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棋盘上进行故事的演绎等等。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棋类游戏,都要确保游戏给幼儿带来的乐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二、棋文化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对于人们来说,下棋最大的乐趣在于竞技,从而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幼儿来说,通过棋文化能够再跟同伴之间博弈或者角逐的过程中,要他们真正体会到竞技活动中紧张、刺激以及快乐的气氛,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成败意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园每个学期都会开展棋文化活动,在比赛的最初阶段,所有幼儿都可以报名参加,然后通过层层选拨。如现将班级中的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比赛,得到小组优胜者;然后通过班内各个小组优胜者的比赛,选择班内比较优秀的幼儿代表班级去参加整个幼儿园的杯赛。幼儿从最初期的关注自己的成败,到关系小组成员的成败,最后到关心班级成员的成败。在层层选拨过程中,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升华。同时通过跟其它成员之间的对弈,小组成员让他们形成了对比赛结果的正确认识,也让他们感觉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有的同学在刚开始小组比赛中获得了胜利,便开始洋洋得意;小组比赛中失败的成员则怒气冲冲,有的甚至开始哭鼻涕。幼儿没有对比赛的成败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随着比赛的进行,他们能够正视一次的成败,不再纠结于跟人的成败,而是为同伴的成功而祝贺和鼓励,真正领悟到了棋类文化的真谛。
另外在活动过程中,也实现了幼儿大局意识的培养,使其懂得了有舍才有得。这样在从事任何事情的过程中,他们都养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如在游戏过程中,有个幼儿每次都输给同伴,而且将同伴获得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幸运。于是我对该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该幼儿在下棋时总是不假思索,落子如飞。于是在后来的棋类活动中,我要求该学生每盘棋的时间必须要超过20分钟,强迫其在下棋时进行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在棋类游戏中偶尔能够获得胜利。同时他也意识到同伴获得胜利是人家多动脑筋的结果,而非幸运。通过棋类游戏活动,实现了对该幼儿侥幸心理和不劳而获心理的矫正,使其认识到了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健康的心理。
结论:棋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幼儿园开始棋文化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经过一个学期的渗透,我们发现幼儿急躁和草率的心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能够以冷静的态度应对,并且慎重做好各种决定。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提高了其处理事情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探讨了棋类文化在幼儿活动中渗透的形式,如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棋类活动的调整,确保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乐趣。
参考文献
[1] 高小丽,秦葆丽,高志旭.棋类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15年6月25日。
[2] 张晓明,何焕好.浅谈幼儿体育游戏和心理保健[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5月20日。
[3] 宋雪菲,黄曦.浅析如何在社区设立幼儿心理工作室[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