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谦
发展草地农业是我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途径
张少谦
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冬小麦轮作为主。近几年天公做美,在国家好政策的支撑下连年丰收,2015年更是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国家出现了粮食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农产品库存压力加大,价格倒挂,但还得进口部分饲料粮。当前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玉米挂牌收购价确定为“国标三等”每斤1元,每斤降0.12元。破解“三量齐增”,更好的增加我省农民收益、维护农民利益,根本之道还是要转方式、调结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上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草地农业就是提升我省传统耕地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草地农业,是将以谷物籽粒生产为主的现有主粮型耕地结构,转变为以籽粒与绿色营养体生产并重的粮草兼顾结构。草地农业以“粮、经、草、畜”协调发展为主线,调整种植业生产内部和畜牧业内部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变化,形成“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以优质牧草替代部分饲料粮、既有助于保障人的口粮需求,又促进草业发展,提升奶牛、肉牛、肉羊的生产能力,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量和保障草食畜产品质量安全。再者低产田和坡耕地种草、草田轮作等农地利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能培肥地力,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如:在坡地低产田实行草田轮作,一个轮作周期3-4年,就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23%—24%,每公顷土地可增加氮素100—150公斤,在不增施肥料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后作粮食产量10%以上。在我省发展草地农业的空间无比宽广,低中产田、农闲田、林果隙地、草山草坡都是发展草地农业的优势选择。最主要的是我省的牧草和饲用植物种类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约2千种)。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可以满足各类不同气候、土壤、水份条件的自然资源进行绿色营养体生产。即便是不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土地,也可以用来种植适宜的牧草和饲用植物。
据推算,到2030年,我国的饲料粮消费需求将达到口粮的2倍以上。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保障问题。草地农业恰恰可以解决传统的农业结构弊病,满足未来发展趋势。在我省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利用豆科牧草的根瘤菌固氮特点,改良农耕地;利用各类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潜力,加大绿色营养体的生产,在有条件的农区可逐步扩大牧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生产的牧草一方面满足自家家畜所需,一方面可将余草推向市场。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草地农业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阵地。当前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之一。京津冀协调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巩固好我省环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我省北部地区张家口、承德一线,是北京首都的水源涵养地,防风固沙带。而草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当植被覆盖度增加30%—50%以上时,地表风蚀水蚀会明显降低。在我省北方农牧交错区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尤其是种植苜蓿、披碱草等多年生牧草,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优质饲草料,而且由于增加了冬春季节地面覆盖,能够显著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省草业已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可以说发展草地农业正当其时。随着规模养殖水平提高,对饲草的需求持续旺盛,好草养好畜产好奶(肉)已成为业界共识。随着玉米价格变化,种草的比较效益优势逐步显现。与草相关的耕种收和青贮、包装技术已比较成熟,装备支撑条件基本具备。我省各地也有不少成功探索,积累了种草养畜的成功经验。草地农业将带领我省农业进入粮食稳定生产、畜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厅草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