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6-02-18 17:20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授价值世界

■ 丁 宁



“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国际研讨会综述

■丁宁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ICCC(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六届年会暨“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专家和20余位青年学者出席研讨会,就“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展开热烈研讨。

1.和合共赢:中西文化的价值沟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认为中国的历史、体量以及在世界的角色和责任,要求我们努力再建一种与之相应的当代文化,在未来形成与欧洲、美国共存的“第三极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指出“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性思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曹卫东教授认为要从真实性、正确性、效用性三个层面来阐释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罗多弼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属于世界,指出中国人可以对传统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通过思考来决定吸取和抛弃什么。

英国爱丁堡大学资深教授杜博尼分析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本土性及创新性特点,认为香港文学是中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集团)原董事长高峰认为纪录片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本土化、娱乐化、日常化等原则。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丘进结合中国文化在欧洲、东亚、东南亚的传播阐释了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卓著贡献,认为要发挥海外华人和中国游客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作用。于丹教授从天、地、君、师四个层面勾连起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认为讲故事是中国文化最有效的国际表达。

2.“人”的不同:神与以人为本的宗教感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认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不应该被其民族所局限,而是需要真正的专家或专家的合作,通过最优秀的翻译让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俞虹教授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电视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电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苏浩教授提出“文明政治”的概念,指出中华文明复兴的世界意义是为世界提供东方文明价值,为人类的文明政治奠定价值基础。

匈牙利帕兹马尼·彼得天主教大学中国研究系教授安妮特·克孜杰克·古雅从多个领域比较了生活在国内的中国人和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性,探讨了当下中国的价值体系、生活目标与世界观念。德国维藤·海德克大学教授吴漠汀教授认为成功的文化输出模式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下用易于接受的故事来传达自身文化。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力教育学院奥尔加·里昂托维奇教授以中国神话叙事为研究对象,认为这种中文小说和中国神话实际上和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安乐哲教授指出“人”的概念的不同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最大区别,强调孝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走出去:中华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

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戴元初指出新媒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公众接受新信息非常重要的渠道。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结合实例分析归纳了并购、租赁、出版、电视、游戏、IP六种走出去的方式。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授陈杨国生认为中华文化其价值观对澳大利亚的作用和贡献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瑞卿认为晚清到“五四”之间的文学现代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艺术文化,强调中华艺术文化“梦”要有中国人自己的内涵。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大片贵在涵纳厚重的人文情思和中国精神,应该自觉地响应时代的召唤,努力打造中国电影面向国际的创新平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中国文化只有用自己的文化阐释人类共同的世界价值,才有可能对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的世界发生影响。

4.中国讲述:新媒体语境中的价值输出

求是《红旗文稿》杂志社副社长阎玉清结合对中国易学的分析,指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与生俱来的自新、纳新、创新品格。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认为对中西方文化、电影的全球研究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思维层面探讨,在设计问卷时需要考虑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交融。

唯众传媒董事长杨晖结合唯众传媒的经典案例,探讨了中国视频产业的本土文化的承载力、创新力及国际传播力。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从文化势差与价值偏差的角度反思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石嵩系统审视了中国独立电影作为一种另类中国电影文化现象在海外备受关注的表象呈现与深层原因。

5.和而不同: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价值标准

法国的杜方绥指出翻译不能完全保留原文所指涉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李建军分析了对外传播翻译中的文化阐释所存在的问题,倡导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香港的于爱卉认为华人英文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革新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变的结果,是中国文化价值与国族精神的体现。

英国的王苍龙关注当代儒家读经教育复兴现象,探讨了读经家长如何由私人性“家长”主体化为公共性“公民”。加拿大的张发林对国家、利益及国家利益进行了基于中国视角的界定,并对国家利益的要素与构成进行了阐释。任国征分析了中国传统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世界价值。王思文考察《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孔子学院”的内容信息,认为新闻中嵌入恰当感情会有助于改善信息扩散效果。

6.慎战思想:“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张曼以老舍英文话剧The Spear that Demolishes Five Tigers at Once的改编为例,分析老舍如何实现其“中国现代文学是世界文学一部分”的理想。宋雪将早期汉学著作中埃及和中国象形文字进行比较,探讨了西方对汉语的研究从想象一步步走向真实的过程。庄腾腾以《孝经》等儒家经典中为基础,从个人维度上探讨了“孝”的内涵。邢玮透过对《孙子兵法》的文本的细致分析,阐释了其慎战思想及当下意义。

西班牙的马诺以2000年后在欧美地区英文出版的中国学者的理论著作为例,指出副文本与文本共同成为文本接受、消费、阅读及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意大利的飞罗探讨当下中国文化与意大利华侨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了男女之间的关系、男女两性的情感及其与儒家传统道德的对话。

池峻结合国际京剧院京剧“走出去”的实践,分析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寻找并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徐珩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道路上应以其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

7.“三极”对话:新文化运动的再反思

“三极”对话由罗多弼教授主持,对话嘉宾有安乐哲教授、贾磊磊研究员、杜博妮教授、俞虹教授。罗多弼教授对今天如何重新思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及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进行了提问。

贾磊磊研究员认为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个背景值得重新回顾,五四运动对历史还是有积极的判断,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认知跟外国人的理解不同。中国学者会将目光放在中国现实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上,而西方学者更爱把目光放在经典的著述上。罗多弼教授觉得当下一些中国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太过分,新文化运动还是提出了一些中国文化之前没有足够重视的问题,而继承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并不等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俞虹教授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张扬,要以“第三极文化”来认识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安乐哲教授认同“和而不同”的概念,觉得应该允许不同特点的存在,只有这样的不同才能让我们有多样化,才能获得“和”。俞虹教授认为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沟通和对话的平台,本次研讨会以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为关注点,实际是在探讨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一种共享的文明价值观的一种认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教授价值世界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