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016-02-19 13:10方晓路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方晓路

摘要:师生关系是校园中的永恒话题,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中的重要现象,课堂冲突是师生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检验教学改革的试金石。在知识经济的视野下,师生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本文力图从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等视角进行剖析,管窥课堂冲突的正向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师生关系;课堂冲突;教学节奏;心理代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1-02

一、前言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系的核心。在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是在知识的再生产和接受中建立起来的。师生交往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师生冲突往往表现为师生知识视界的碰撞,背后充斥着知识与社会权力的矛盾和斗争。大学作为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信息的集散地,承受复杂多变的压力。教学冲突问题,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组织现象。

二、冲突对师生的心理影响

师生冲突,多数表现为课堂冲突或教学冲突,这让不少高校教师心有余悸。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视“教学冲突”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的确,有些严重的课堂冲突,造成教师的专业挫伤和心理阴影。而且,这个方面的负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每天要面对这些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学院的教学行政管理方面的所谓的谈话和帮扶之类的难堪,欲辩难言。管理学生有失败经验的教师很快会发现,教学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遇到这种情形时,教师、学生和教学行政管理三方不妨静下心来,进行冷思考。

其实,低烈度的师生冲突,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教师、学生和教学行政管理三方不必如临大敌。师生双方经常会面临许多复杂事情,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可想而知。如果不能及时释放,日积月累,不仅会伤害双方身体,而且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极端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冲突作为一个出气筒,可以让师生及时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烦闷,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减少对抗性冲突发生的隐患因素。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是教师课堂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师生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可以从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三个方面找原因,加以改进。

三、教学的节奏

美国思想家杜威(J.Dewey)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到关于“节奏”的内容时,指出了“鲜明性”与“扩张性”。其中,动态的平衡能达到鲜明的能量表现,抗拒则会造成扩张的可能性。此种节奏不只存于音乐与戏剧上,它是一种不断向前走的动能,再次扩张境界的能量,经由这些节奏关系不断增大、成长、强壮,便能汇流、整合,产生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整体效果。当教师的教学节奏与学生原先的学习节奏无法契合时,教学过程自然会有冲突与抗拒。当出现课堂冲突时,即在这种抗拒与冲突的现象中,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寻找一个更适合学生与自我之间的教学节奏。抗拒与冲突是让教师教学节奏扩张、更趋近学生学习节奏的关键契机,是教师教学艺术形式能否生成的时刻。教师,你们找准节奏了吗?

四、传统师生关系的嬗变

人、自然甚至社会,都是令人敬畏的生命体,是世界有机的构成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理解、宽容是师生情感关系的核心。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把理解分为评价性理解和移情性理解。前者表现为“我理解你的错误之处”,后者则是从对方的立场理解其思想、感情及对世界的态度。显然,比起只包含认知因素的评价性理解,有着更丰富的情感成分。它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起着情感反射式的推动作用。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主体,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特性,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主体来对待,而不是我们手中的作品,可以任意塑造。他们是鲜活的生命体,不能把成人的文化价值伦理强加于学生,要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摒弃“唯师为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扮演好亦师亦友的角色。

只要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诚恳,教师遇上需要学生配合的事,不妨说出来。比如,明天院长、教务处来听课,希望大家给足面子,掌声要热烈,相信学生会通情达理的。这么处理,会在无形中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全才,也有软弱的时候,需要学生的支持。平时师生见面不强求学生先向教师打招呼,教师也可主动问候学生。

五、对和谐教育的重新认识

现在,有些“优质课”或“公开课”看上去简直完美得无可挑剔,教师集编、导、演于一身,这样的课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演练才搬上课堂的。师生之间的一唱一和,看似精彩纷呈,其实效果如何,实在不敢深究。这样的课,注重的是花样,凸显的是教师,而学生发现真理,探究知识的真实体验,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冷落了。教学冲突的缺席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日常教学话语中所理解的,同时是教学实践中力求排除和避免的“教学冲突”,只是教学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教学冲突的一极,而不是教学冲突本身,更不是全部。把教学冲突等同于激烈的对抗性冲突,是对“教学冲突”理解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窄化。对应于这种理解的教学实践,通常表现出对教学冲突的极力拒斥和对所谓的和谐教学秩序的极力追求,从而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蜕变成机械灌输和强制塑造。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方面被反对和排斥,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丧失,教学过程表现出“反教学性”。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二元悖论,使不少教师机械地割裂教学中本然的两种态势,将教学视为静止、僵化、凝固的过程,拒斥教学中“冲突”的价值,错失提升教育品性的机遇。因此,应客观、全面地把握教学中和谐与冲突这两种状态,规避割裂这两种状态的弊端,实现对教学和谐与冲突的超越。

六、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师生冲突,作为管理教师的学院、学校的态度值得斟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作为管理教师的学院、学校,更多的是倾向学生的立场和诉求。当然,这主要源于对学生的爱护和认为学生处于弱势的一种补偿心理。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案例一:政教系的一位男教师在监考,揪出一位准备作弊的女学生,同班的学生站出来为这位准备作弊的女考生辩护,扰乱整个考场秩序。七嘴八舌说教师揪学生的衣服,态度粗野,对监考教师群起围攻。最后,辅导员出面解围说,这位监考教师是他当年的教师,人很正派,这件事到此为止,这才了事。这位辅导员的处理手法,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果将上述情形上报教务处,日后大家见面难堪,对教师和学生都不好。作为任课教师,教育机智不可少;对教学管理者来说,管理和协调师生冲突的艺术更显宝贵。

案例二:以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在笔者从事双学位教学管理期间,有一位学生来咨询,笔者热情地鼓励她说,学院外语水平在全省大学里的排名是NO.1,将来可以报考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她却说,这种烂吱吱的大学,烂吱吱学院,她只是想加强一下英语考省外大学,边说边用中指敲桌面。试问一下,这样的学生该不该训教一下呢?但笔者并未这样做,却用慈爱的眼光看着她,说:“有梦想的孩子一定能高飞,我的责任就是呵护你们青春的梦想!”面对教师慈爱的眼光,她意识到失态了。后来这学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临行前,来到笔者的办公室,在门外晃来晃去,假装没看见;第二天,她又来了,探头探脑,又一次假装没看见;第三天,她又来了,这次叫她进来,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其实,老师已经知道了,你被北师大录取,我替你高兴。”这回,学生的脸红得像苹果似的。

七、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和心理的代沟

代际冲突的核心是不同的“代”之间所需要的体系和价值观的冲突。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同文化形式互动的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就社会常态而言,大学师生之间的年龄一般相差10岁以上,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存在长幼之分,表现出代际之差。人们常用“严父、慈母”来形容好的教师形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不同态势:教师处于高势,学生处于低势。因此,长期以来,师生关系无论从知识还是从经验的角度看,多体现为“前喻型”,即知识由教师流向学生,属于玛格丽特·米德所称的“前喻文化”,特征是老一辈影响下一辈,两代之间以接受、模仿、继承为主,较少突破和创新。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主体性认识的不断提高,这种代际影响类型开始缩小,师生关系开始出现向“并喻型”转化的趋势,即知识在师生间相互渗透、对流和互补,在变革时期甚至有可能出现由学生影响教师的“后喻文化”。

八、网络时代展望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网络信息传播大量知识的条件下,班级概念已经变得模糊,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功能越来越淡化。学生在大学中更需要的不是单纯知识的获取,而是在学习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引导。

社会学家克莱伯说:每一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时——无论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就会看到此前未曾看过的事物。师生冲突,课堂冲突,对于任课教师,提高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集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难得的身心全面成长和自我教育的机会。师生冲突和课堂冲突,将伴随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黄洋子,姚霖.心理剧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11,(Z2).

[2]邱少旭,靖东阁.基于齐美尔社会形式论的班级互动探究及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1,(23).

[3]刘建君,舒娟.简论“双基”教学和“三维目标”的关系及其实践优化[J].当代教师教育,2011,(4).

[4]任玉媛.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新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