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依舒 杨越明
第三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 藤依舒 杨越明
2015年12月20日,“第三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三院合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协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爱奇艺、唯众传媒、优酷土豆、凤凰网、暴风影音、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等产学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与业界实践精英,共同就在“互联网+”的媒介发展背景下电视受众收视行为转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并从产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应对受众收视行为变化的创新做法。
电视人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传统媒体的视频化转型,是当下电视媒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文斌分享了中央电视台在网媒融合方面的主要做法,他认为以央视新闻为龙头,让电视、PC、手机等多屏呈现内容,实现多屏互动,探索机制体制的融合是未来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他提出以央视新闻为龙头,探索机制体制融合,拓展新媒体平台阵地;以视频为核心,探寻“电视+”与“互联网+”契合点,重点节目多屏互动;以用户为核心,全媒体布局实现内容与平台的融合,全用户覆盖、全球化传播;以媒体融合重点项目为抓手,构建平台级入口,对内整合、对外开放,将央视电视观众转化为新媒体用户,构建智慧融媒体。北京电视台新媒体部主任蒋虎认为电视人深度理解互联网思维至关重要,传统媒体办新媒体每种模式都有合理性,大媒体理念打造平台,夯实技术硬件和政策软件。演讲中他着重介绍了北京电视台新媒体演播室与网民实时互动嵌入电视直播的创新模式。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郭全中从传统媒体视频化战略谈起,强调了传统媒体视频化战略需采取公司化运作和市场化体制,采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成本控制能力、专业运作能力和移动运营能力。
网络视频异军突起的现象也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探讨。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认为“互联网+移动视频”是文化传播的新手段,技术是推动在线视频模式变化的最核心要素。龚宇认为在线视频发展的关键在于“产品是皮毛、技术是骨架、内容是肌肉”,在线视频需要用技术筛选精英,新媒体影响用户习惯和视频内容创作。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则强调,在技术分外重要的当下,“内容为王”仍是不争的事实,优质内容在媒介依然倍受追捧,其中IP开发无疑是当前在线视频网站创造多平台价值的核心和关键。因此,电视节目的IP开发应当成为传媒产业规则,使有市场价值的IP能够摆脱单一平台,在多个平台创造价值。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陈丹青认为在线视频网站的发展关键是互联网加文化娱乐,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与自媒体的发展都将成为视频网站的重要来源。作为学界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曾祥敏教授指出,内容、产值模式是学者研究在线视频网站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也提出移动互联时代,媒介时间的有限性对用户媒介消费行为的约束关系,同时他指出当下电视用户的收视行为变化体现出了收视时空感和收视时间感在收视体验方面的差异。
移动互联时代的多屏冲击和跨屏收视之变,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发展必须面对的生存挑战,内容生产、渠道传播都需要用户作为信息接受的出口。面临媒介时间的分割和碎片化,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展示了针对网络视频用户的新发现“虽然手机已经是视频用户终端的王者,但是电视仍然是电视剧的主要平台,付费用户呈上升状态”,他针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用户对象、不同的收看地点、不同的IP将会延展出更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内容。暴风影音副总裁王刚指出,视频内容的生产、VR技术的运用,注重沉浸式、交互感的用户体验应当是未来关注用户收视兴趣点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教授在论坛结尾做了“算法会让我们孤独吗?”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虚拟现实、全息投影、裸眼3D等尖端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会很深远。
(作者藤依舒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杨越明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