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景观与创作潮流演变

2016-02-18 22:50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作

■ 周 星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景观与创作潮流演变

■ 周 星

以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景观、创作变化热点现象、认识评价不一的焦点为例,抓取市场数据交易剖解,阐释电影史所呈现发生的变化,即市场推动的创作不可忽视,潮流演变也依赖市场而行。在关于2014到2015的青春题材创作、青年导演批量登上历史舞台、21岁左右的受众影响电影创作趋向等现象上,如何认识需要客观公正的态度。针对互联网带来的电影的全方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正确看待、评价的思路。

中国电影;电影产业;电影创作;媒介融合

一、电影史的视角:纵览近年中国电影的发展

2015年中国电影呈现超规模市场收益,大大高于往年50%的发展速率,令人振奋。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呈现喜人的市场局面,自然预示着2—3年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电影市场的应然现实。由此回看,21世纪的中国电影史,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的创作思路,潮流演变、受众改观、市场取舍、3D技术与数字时代等,带来了电影文化景观的巨大变化。电影原本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国家形态着意将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先导产业来看待,收效显著。近年电影伴随着时代的细微变化,汇聚着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迹象,而呈现不一样的文化潮流。尤其新世纪十年以来,市场倡导造就中国电影形成以市场导向为准则的创作收获,无论是产业指标鼓励、评奖基本要求,还是专家分析依据与论说分析,都形成对市场认知的引导。而市场引导渐成风气,也极大促进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从十余年以来“大片”升温,成为中国电影支撑市场的核心,到近年更多成本不一的创作获得市场青睐,形成了新的电影产业史态势。至今,青春题材兴旺、IP电影风行、80—90后成为观众主流、小镇青年影响电影收益、合拍进入深度结合阶段、票房不断冲高等情况,让内地电影在占据中国电影主导市场、不断试探对外传播的路径上快步前进。电影史改观已是明显事实,艺术电影的习惯归纳、政治意识形态电影的角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传统电影史观渐行渐远,市场取舍成为要素。

探究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对象,但市场数据不是为了单纯强化物质性收益,而是印证电影创作托生的环境氛围。所以,放置在电影史的视野中来看待实属必要。我们不是时常回归到20世纪40年代的市场,从中外交织中来看国产电影诸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市场强盛吗?对于电影史而言,创作状貌的改变、创作队伍的变化、电影理论的复杂化状况、电影批评的涨落,都由此产生,也因此受之影响。但对电影历史构成中的主创对象的变化无法漠视,在包括原本作为中国电影主力阵容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为代表的一代导演,在2013年开始渐次淡出市场高排行榜,到2015年更为明显的处于相对低落状态,基本预示着这一代人的电影史已经彻底变化。《一九四二》《归来》等出色创作,不仅在市场实现上未如人所愿,且在青年受众的期待上也众说纷纭。前所未有的“改朝换代”的创作景观,让历史书写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而贾樟柯、宁浩等中生代导演引领市场的趋势不可阻挡,包括赵薇等一代跨界新人成为时代市场的宠儿,且一发不可收拾。但市场化的成效也带来文化缺陷的逐渐凸显,即显然忽略了单一化的指向可能产生的偏差。大片被诟病的议论渐多,而市场大片并非总有大回报的收效,和显然多为小成本的人文电影得不到市场支持的状况,一起加剧了这种质疑议论的声浪。

回顾历史渐进过程,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创作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在2012年,过渡状态的呈现,还没有出现后来潮流一边倒的明显情况,在包括《人山人海》《杀生》《白鹿原》《万箭穿心》《搜索》《听风者》《人再囧途之泰囧》《桃姐》《一九四二》《赛德克巴莱》等凸显艺术的创作中,历史表现与现实呈现可以并置。但显然,如《一九四二》这样相对厚重的创作开始被市场所忽略,以及无论是议论不一的《搜索》,还是看过后夸赞评价一致的《万箭穿心》,都不及《泰囧》类欢悦喜剧受到欢迎,而《桃姐》的一致好评却未必使市场火热,《赛德克巴莱》的冷遇更让人感到市场无情。即使是市场状态出色的2015年,一些艺术创作的典型作品,也不在高票房的行列之中。2015年在超过80部上亿票房电影的高票房背景中,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聂隐娘》只有6000万票房,获得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的《山河故人》只得到3000万票房,获得金马奖两项奖的《一个勺子》不到2000万票房。市场评价显然并非我们的历史评价可以认同的。

时间继续延展,这两年中国电影创作走向似乎明显,人们的判断显然多样起来,认知的复杂性超过了对于市场简单评判的程度。2013年的趋势已经指向后来中国电影的变局,在这一年,《无人区》历经曲折上映,却反响一般,和被称道却没有市场回报的小片《美姐》并置,有细致创作表现的《萧红》被观众疑惑,《一代宗师》的叙事遭到不少批评,这些影片其实都在显示对艺术的探索。但新的信号同时出现,编剧出身的导演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上大有斩获,人们的观影趣味明显改变,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展开并引发无数的类似创作中,昭示着青春无敌和情爱故事的历史到来,原因在于新一代人的需求主宰市场,跃升到核心地位。到了2015年,市场爆发的架势令人意外,票房过亿元影片共计有81部,而国产过亿影片占到一半以上,共计47部。这一年首次诞生两部票房收入超20亿元单片:除了进口片《速度与激情7》(24.26亿元)外,国产片《捉妖记》(24.39亿元)排名第一。在前八部都超过11亿票房的影片中,国产片占据5部,显然占优势。根据统计,2015年年度TOP10的影片中,国产片拿下了7部,除了《捉妖记》排名第一外,《港囧》以16.20亿元排第三,《寻龙诀》位列第四,《夏洛特烦恼》以14.35亿元排第六,《煎饼侠》和《澳门风云2》随其后排列。值得欣喜的是排列第十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斩获9.53亿元;对于动画电影而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还成为内地上映的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打破了《功夫熊猫2》保持了4年的6.17亿元的票房纪录。上述数据显示的是中国电影在内地市场已经具有的多样性实力。

市场的变局也似乎在不断提醒人们世态难测。实际上,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潮流影响的产物,在一次次风向变化中,显示出文化习性不稳定的特点。所谓2013之春的说辞,凸显了风向转变的意外。一批青春题材的创作忽然间跃上银幕,改变了以往中国电影的景观。当中国电影进入调整微妙期,曾经大行其道的大片高涨局面受到遏制,市场回报效应减低、减弱的趋势既是时势使然,也不免令人担忧;但凸显的青春时潮的高涨、喜剧创作的得势等令人意外,将电影呈现的既往格局打破,也引发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电影史角度而言,时代变化是明显的,而评说的矛盾性也渐次而生。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就整体而言,潮流变化的显在性,包括市场青年创作的群体力量呈现,青年导演主宰的增强前所未有;粉丝成为支撑市场收益的重要对象,离开互联网和社会粉丝的拥戴,创作收益就显然低迷;主流创作的变异也缓慢出现,但减少了硬性的艺术创作,小成本前所未有的失去市场,新的适应性青年创作开始取代以往青年导演创作。

近年中国电影凸显的热点,明显集中于喜剧创作和青春题材兴盛的焦点上。由此,形成了创作上非大片创作兴旺、市场上中下成本高盈利的奇特景观。而这二者的背后,又是及时愉悦风潮贴近大众心理、亲近青年怀旧情怀吻合新一代受众的显而易见的情态。小时代盖过了大是非的表现,成为当下青年的观影选择,不能实现主宰世界的大梦想,至少可以选择小时代来满足议论,这时网络给予了小时代的津津乐道的满足,口舌的愤懑和行动力的衰竭,热衷自我交往、淘宝购物、游戏人生的时代,让观影潮流瞬间变化。个体的津津乐道只能是微小的经验,于己利害切近的时候就关切,远乎的时代潮无关痛痒,社会里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更多是虚拟的关注而非切要的进入。

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观众创作喜好;无论是新一代导演的占据舞台,跨界导演日渐突出,都可将近期电影历史归结为某种“小时代电影”历史。这未必恰当,却有一种透视力,因为不仅区别于以往的宏大叙事,也有别于前十年的大片火爆。小时代的趣味、小时代的情感表现和小时代受众群体主宰电影,已经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潮流。于此相应,电影形成“现象”则是明显的商业文化时代的大众情感宣泄的表现,也是电影已成为以市场收益为准则、以娱乐文化为走向的产物的体现。人们蜂拥而至看一种热潮创作的背后,是群体感知文化的一种方式。的确如此,当电影市场开始繁荣,电影的文化生态多样化和不断显示的出人意料的变化已经成为常态。而被认为是现象电影的,或者是所谓电影“新力量”“新势力”批量出现而引人注目,这一当下时代明显的现象,类似于当初大片出现,或者景观电影出现的显要一般。而2013年开启的青春电影潮,也是兴旺的一种电影现象。无论对于电影《小时代》及其一批青春电影如何看待,都日渐显露出时代文化的多元复杂,观者、评论者众说纷纭,卷入的主流传媒和大众传媒之间意见差异明显,而从好恶上升到极度对峙却未必能客观公正呈现现实的复杂样貌。大片、大时代向小片、小时代的偏移需要我们冷静分析。但还有多少时日延续娱乐的青春和喧闹的喜剧电影,是需要考验观赏者的耐心的,也将会考察中国电影跟风会持续多久。

其实,潮流和分化已经在酝酿。从2014年的青年处女作:韩寒的《后会无期》与《小时代》的拼争较劲中,同样倍受青年喜欢,却因群体差异而喜爱各有不同,但在此消彼长中,结果是前者评价和票房同步正向,代表着有别于倒钩差异的另外一种趋势,而区别于高票房却评价不高的批量创作的一统天下的趋势。延续到2015年,正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根据中国艺术研究中心调研,2015年春季档期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观众对春季档上映的电影处于满意区间,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及以上水平的高位。而调查2015年国庆档6部国产影片,辐射2部国产影片的结果显示:国庆档观众总体满意度为79.6分(满分为100分),较暑期档有所回落,位于“较为满意”区间。其中,票房表现平稳的《解救吾先生》以82.7分获档期内观众满意度第一,《夏洛特烦恼》《港囧》分列第二、三位。①总之,中国电影应该进入市场高扬并且追求更为全面的发展之路。

二、电影产业发展的视角:对产业市场状况分歧的分析

上述电影史角度的现实分析,已经描述了近年中国电影的产业复杂状况。这两年中国电影的市场加速度数据是电影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先从2014年来看,按照官方公布数据,2014年生产故事影片618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相比2013年217.69亿的票房总收入,2014年内地票房的增长幅度高达35.89%,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其中国产影片36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8.3亿,同比增长34.52%。2014年,影院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银幕。2014年全国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市场发展喜人,延续到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330亿元,比2014年全年票房已高出近34亿元。前三季度,国产电影占近6成票房,诞生了内地电影24.38亿元最高票房的《捉妖记》,国产电影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电影票房的核心力量。到了2015年,景观更不一般。全年共创作生产故事影片686部,动画影片51部。更重要的在于,国产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和好莱坞的抗衡。在年度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人民币收益中,国产片票房数达到271.36亿,占总票房的61.58%。前所未有的票房数字,比2014年增加109.81亿元,比2014年增长68%。近年电影数据实际显示,国产影片面对越来越直接抗衡好莱坞大片放映的局面,似乎已经具有进行对峙的勇气和实力。2013—2014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都高于进口影片票房。比如2014年,中国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分别为国产161.55亿元和进口134.84亿元,即便国产片较上年同期增长26.54%,不及进口片比上一年增长49.79%来得大,但总量上已经足以比拼。比较进口片的话,2014年在中国上映的20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创造票房约15亿美元,占中国市场总票房的32%;而2014年票房前20名的国产片产生票房约16亿美元,占中国总票房的34%。2015年的跃进是爆发性的,更确定了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景观。

我们要肯定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制片业的巨大变化。除了合拍已经成为重要现象外,从此前国有制片业的唯一性,到随着市场革新,民营制片业已经成为最大占比的制作力量。2014年电影业的“五大”制片公司是光线、华谊、博纳、乐视、万达,这五家公司2014年的票房总和占到全国总票房的58%左右。有人统计认为,加上国有的中影,则比例至少超过70%。市场予夺决定了创作的地位。还必须强调,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互联网强势介入电影产业的趋势,BAT(即百度、阿里、腾讯简称)对于中国电影的大规模产业进军,已经呈现并且将继续推动电影产业的格局变化。网络时代的电影改变着与品质、市场票房关系,从创作到收获都一一可见,资本介入的影响愈见明显。2014年BAT对于电影生产创作的关系人所共知,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和互联网企业资金涌入电影市场项目,2014年几乎所有热映的电影都有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的身影。64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资金近680亿元。比如经纬创投投资的《后会无期》,阿里巴巴娱乐宝联手乐视影业投资的《小时代3》,百度百发有戏、优酷土豆、基石基金打造的《黄金时代》,乐视影业、儒意欣欣、优酷联合投资的《老男孩》等。中国电影市场已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已公开携巨资跨入电影行业,影视圈即将迈入一个资本运作的新时代,尽管令不少人忧虑,但不可阻挡。

就产业指标而论,2014年暑期档过后,中国电影市场的局面不仅令人松一口气,而且还颇为欣喜。以暑期档为核心,9月初,2014年国内影市的总票房已超过200亿元。按照数据,迈过200亿的门槛的中国电影比前一年提前90余天。就市场指标来看:中国电影从破20亿到破100亿,用时5年;2012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总额为170亿,2013年,这一数字突破了200亿,达到216亿,增长达25%。从2010年的100亿元到200亿元,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2014年突破到近300亿。在经历市场蓬勃发展的局面后,中国电影和国家经济一样,在世界上早已不是微不足道的角色,而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已经是GDP世界第二的国度,中国电影市场也是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市场。也因此,中国电影市场超出了简单艺术需求和娱乐玩闹的品质,需要放到更为宏阔的平台上来度量。

必须看到,这两年的中国电影正因为体量增大、市场指标扩展、关注度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复现着以往社会关切而议论纷纷的局面。不同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一部电影全民关心的时候,更多是政治性的形态导致的社会的反响议论;而当下电影遭遇社会呼应,更多是文化评价的反应和知识层面的说辞。这一方面正好证明,中国电影自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应获得的文化地位。同时,也越来越突显出一个急迫的问题:对于市场条件下的中国电影认知,需要新的视野和跟进时代的文化认知标准。文化自身就是一种人文存在而汇聚成的文化认识,对于文化现象的演进变化必须敏感。一成不变的观念、无视现实的僵化认识,对于文化成长不用说无力判断,对于自身的文化影响也不可能是正向积极的,这一解说自然是针对迅速变化的电影文化现象,也包含了需要审慎看待和解说的问题。还没有哪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像电影那样,越来越增多变量,也越来越难以琢磨。而我们的评价是不是具有适应性却是一个问题。

要注意,2014年中国电影一度遭遇到的似乎是两年前的境况,即在贺岁档期收尾的2月,市场收益峰值达到顶点;而到了年中,随着好莱坞大片的涌进,中外片市场的比例猛然陡转,跌破一半以下的国产电影状况犹如2012年的情形,2012年年度国产片票房占全年总票房48.46%,是近五年来国产片市场占比首次低于50%。2014年中的情形同样令人担忧。随后,一批青年导演密集创作加入市场竞争局面,开始显示出敢于碰硬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不适应时代跃进局面的人们苛责和批评,一度认定不如意乃至于全盘反对市场存在等等形势,让原本颇有生气的市场,充满了一种责怪充斥的批评声音。批评是正常要面对的,但无论是2014年5月张艺谋的《归来》遭致的多种批评,还是后来对于青年导演创作的非议,再到8月著名大学教授重磅文章挑剔《后会无期》的余续里。超越以往市场的收益局面,也被过度的批评搅乱,直至2015年末对于《老炮儿》的挑剔,都显示了评价的复杂性。

显然,无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现实的利好走向,是不客观的表现。我们没有理由对于国产电影在市场上迭出新作、纷呈风格表现和新人崭露头角报以不屑。在大格局的中国电影发展角度和具体对象的青年新人出现上,都值得给予积极的鼓励。此前中国电影冒出的黑马青年徐峥,以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猛然获得超过12亿多元的票房,稍稍低于第一位的风靡世界的《阿凡达》,实属难得。我们肯定在几乎没有大导演冲杀暑期档的时候,青年创作者的作品,的确遭遇到不少批评,包括作品的艺术批评和形态批评。然而这正是因为青年导演创作凸显的缘故。根据数据,2013年青年导演(包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导演)所占的排行席位明显超越有资历的导演,且回报率都在十数倍以上,从而开始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批评所指没有道理,比如对于《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指责,但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认识其实是片面的。对于青年导演创作和青春电影创作的现象,从2013年大密度的出现,到2014夏天的群体出击,研究界就应当有公正的认识,即在鼓励来之不易的创作新潮和新人出现上、支持国产电影市场发展上、站在抗击来势汹汹的好莱坞技术大片的本土立场上、培育新生换代力量获取新一代受众关注上,给予现实充分的理解和善意的分析批评。关于新人创作的挑剔似乎情有可原,他们一定不完善,或者说,他们创作的质地需要改善。比如为什么郭敬明的票房一直上升?批评家需要冷静的分析,分析是研究者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感情用事的后面需要理性的支撑。郭敬明《小时代》1—2两部,以4千万的投入换取了7亿多的票房,当时还一度遭致主流机构的严厉批评,而《小时代3刺金时代》则以单部创作冲破5亿元票房,显然受众的好恶在支持着。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既有情感一举定夺。值得关注的是,从2014年开始,新导演的作品票房惊人局面就凸显着:陈思诚、郭敬明、韩寒、邓超四位的作品都拿到了4亿以上的成绩。恰恰这后三位在媒体舆论和批评家那里遭遇到的批评最多。我们需要思考观众趣味和创作原本适合的贴切度,从而在此基础上阐发电影一般审美原则的销蚀缘由,以及电影时代如何重建美学表现基础。至于电影本身的得失也要站在历史氛围中来衡定。专家对于自2013年已经呈现的青年导演创作所给予的好评值得关注:“而一批青年导演更是将其个人的现实审美经验与经典叙事技巧相结合,将个体叙事视角与大众接受需求相融合,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感、贴近性和青春气息的现代题材影片。”②2015年青年导演创造市场的高票房的特点鲜明,喜剧创作继续被青睐、导演年轻化、小成本成就大收获:徐峥的《港囧》拿到16亿票房、《夏洛特烦恼》拿到14亿票房、大鹏作品《煎饼侠》也拿到11.6亿票房,而这三部电影均为中低成本作品,却都以小投资获得大回报。

市场自有盈利规则,难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具有换位思考和在支持国产电影市场发展上的一点非审美角度判断。如果把视野落在中国电影必须面对和好莱坞大片对峙的层面,我们就应该肯定这些青年导演的勇气。好莱坞大举进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人们所言:好莱坞通过合拍、借用中国故事、启用中国影人和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等谋求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这个现象在2014年的几部大片中已经呈现的十分明显。诚如贾磊磊教授所言,“中国电影产业在逐渐扩大进口影片的情况下,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价值观挑战。”③所以,我们需要守住本土电影市场从而保卫我们的价值观不受外国的影响。但好莱坞的强大人所共知,在谁都有些畏惧而试图避开直接抗击的时候,几乎上半年大导演都没有敢于担当抗击重责的,就一个张艺谋在“5.16”上映的《归来》,既没有太好票房还遭致各种非议。而6月开始的避难期,出色导演作品都销声匿迹,是为了更为耀眼的挣钱档期的利益考量,还是有意躲避迎面相撞的真实心理?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显然,没有人为此而责怪避讳不出场的作品,却到处都是责怪有出场勇气的青年导演,显然有失公平。这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不得已,还是只能选定上场的年轻导演,其实客观上具有了一种胆量,至少在打破市场利益得失的魔咒上做出了贡献,有意无意的为中国电影薄弱期填充了创作,丰富了市场国产片比重,也还意外获得了自己难得的收获。我们应当反思批评的要旨是什么?电影本身的得失可以也应当分析,但站在抗击来势汹汹的好莱坞技术大片的本土立场上、培育新生换代力量获取新一代受众关注上,给予现实充分的理解和善意的分析批评实属必要。

更何况,我们的市场需要思考电影兴旺和发展的基础建设背景。当今电影具有可资谈论的丰盛或者可以挑剔的先决条件,是创作市场和观影市场大大超越以往。我们相信这一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大陆)电影经过20世纪80年代高潮期、90年代低谷期后,现在已经重新步入良性循环和加速发展的轨迹,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机遇期。”④正因如此,有理由进行艺术批评,是和有理由为建构电影国家基础而善待创作互为一体的。站在世界电影竞争视野和本土文化保护立场上的电影观,也没有理由打击行动者而排斥本体创作的努力。因为这一点是事实:“2013年,全球范围内,好莱坞电影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区域市场中好莱坞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本土电影。”⑤中国电影市场突飞猛进的事实,是建立在持续性的鼓励支持的基础上的。因此,站在大市场格局上判断问题,应该是批评值得参照的一个方面。回顾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电影处在低谷时期,那时中国电影的状况令人堪忧:“1990年代下降到70—80部……2000年全国(大陆)票房仅9亿元。”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市场迅速跃进。据媒体2014年8月5日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栾国志提及,中国现已拥有影院数量4677家,2014年上半年中国城市新增电影银幕2785块,电影银幕数量已达20980块。

相比之下,中国票房的丰收和增速的确令人艳羡。而我们当然有对国家电影市场进行本体保护的义务,支持青年导演创作也是越来越必要的举措。在中国电影市场日渐兴旺的时候,人们的见地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支持本土电影多样化丰富发展是第一位的需要,是超越电影创作自身的要务。正因为我们自身有强大的市场容量,才可能使好莱坞哪怕修改、专为中国市场拍片、急切派出主创来中国等事情发生。必须说,和好莱坞抗争短期是在技术上难以匹敌,但我们可以借重。而无论是商业利益还是国家政治与文化渗透掠夺,都不能妄想好莱坞给你道德的发展支持,只有自身强大才可以发展是硬道理。

市场发展是创作兴旺和观众观影热情度增加的结果,而影院建设和银幕增多则是市场发展的需要。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银幕数为2449块,平均每日新增13.5块,下半年则加速增长。全年,全国影院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加22块,银幕总数达31627块。前推到2003年,中国银幕数仅为1923块。10年间,中国银幕的数量翻了十余倍。银幕数量对于电影市场票房的作用明显。而观影人次的变化也随之可观,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尽管就平均每人看片而言,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但刚性增加的观影人次,却表明着中国人良好的观影习惯正在养成。

不可否认,2015年市场凸显的为了市场而造假、“幽灵票房”等不良现象已经引起关注,而即将出台的《中国电影促进法》将为更为规范的电影创作与市场提供法理依据。

三、电影创作演变的视角:凸显现象撷要分析

近年来电影热点层出不穷,相伴而生的就是创作风潮演变与创作队伍的改观。我们选取几个现象来透视时代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两年中国电影更为开放而多元,如何持续开放多元、加强社会影响力,是摆在中国电影面前的难题。综合看,中国电影的潮流波涌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包括类型、导演代际、市场巨变、审美趣味、档期演变、网络影响等,构成近期中国电影的热度风向标。

1.青春新力量

无论是青春题材还是喜剧喧闹作品,总是占据重要位置;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以新力量为特征。从2014年承续前一年青春题材创作热潮来看,上半年收益良好的前5位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空》《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同桌的你》《北京爱情故事》的市场收益都超过4亿,多数都属于喜剧和青春故事。青春怀旧创作可前推至2011年的《失恋33天》,此类影片在2013年蔚为大观。2014年末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上映,在不断为青春电影消费的人们,疑惑还有多少可持续性观影的可能时,这部影片一路上扬,收获了近6亿元的高票房,再一次掀起了对于青春电影的热议。2014年延续前一年度中国电影的青春回潮,让电影创作和主流观众年轻人,最大限度的密切呼应。青春创作和青春电影成为显耀的现象,主打对象却似乎形成凸显却类型单一的市场景观。一批青年创作者跃升到主流市场的前列,开始支撑国产创作主导的局面。这一年,从市场获利的郭敬明、韩寒、宁浩、张一白等,到艺术活力凸显的路阳,中国电影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聚焦青年情感和怀旧情态的创作成批呈现的景观。2105年几乎成为定局的是,中国电影新力量已经快速崛起并且占据大半天地。这一年国产影片有47部过亿影片,60后、70后、80后导演共有38部,分别是60后10部、70后19部、80后9部的格局,而可以作为青年导演论的70—80后占有28部影片,超过一半的规模令人惊诧。其中作为处女作的居然也有13部。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受众,需要和青春相关、和网络资源话题相关的创作,自然青年导演的感知最为贴切。

但曾经是市场支撑的不少著名导演的作品被冷落,前述如《黄金时代》《太平轮》等,加上期望和现实明显的巨大反差的张艺谋的《归来》与姜文的《一步之遥》,其远不及青年导演创作受欢迎。与此相关的是,2014年中国电影的文艺情怀受到明显的挫折。前所未有的依赖市场收益的现实和文艺电影创作的市场反馈差异,挑战着传统审美时代的观念,警示人们新的一代受众不同以往,以及市场予夺无法避免。在2014年初的《白日焰火》、5月上映的张艺谋重磅作品《归来》、年底上映的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和吴宇森的《太平轮》等为标志的电影在市场上的冷遇,我们看到当今电影的趣味选择大大不同以往。吴宇森的《太平轮》在人们期待中登场,却依然成为2014大片再一次遭遇审美困境的例证,审美趣味变化后面的新老交替命题更为凸显。较之2013年,在还有冯小刚等主流成熟导演的创作之时,就已经出现包括《一九四二》等的票房受挫,从而开始呈现新老交替的趋势。但2014年的中国电影则全方位的呈现成批量青年导演上场并且占据票房前端,而老导演的扬威年代开始远离。除了年中《归来》的不尽如人意之外,年末包括姜文、吴宇森、许鞍华等高手都纷纷受到市场的冷遇。2015年基本是老导演退居二线的年份,新的时代显然到来。票房决断而非声誉取舍、受众趣味取舍而非文化深度影响、新生代影响上扬而非老导演占据主角的局面确立出现,是需要正视的现象。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改朝换代因素?无需太多推演,青年观众选择新的审美需要与注重趣味取代注重深度成为核心因素。

2.电影网络化

与新一代相匹配的是这两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电影网络化现象,构成新的电影呈现,时代必然推动的互联网改变电影生态更为明显,在弹幕电影、众筹电影、网络预售风行、大数据电影等概念的实施上,展现电影区别于传统挑战的景观。2014年已经明显呈现网络对于电影的影响。电影进入网络时代,大大改变了传统电影,互联网成为有利于影像生存、发展、传播、导引的媒介和利器。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传统传播景观,数字技术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正在向纵深化和精细化发展。众筹、大数据、跨界联合、技术升级不仅重塑着电影的商业模式与生产逻辑,也迅速改写着电影产品的样貌。”⑦电影文化在数字网络时代,相较于之前,让位于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媒介,促使带来巨大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微电影生产、网络视频的铺天盖地、粉丝经济的产生、格瓦拉猫眼预订、看电影网上浏览和预告的意义、知晓不知晓电影的途径依赖网络传播人际传播、评论最大的权威在网络上等,在以往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摆脱了胶片时代,依赖影院放映,注重单一性观众的影院感觉创造的电影,进入网络时代产生许多改变,并且是全方位的改变,包括从创作投融资、策划预测、宣发、创作作品内容、路演、确定档期与放映改变、放映的样式、宣传介入跟进步骤、评价和后续走向(续集)等,都或多或少牵连着互联网这一因素。至于受众素养则越来越直接和互联网相关。直接和互联网相关的微电影等则是取决于网络生产需要、网络受众参与与观赏需要的产物。

比如网络粉丝更是不可思议的影响因素。根据艺恩咨询年度报告,在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的5.22亿票房中,19岁以下、20—29岁的观众分别占据41%、28%,而19—30岁这个年龄段在2013年、2014年也正是中国观众的核心观影人群,可见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粉丝是一种对于钟爱事物的群聚现象,包含传统的明星崇拜、爱屋及乌的极端维护乃至于牺牲精神、相互影响的人际情感传染,以及依赖网络而互相鼓励增长维持效力的现象。基于网络产生的粉丝改变了电影的效能、得失所在。而互联网影响电影和线上预定售票这一改变息息相关。跨越了空间、改变了时间的网上预定和移动客户端支付等,让新一代人看电影成为举手之劳的事情。八成影院支持在线订票,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去影院看电影的重要因素。“从收入上看,2014年线上出票135.7亿元,占到全年票房的45.8%,同比增幅179.07%。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在线票务市场收入60.8亿元,占据市场份额63.42%,同比增幅95.69%。2014年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用户规模是0.93亿人,较2013年增45.3%,今年预计将到1.22亿人。”⑧不言而喻,网络敞开了知晓电影信息的渠道,人们有充分的占有权和选择权,电影借助网络得到极大关注,看电影的兴趣和网络时代的影响力关切度相关。

与网络相关,兴起的“弹幕电影”就是为迎合移动媒体时代青年人的变化,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使用社交工具。互联网时代培育出的年轻观众观看弹幕电影,大屏幕上的交流互动远比电影的剧情、桥段、艺术表现还重要。我们自然不能无视这一现象,但也相信电影依然是观赏的主要审美对象。

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但这些电影的不拘一格才是适应青年观众的根本,没有多少创作经验却有和青春相容的情感经验,未必成熟却可以依靠对于自身经历的把握来夺得观众,正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创新。2015年初,多个机构的研究都证明:85后成为中国电影的主力受众,艺恩咨询发布《2014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结论:现在看电影的观众81%以上有大学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19—40岁观众贡献了87%票房。从近2年中国电影观众年龄看,19—40岁观众占到总观影人次的87%,其中19—30岁观影人群占比超过5成;从学历看,大学本/专科占到8成等,由此得出结论:“年轻高知白领已经成为中国核心电影观众,其对中国电影的消费和鉴赏代表了中国主体电影观众的意见。”⑨

同时,网络参与电影融资日渐广泛。2015年6月为止,娱乐宝推出筹集融资接近5.6亿元,并投资近20部电影,电影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37亿元。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认为互联网正为娱乐内容带来不同方式的创新。⑩2015年的电影产业现实,在不断印证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说过的惊人之语“未来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

电影最为靠近“互联网+”时代,2015年大热的IP成为影视圈的新宠,人们关注的2015年有影响的电影,多半都有IP的影子。比如前有《泰囧》,接着具有“囧IP”的《港囧》,充分利用了关于“泰囧”的影响力,导演还宣言要将“X囧”IP进行到底,毫无疑问,IP在提高票房方面的确功不可没。2015的一部《万万没想到》就是从网络起步,由优酷平台的当红原创网剧,变为大电影。2015年可谓是网生IP电影的大势年,年初的《十万个冷笑话》,暑期档的《煎饼侠》、年末的《万万没想到》、姑且不论评价不一,但都收益不凡。

综合而论,电影已经成为文化的重要构成。无疑,中国电影的社会关注度提高,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在社会思潮和文化波及面上都大大增强,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关注。电影在多方面成为大众消费和评价的重要对象,电影的影响力是和文化关注广度相一致的。

近年电影多样化的走向,带来认知变化,也促发人们思考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调试主流形态与大众认知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看到得失互见。比如艺术电影依然还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和青年人的趣味,如何让艺术电影市场得到认可,需要思考、探索。在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实现了个人探索,该片是对老题材的个性化发挥的有益实践。看到红色经典的魅力而敢于去打破青春、喜剧的浮泛,探索了主旋律题材好看、适应时代的方法,在传统叙事的开拓上让大众接受有益尝试,而人物刻画和环境表现的努力取得成功,使得电影观赏具有魅力。《智取威虎山》为2014年收尾的中国电影收获了不拘一格的成功。电影换一种传统样貌回归也是人心所向。延续到2015年2月1日,《智取威虎山》票房累计约为8.754亿,成功挤进了华语片票房历史排行榜的前五名。2015年的《捉妖记》是市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一个节点标尺,不仅是创作的艺术价值值得肯定,其在剧作模式、形象设计、人物关系、人界和妖界的关系探索上都具有出色的把握。而关于市场以及观众对待问题上,以及所谓买票房问题的分析上都可以作为案例。迄今为止《捉妖记》已经稳定成为华语电影的第一票房创作,在快速跃进的2015年电影市场上,《捉妖记》显然是汇聚了现象级电影的诸多要素,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关键性指标的代表性创作。而围绕《捉妖记》的表现,可以探索中国电影跃进的一些密码和发展需要。重要的还在于,《捉妖记》的整体性观察,聚焦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得失,以及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外,和票房高速增长的不少创作比较,同样获得收益,高下区别也是可以借助《捉妖记》来阐释分析。至于2015年具有典型性的创作给予市场多元开拓的启发,也预示着更为开阔的创作局面将到来:《老炮儿》以扎实的现实表现,人物刻画的深入和精神追求的独特性,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接近9亿票房的现实主义表现电影,居然获得市场和口碑的统一。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手艺恩共同开展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在2016年揭晓,《老炮儿》获评2015年度最受欢迎国产片。无论从哪论说都值得赞许,也打破了陈俗。《滚蛋吧!肿瘤君》是医疗题材中难得的开拓之作,让青春故事的正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感动了无数青年人,说明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娱乐至上,还要精神陶冶。而《狼图腾》开拓了中外合拍,法国导演能够实现本土故事和世界经验的相融,在中国市场上也得到认可,证明开放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积极性的合作拍摄。

注释:

① 《“中国电影新力量”国庆档满意度调查:〈解救吾先生〉获档期内观众满意度第一》,艺恩网,http://news.mtime.com/2015/10/28/1548214.html,2015年10月28日。

② 尹鸿、刘浩东主编:《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③ 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变局》,《当代电影》,2012年第5期。

④ 张思涛、赵卫防主编:《华语电影新视野》,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⑤ 刘浩东主编:《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

⑥ 张思涛:《重视对“华语电影”的理论研究》,载《华语电影新视野》,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⑦ 胡黎红:《热概念的冷反思》,《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

⑧ 《中国影院上座率远低于国际水平》,《中国电影报》,2015年8月24日。

⑨ 哈麦:《2014中国电影营销费36亿 19-40岁观众贡献87%票房》,搜狐娱乐讯,http://yule.sohu.com/20150106/n407588539. shtml,2015年1月6日。

⑩ 《专访刘春宁:互联网与电影谁给谁打工?》,人民网—娱乐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17/c14677-27168841. html,2015年6月17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纳兰词对当代词创作的启示
诗词创作“三要”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