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以澄 王继周
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账号“侠客岛”为例
■罗以澄王继周
【内容摘要】 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文体既不属于消息、通讯或解释性报道等新闻报道范畴,也不属于社论、一般评论或新闻述评等新闻言论范畴,而是上述不同新闻样式的“杂糅”。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账号“侠客岛”为例,对这种现象的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新闻文体发展层面对其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侠客岛;微信公众账号;新闻文体;杂糅
文体原意是指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王蒙曾经形象地将一个作品的文体比喻为一个人高矮、胖瘦、姿态、格调等各部分的比例,并认为文体学研究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问题。①新闻文体便是新闻作品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即新闻作品的体裁和样式。如果说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完成了对新闻文体的建构,那么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则对其进行了解构。近几年,随着微信的流行,微信平台成为新闻媒体进行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又一场域。然而,微信平台之上的新闻文体表现出与以往新闻文体不一样的面貌,它所呈现的是各种不同新闻体裁或样式的“杂糅”。本文尝试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账号“侠客岛”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展开初步研究,以期引发更多关注与讨论。
在汉语世界里,“杂糅”一词是指同义反复的一种语法结构。根据《辞海》的解释,“杂”“糅”二字均有“混杂”的含义,“杂糅”是“把不同事物混合在一起”的意思。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杂糅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认为,“被征服者不断地对殖民话语进行模拟,并在模拟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内部改造它,在殖民意识中发现、撕开裂缝,打破二者之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局面,在其中制造含混与杂糅,生成第三空间,以对抗占据绝对话语权的西方霸权文化。”②詹姆斯·鲁尔(James Lull)则直截了当地认为“杂糅”是当代文化活动的本质。③在参照文学批评领域对“杂糅”的认知基础之上,我们尝试将“侠客岛”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描述为一种消解具体新闻体裁差别、融汇多种表达元素的后现代主义新闻叙事策略。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难以归类的新闻体裁
对新闻文体的划分中外不尽相同。在我国,通常将新闻文体分为两类:新闻报道和新闻言论,前者包括消息、通讯、解释性报道等,后者包括社论、一般评论、新闻述评等。在西方,新闻文体则分为新闻和特稿两类,前者类似于消息,后者相当于我国的通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无论按照哪种划分方式,“侠客岛”新闻都难以归入其中。
1.“侠客岛”新闻不属于新闻报道范畴
首先,“侠客岛”新闻不同于消息体裁。消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新闻文体,其以最快的时间将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即“5W”)告知公众,且多采用“倒叙”结构。而“侠客岛”新闻则不是单纯的告知,而是试图寻求对新闻事实做出解释。比如,《暴恐分子为何多是80、90后?》(2015年5月28日)一文,首先开头叙述了“今年5月23日公安部打掉一批暴恐团伙,抓获的首批200余名犯罪嫌疑人中以80、90后为主体”的事实,接着,便从80、90后游荡无根以及暴恐思想网络化传播等方面进行归因;而且,其结构既非“倒叙”也非“顺叙”,而是“提出问题—阐释问题”的结构模式。
其次,“侠客岛”新闻也不同于通讯体裁。通讯比消息容量更大,它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更为详实、生动、完整地报道新闻,通常以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为选题,报道人物为主。“侠客岛”新闻则主要围绕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做文章,比如,《屠呦呦真的需要这个诺贝尔奖吗?》(2015年10月6日)一文,并不是对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这一先进事迹的描绘,而是围绕屠呦呦获奖后社会上存在的“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成果和功劳,但诺贝尔奖只授予她一人”、“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的一种焦虑”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阐释。
再次,“侠客岛”新闻还不同于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强调在报道的新闻事件中补充事实,阐释其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它的深度不在于议论而在于用背景材料解释”④,更不做主观臆测。而“侠客岛”新闻则不然,它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十分注重对事件的主观推导和判断。例如《落马官员为何多为副职?》(2014年5月22日)一文,开篇简要叙述“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落马”后指出,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战斗中“中枪”者多为副职;接着写道:“如果没有更硬的关系,也只能按部就班,先从魏鹏远这过手续。他不给你报,或者磨蹭个把月的,对于着急开工的煤矿主来说,可是分分钟掉银子的事啊。”这便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因此,这与解释性报道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2.“侠客岛”新闻不属于新闻言论范畴
首先,“侠客岛”新闻不同于社论。社论是以编辑部的名义就重大新闻事件发表的言论,它鲜明地反映国家或新闻媒体的观点和立场。然而,“侠客岛”新闻正如其介绍中写道“但凭侠者仁心,拆解时事迷局”,表达“侠者”的观点和立场。显然,这与社论属于不同的新闻样式。
其次,“侠客岛”新闻也不同于一般评论,一般评论以观点取胜,事实为观点服务。而“侠客岛”新闻则试图以某种逻辑关系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比如,《落马官员为何多为副职?》(2014年5月22日)一文,分别从“副职是权力寻租第一关卡”、“一把手和副职为官心态不同”、“出了腐败分子,一把手不能免责”三个方面阐释这一官场现象。
再次,“侠客岛”新闻还不同于新闻述评。新闻评述的主要特点是:夹述夹议、评述结合,围绕新闻事实分析、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其重点是“评”,但“评”是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性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⑤换言之,新闻述评的“评”站在全局的高度,就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新闻事件较为全面地提出全局性的观点,以实现其指导意义。然而,“侠客岛”新闻多就新闻事件中一些具体的微观问题,就事论事地开展报道。例如,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带去了15位企业家,《习总访美,挑随访商界大佬啥背景?》(2015年9月18日)一文以这些企业家的身份以及企业家随领导出访惯例的变迁等为报道着力点。所以,“侠客岛”新闻难以归入新闻述评之列。
总之,“侠客岛”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既不同于新闻报道中的消息、通讯、解释性报道,也不同于新闻言论中的社论、一般评论、新闻述评,而是以它们的杂糅体存在。这源于新闻报道中事实与观点的混合、真实与游戏化的混合。
(二)游戏化的语态表达
在新闻传播视野下,游戏化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提出的一套新异的媒介观,其认为社会公众读报、听广播等就如同儿童玩过家家一样,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并试图将自己从紧张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他在研究人们阅读新闻后发现,人们的阅读心理更接近游戏……报纸的报道成为读者和新闻工作者建构起来的一个游戏。”⑥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进而指出,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需要游戏,越来越习惯游戏。
有学者指出,多年以来我国新闻报道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僵硬的话语方式,其语态特征是:在强调新闻的政治宣传的同时,忽视了新闻的专业诉求;以“宏大叙事”为思维特征,轻视受众的个体性体验。⑦在这样的背景下,“侠客岛”的新闻语态表现出异样的面貌,集中表现为游戏化的叙事策略,即使用游戏化的言说呈现新闻报道。这里我们以“习马会”的新闻为例展现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新华社的报道呈现的话语是:
“新华社新加坡11月7日电(记者陈斌华、孟娜、王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 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标题: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然而,11月6日“侠客岛”新闻的报道则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明天下午,万众瞩目的习马会就要到来。侠客岛也有前方小钻风(女)跑到了第一现场——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现在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在前方的小钻风告诉岛妹……”(标题:习马会在即,两位先生的见面礼呢?)
在“侠客岛”新闻中,游戏化的叙事策略还常常借助虚拟化的表达予以呈现。《凭什么一个管水龙头的,就能贪1.2亿?》(2014年11月13日)一文,叙述小官巨贪马超群的劣迹时,这样写道:“岛君看到这个新闻后真的很懊恼,因为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毫无概念,索性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数了一遍。整整5000块钱,用了17秒,……对着岛里大小钻风们惊叹说,数完1万块要用34秒!……岛君只算了他‘家中搜出来的现金’,甚至连他家中搜出来的37斤黄金和68套房屋手续都没算进去。”
而在《如何愉快地阅读中纪委年终报告》(2015 年1月7日)的报道中则将这种虚拟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文中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化名为“纪伟”,并拟人化地称自己是“一个职业拳手”,从而建构起一个虚拟的报道空间。
互联网技术引爆的媒介革命,不仅表现在社会化媒介的涌现,而且使新闻文体发生新的变化。“侠客岛”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缩影,其既区别于传统新闻文体,又依赖于传统新闻文体。同时,也难以按照消息、评论、通讯等传统新闻样式进行划分。在此,我们尝试从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受众需求变化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一)技术变革提供物质基础
由我国新闻实践观之,从19世纪初诞生第一批中文报纸,到1882年2月23日我国报刊史上出现第一则电讯稿(当日《申报》刊出天津发来的四道朝廷谕旨),约80年间中文报刊新闻文体的变革是缓慢的。⑧然而,电讯的出现对新闻文体与新闻写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由于当时电报费贵得惊人,新闻记者必须对新闻稿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如果说电报出现前,我国新闻文体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那么,电报出现后新闻记者就得将新闻稿件中华丽的辞藻尽可能剔除,只简洁地叙述新闻事实,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由此而生。正如我国新闻学者孙发友所言,新闻文体的每一次重大演变都是由传播科技发展导致的。从全球范围来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电报的发明与使用催生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广播电视的出现催生了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
然而,现在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新闻文体提出了严峻挑战,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革新了人们的交往结构以及接受新闻讯息的方式与习惯。如果说从电报到广播电视,新闻文体日趋复杂化;那么,在网络媒体时代新闻文体面临的主要挑战则是如何使新闻报道变得更有意思且不失专业性。
(二)用户需求结构调整是源动力
传播科技和新闻文体的发展演变不是无序的,它们总是朝着一个目标进行的,这个目标是:不断地满足受众需求。⑨媒介的商业化浪潮之后,受众的需求被推向一个新高度。西方有句谚语:“民众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在当下如此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毫不夸张地说,民众的需求就是媒介的指挥棒。在这样的语境下,受众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仅满足于纯粹地接受新闻事实,那么当下用户的需求则是如何愉快地接受新闻信息。自从20世纪40年代初,胡乔木在《解放日报》撰文倡导新闻报道“短些,再短些”,几十年来关于新闻报道“短些,短些,再短些”的呼吁未曾中断。而当下,新闻报道应该“愉快,愉快,再愉快”,因为这成了用户新的接受心理与习惯。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正是以一种受众更为乐于接受的方式生产新闻。实践证明,侠客岛“杂糅”的新闻文体更容易受到用户的欢迎,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比如,周永康落马之际,“侠客岛”新闻推送的报道《“大老虎”倒在了“全球老虎日”》,半个小时后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
(三)网络戏谑文化的生长提供了文化环境
在我国文化学者韩民青看来,文化是作为人类的共生现象而出现的,文化改变着人的动物本性,装备着人、影响着人、造就着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或文化景观是一个时代的特有记忆。学者王岳川进而言之,我国20世纪80年代总体文化倾向是高雅的精英文化,反低级趣味、反伪审美成为80年代精英文化的典型书写模式;而进入90年代,整个文化界持续发生着相当复杂多变的“文化转型”,即开始作出由“建构”到“解构”的根本性调整。⑩这种“文化转型”一直持续到今天,网络戏谑文化就是一项重要表征。网络戏谑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而生长起来的一种特殊话语表达方式。尽管其格调是戏谑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但这种网络新精神却是当代中国网民的情绪载体、思想体现和行动工具。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杜甫很忙”,网络戏谑文化进入野蛮生长阶段。虽然戏谑文化一直游走在主流文化之外且时不时受到主流社会的碾压与责难,却得到网民的格外推崇。至于这种文化能否长久地存在也有诸多不确定性,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文化已经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戏谑文化为新闻文体“杂糅”现象营造了文化氛围。
整体而言,技术变革、用户需求结构调整以及网络戏谑文化的生长都是新闻文体“杂糅”现象的外部原因;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中形成了一种刻板、僵化、不接地气的文风,固有新闻文体走到了亟需变革的边缘是内部原因,新闻文体“杂糅”现象正是两者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
新闻文体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不仅因为新闻报道通过具体的新闻文体与受众直接见面,还在于新闻文体经过新闻写作参与新闻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塑造。上世纪末期,有学者提到,由于“因特网”这一“第四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新闻报道与评论写作的文体和笔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侠客岛”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来自新闻实践界的回应。那么,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呢?
其一,新闻文体“杂糅”现象符合新闻文体的可变易性规律。
历时性地看,从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小说,文学的文体处于不断变换之中。新闻文体同样如此,正如有美国学者总结道,新闻文体早期更像是英国的散文小品,其后类似于记叙文;19世纪中期以倒金字塔体为主的新闻文体出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深度报道可以说,可变易性是新闻文体的显著特征和基本规律,“变易既包含有变化,又包含有发生和消灭两个环节”。“侠客岛”新闻文体“杂糅”现象是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文体发生的一种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正是新闻文体可变易性规律的体现。
另一方面,“侠客岛”新闻文体“杂糅”现象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变化,可能仅仅是昙花一现,也可能长久地存在,这只能由历史进行验证。在历史界,素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事与物只有经过历史的沉淀才有可能看得真切。与此同时,面对新闻文体“杂糅”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关注它、研究它、批判它,尽可能使之规范化地发展。
其二,理性审视用户需求:新闻文体“杂糅”现象能“红”多久。
目前来看,“侠客岛”新闻文体的“杂糅”操作手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一年多时间,订阅户已达40万,且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14年12月“侠客岛”的一次用户调查显示,已经实现了订阅粉丝的“全球覆盖”。此外,如前文所述,“侠客岛”新闻平均每周都有一两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大老虎”倒在了“全球老虎日”》发出半个小时后阅读量就突破10万。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受“新闻从属于政治”的影响,“写什么”比“怎么写”更为重要。新世纪以来,随着新闻记者文体意识由弱变强,更为注重“怎么写”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怎么写”以受众需求为向导,网络媒体时代受众需求更是晋升为第一向导。但是,受众的需求也存在非理性的因素,这从19世纪美国黄色新闻潮中可见一斑,新闻的主体性丧失、盲目迎合受众需求,这样的做法需要引起警惕。目前来看,不得不说,“侠客岛”新闻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比如,在报道“美国拉森号军舰进入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航行”时,其新闻标题为“别怕,山姆大叔只是傲娇了”。
毫无疑虑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新闻报道应忠于事实,客观地传递新闻事实是新闻记者的第一使命,只有事实才能更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忠实地提供事实使媒体机构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而不仅仅是言论机构。学者罗纳德·T·法拉尔曾说,内容的准确性、表达的客观性、文字的可读性、叙事的完整性、结构的有序性、语言的规范性是一条好新闻的构成要素社交媒体语境下,这些好新闻的构成要素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如果我们认可这些构成要素,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仍需进一步讨论。
注释:
①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1页。
② 黄鹭:《基于霍米·巴巴杂糅理论的中国英语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③ 邵芳菲:《分析〈魔法灰姑娘〉的杂糅特征》,《电影评介》,2010年第10期。
④ 薛国林:《新闻写作》,暨南大学版社2013年版,第312页。
⑤ 宋春阳:《实用新闻写作概论》,复旦大学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⑥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⑦ 徐国源:《新闻从改变语态开始——兼评孙玉胜〈十年〉及央视新闻理念探索》,《中国电视》,2006年第11期。
⑧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 -12页。
⑨ 孙发友:《传播科技发展与新闻文体演变》,《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⑩ 王岳川:《中国镜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 -33页。
(作者罗以澄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继周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