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藏传佛教“四摄法”教育之借鉴意义

2016-02-18 23:48才让加
关键词:布施众生佛教

才让加

(西北民族大学 藏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初谈藏传佛教“四摄法”教育之借鉴意义

才让加

(西北民族大学 藏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在一定意义上讲,佛教是教育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素质和开发智慧的一种教育系统。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是最初的导师,而其后的各教派佛教大师们也都扮演着承前启后、教化众生的导师角色。本论文从藏传佛教四摄法角度出发,结合大乘菩萨巧妙度化、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着重探讨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同时,以佛教四摄法与现代教师职业准则进行对比,重点译介“四摄法”及其所含方便善巧的教育理念,阐述它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借鉴意义。

藏传佛教;四摄法;教育

一、四摄法略述

赵朴初先生曾说讲过一句这样的话,我们提倡佛法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六度”为度化自身之法,“四摄”为度化众生之法一说[1]。总之,利乐他人、度化众生是藏传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在一定范围内,教书育人也是一种佛教所提倡的利乐、度化众生之精神体现。

“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其中布施摄,是以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召唤众生,使他们产生信念,以便善引正道。爱语摄,即用善言抚慰心境,明言启发智慧,让众生向往利众精神。利行摄,即做行善榜样,以身作则,鼓励众生踏入善德之道,改善价值观念。同事摄,是以慧眼洞察众生根机,随其所乐,协同共事,让众生感受利众之伟。四摄法,首先,是大乘佛教度化众生、行善积德、利己利人的殊胜妙法,现代著名藏学家、佛学家多识教授在《佛教总论乐道灯塔》中说:“佛教四摄法是利益众生、无私奉献精神之伟大法则。”[2]其次,此法也是大小乘之间的区别所在,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利众度众行为在大乘菩萨界方有。佛祖释迦王以导师之身传教时,先用此法摄受众生,然后应机度化,引向光明。

每个人的求知阶段是人生旅途中既特殊又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升素养、选择方向、追求价值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师德金柱生锈而变质,大罪非老师莫属。俗话说:在家当父母为教师,在外当教师为父母。藏传佛教一些经典中说师恩大于父母恩,因为教师能把学生引向万世幸福的光明大道。作为开示人类智慧,启发人类善根的教师,即便不能像佛菩萨舍身饲虎,割肉喂鸟那样行善积德,也要努力以四摄法为职业准则,教化学生心灵,善化学生品德,引他们走上光明真路。

二、四摄法与教师职业

藏传佛教经典中关于师德有很多种说法,如佛教密宗经典《上师五十颂》中要求上师具备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师德总结为十条:即“善师需具戒定慧,德胜勤奋学问广,具有正见善解说,富有慈悲有耐心。”[3]多识教授翻译的《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中借鉴师德归纳为五条:“戒行清净知律义,爱护病弱居处净,财法二施饶益众,及时传教好上师。”[4]通过这些引论,我们可以确定教师的德行与学问是其职业最为重要的两条原则。

佛菩萨度化众生就像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在博学广闻、品思兼优的基础上,不能没有这种为人作表率、无私奉献等四摄法精神。四摄法,本是佛菩萨巧妙度化、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亦可被现代教育借鉴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它将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实现教育目的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布施摄与爱心。所谓布施,是一种爱心的表现,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布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无论是佛菩萨度化众生,还是老师教育学生,首先要摄受使其依附,获取信任,收人欢心,否则将无法完成教化任务。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指出:“完成自他二事,首先要用布施满足各种需求。”[5]还有许多藏文经典中,把布施摄释义为“如父母养子女、如良医治病人”[6]的无私慈悲与奉献精神,跟大乘六度之舍度一样。作为教师,爱心是其职业道德之本,有了爱心就能布施,用财、法、无畏等换取学生的兴趣和信任,有了信任就容易教化。佛教把信念比作母亲,强调万法生于信念,藏族传统亲师法也非常注重师生信誉度,认为信是道之本,善之源,有信可依,无信无依。同样的道理,学生若不信任老师,就像烧死的种子一样,不会生出知识绿叶。因此,教师用自己的慈悲心与爱心,广行布施,令学生欢喜,让学生感到自己和蔼可亲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学生自然会聆听教言、遵纪守法,这难道不是教子妙法?例如,当学生贫穷无财、挨饿受冻时,为其脱离此苦关,教师要毫无吝啬地用食衣财物扶手济贫,这属于财布施;当学生思想不正、态度不端时,正如《普贤上师教言》中所说:“赐向善向正之智慧,指开悟觉醒的道路。”[7]教师要用慈悲和爱心,说理开示指明方向,这是法布施;当学生身心不安,心散意乱时,教师要以弃己为人的心态,去帮助学生消除内心的恐惧与惊慌,这是无畏施。总之,这些以爱心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的方便法门,既是现代教育中正在逐渐失去的东西,也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素质中必不可少的。

第二,爱语摄与善言美语。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恭敬之心,才会认真聆听教诲。在此基础上,四摄法对说理讲法的语气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爱语摄。语言是交流思想、抒发感情、表示爱意的主要工具。四摄法之爱语,主要指温柔悦耳,内涵深意,使人感到如沐春风,给足勇气和希望的言辞。教师用温柔善良的语言消除学生内心的烦恼,乐化学生不愉快的心情,也是一种爱的表现。爱语有美语、慰语、鼓励语、胜益语等。很多藏文经典中把教子语言比作英雄手中的宝剑,说教师要用善言宝剑降伏众徒心中的无明大敌,相反,如果广学多闻却不善于语言表达、传授,就像空手挑战持枪凶敌,很难打胜仗。因此,宗喀巴大师讲师德十要素时,强调“善言”之法最为重要,《入菩萨行论》中也道:“言要精确明理、断无烦恼、恰当温柔。”[8]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但不能用讽刺挖苦、歪理曲词之言伤害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在课堂上更要求善于用合乎逻辑、全面准确、条理清晰的美语欢收学生的缓、散、懒之心,净化气氛,提高效率。例如,当学生生病或遇到难题、感到困惑时,教师要用慰喻语和同情的态度劝勉,使其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当发现某学生有某方面的才能或突出表现,某学生成绩进步或变得优秀时,教师要用庆悦语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提高自信;当面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时,教师要经常用胜益语,励精图治使他步步上升,再接再厉,增强他们的精进心和自信心,树立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如此种种,都是四摄法之爱语摄折射的方便法门和精神,也都可以被现代教育直接借鉴和吸收。

第三,利行摄与以身作则。通过布施摄增强信任感,在信任的基础上用善言美语进行施教,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然而,教育的内容很多,有些则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传达的,所以,四摄法又提出了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的利行摄。佛教历来反对那种脱离实践行为的“空谈学者”,强调学问要见于言行,故藏语有句格言:“口说似泡沫,实践如金珠。”四摄法之利行,就是指为人表率,敢做榜样,所言付诸实践的行为。比如,拿爱语摄来说,教师仅凭口说甜言美语,不以身作则的话,结不了善果,成不了教育。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教化他人,首先要善化自己的身心净化无污,敢做榜样。”[9]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光要有以身作则、挺身表率的精神,而且敢做榜样和表率的言行要合理准确,能使学生产生仰慕之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0]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也曾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好学生的关键在于老师的自我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11]。总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且为了学生要扮演各种角色,如理论知识方面的智者、学者角色;品行德育方面的善良文雅之人角色;日常生活方面的诚实勤奋者角色,等等。而且这样样角色都扮演好了,方可达到菩萨利行摄之准则要求,成为合格的老师。教师利行施法,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是古今中外都提倡的教育原则,也是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

第四,同事摄与因材施教。在信任的基础上,言教、示范还不够,四摄法最后提出同事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因材施教,以同学或朋友身份,指引、开导学生,与学生共学同做。正如萨迦班智达在《智者入门》中所说:“赐明者为深理,赐钝者为通俗;鼓励惰者进步,苦谛讲给聪明人,笑语救醒愚钝者。”[12]多识教授所译《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中谈师德十三条时也明确说:“上师要根据弟子智力、思想素质、兴趣爱好、习惯等不同,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还应该具备那种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之弟子的耐心。”[13]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理解,就是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临场发挥,老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特点,随机施教。正如佛祖根据众比丘的根基、智慧差距,将万法分三个层次进行讲解,即三次法轮,同事摄强调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当然,这并非说无论学生喜欢做什么,老师都要跟着一起做。若是那样,那么学生喜欢打麻将,老师也跟着去打;学生喜欢跳舞,老师也陪着去跳,能度化众生、教好学生吗?所以,此法应该是大原则下的小策子,就如某人回国,乘汽车、火车、飞机可以自由选择,但途中一定要听指挥,守规则。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此法要善用智慧手段,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走歪路。

三、结语

佛教四摄法包含了对现代教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适应现代教育整个过程,从其爱生如子到好言教导,从以身作则到同事进步,皆为切实可行、值得借鉴和行之有效的方便教育法门。

(一)符合教师要爱生如子的职责。人们通常把教师的爱比作甘露和春风,相信它既能唤醒枯萎的心灵,也能融化冰冻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4]的观点。从佛教四摄法角度看,教师不爱学生,学生就无法信任老师,若没有师生相互间的信任,就无法进行教育。所以,四摄法把布施摄放在四摄之首,强调爱心的重要性,正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我愿做渡江者的船舟、找居屋者的木房、寻食物者的佳肴、无依靠者的上帝国。”[15]它要求老师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像保证其衣食住行。故实施此法,能以善心呵护、弃己为人的行为,培养德智两全、心灵健康美好的有为人才。

(二)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大乘佛教认为,世间所有有情众生无一不做自己的父母,因而佛菩萨对待众生一视同仁。真正像父母之爱那样无私的爱,本来就包含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教师若爱生如子,就必定能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佛教四摄法要求教师要以这样的心态,去接纳、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像父母疼爱儿女一样。如此,学生也会慢慢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苦心,会逐渐走上正路。故实施此法能使教师不分学生优劣之等、种族之别、亲疏之系,像阳光普照大地一般,亮化每一颗可塑之心。

(三)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很多藏文经典中讲述,佛祖释迦牟尼考虑到世间无量众生的不同根基、机缘,把八万四千法分三次法轮进行开释。四摄法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对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进行分类,合理安排。在鼓励引导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案。佛教四摄法中利行、同事等法完全吻合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四)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佛教经典中所谓一致善化身、口、意,指的就是老师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藏区很多善知识(主要指寺院教育中)收徒教子时,先用布施美语等招引收心,然后慢慢利用自身的讲、辩、著等才能,善引学生的身、口、意一致向善,就是实践佛教四摄法之活例子。所以,四摄法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总之,佛教四摄法既是实现教育目的之次第法,也是让学生成才成善的施教法,更是提升教师职业准则的不二法。因为“布施摄”,即无私奉献精神可使学生信赖教师,因而巩固求学之基;“爱语摄”,即美语善引法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软教化,因而能够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利行摄”,即以身作则可使学生模仿、崇拜老师,甚至激起超越表率的欲望,因而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善化;“同事摄”,即随机引导可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机缘、智慧等进行因材施教,因而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善引下,发挥兴趣之力,练就独特技能,成为超群之才。如今有些教师,除了教书以外对学生毫不关心、不闻不问,这样不但影响和抑制学生的求学兴趣,而且还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因此,结合佛教四摄法,改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爱心、赞美、表率等和谐教育环境中,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口意皆为纯净善良的“好人”“能人”,不仅是佛教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

[1][3][5]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31,333,37.

[2]多识仁波切.佛教总论乐道灯塔[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105.

[4][13]多识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心传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64,37,67.

[6]洛桑次成.宗喀巴大师传[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347.

[7]巴竹·吉美却旺.普贤上师教言[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120,125.

[8][15]加羊加错.入菩萨行论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5,222.

[9]多识仁波切.藏传佛教常识300题[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60.

[10]论语·子路第十三篇[Z].

[11][1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2]萨迦班智达.智者入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76.

(责任编辑 卓逊·多杰 责任校对 戴 正)

2016-03-21

才让加(1984—),男(藏族),甘肃夏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

ABC.4

A

1001-5140(2016)06-0041-04

猜你喜欢
布施众生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写在六合金光寺
苏轼布施观研究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德善
慈怀众生
顾恺之募捐
老挝,钵盂里的尊贵与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