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

2016-02-17 14:03Tina雪线之上
户外探险 2016年2期
关键词:登山家米克登山

Tina+雪线之上

作者:米克·福勒

译者:黄际沄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提名理由:这是美国金岩钉奖和法国金冰镐奖获得者米克·福勒继《垂直快感》(Vertical Pleasure)之后的第二本攀登回忆录,曾获得英国包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学奖的提名、2005年班夫山岳图书节的乔恩·怀特奖和2012年意大利Bormio登山节的最佳图书奖。在本书中,这位知名的登山家记录了自己1990 年以来的探险经历,语言平和中透着睿智,而其所描述的攀登过程则极富戏剧性。2015年,经过译者黄际的努力,终于将这本书译为中文出版,让中国的读者能够阅读到这本经典的攀登图书,把世界级攀登大神的故事带来中国。

福勒的12次绝壁探险

提起米克·福勒(Mick Fowler),人们最常用到的称谓是当年英国《观察家》杂志授予他的“登山家中的登山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这位受世人瞩目的登山家多次在世界范围的高海拔技术攀登中创造了奇迹,两次获得登山界最高荣誉法国的金冰镐奖。尽管他攀登的海拔常止步于7000米,但这种缺憾早已被他选择的超高技术难度路线的精彩所平衡,他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坚持用纯阿尔卑斯的方式解决大型山脉的攀登难题,这种攀登代表了最高水平的极限运动,无愧于“登山家中的登山家”这个称号。

12次绝壁探险

《如履薄冰》(《On Thin Ice》)是米克·福勒的第二本攀登经历合集,这本书曾获得英国包德曼-塔斯克(Boardman-Tasker)山岳文学奖的提名、2005年班夫山岳图书节的乔恩·怀特奖以及2012年意大利Bormio登山节的最佳图书奖。

本书记录了从约旦的峭壁,到亚洲腹地的偏远山峰,从喜马拉雅山脉的塔威切峰和强卡邦峰,到安第斯山脉与阿拉斯加,米克·福勒在朝九晚五的税务局工作与照顾家庭之余,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规律的探险攀登中的12个故事。

米克·福勒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登山家,难得的是他同时拥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幽默诙谐的文笔,这让读者有机会在他精彩有趣的攀登故事中,身临其境了解到那些高水平的攀登究竟是怎么完成的。

他早年那些成为佳话的攀登被收录在他的第一本书《垂直快感》(《Vertical Pleasure》)中,其中包括了被人熟知的赛若吉什德瓦尔(Cerro Kishtwar)、陶利拉吉(Taulliraju)以及斯潘蒂克(Spantik)的成功攀登。

梦幻之路

2002年福勒与老搭档保罗·拉姆斯登完美地攀登了四姑娘山区的幺妹峰北壁直上路线“梦幻之路”。他们只花了六天时间,攀登前只有很少的资料,爬上了陡峭的冰壁,躲开了随时会出现的冰崩,顶着帐篷半坐半吊的一个个夜晚,只有一些零食和速食面,用少量的燃料挨过了超过1500米的WI6/AI6/MI6级路线,器械就是一些绳子、锁和六个冰锥。

凭借这次攀登,二人同时赢得了当年法国的金冰镐奖和美国的金岩钉奖的双料殊荣。关于这次在世界攀登界赢得一片喝彩声的攀登经历,被完整记录在了本书中。

阿克苏绳降

这段经历记录了米克·福勒在1990年作为首批进入帕米尔阿莱地区攀登的外国人,与同伴成功攀登阿克苏北壁后,在双双遗失了下降器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主锁制作制动装置顺利完成下降的故事。揭秘了当时俄罗斯封闭的攀登竞技圈子的真实状况,以及很多不为人所知的隐秘背景。

塔威切东北扶壁之上的多段混合路线

1995年福勒与英国传奇攀岩名将利特尔·约翰攀登了尼泊尔境内的塔威切,他们在山上进行了四天的艰苦攀登,福勒经历了这辈子最可怕的营地—恶魔冰管。极窄够长只能容纳一个人身体的宽度,并斜进一个45度角的雪坡。福勒在下,利特尔·约翰随后,俩人跌落在一起,福特的头上就是同伴的靴子。

想钻进睡袋,但是雪花不断涌入到睡袋里面,整晚不断跟飞雪做斗争根本没法安眠。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又花了三天时间爬完了后面的路线,完成了塔威切东北扶壁的首登。

强卡邦的暴风雪

在米克·福勒的故事中,他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被幸运之神眷顾。1997年福勒和史蒂夫·索斯泰德一组,安迪·凯夫和布兰达·墨菲一组,选择了攀登位于印度境内强卡邦北壁的同一条路线。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攀登这座落差有1600米的高难度路线,攀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拥堵,以及帐篷撕裂、落石、史蒂夫受伤等插曲后即将登顶的福勒二人不得不放弃了近在咫尺的顶峰,下撤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布兰达墨菲滑坠遇难的整个过程。这是福勒唯一一次在攀登中遭遇同伴的死亡和受伤。

我们只简单介绍了本书中几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如果你有耐心读完这本书,那么你将有机会了解更多福勒那些闻名于世的高难度技术攀登故事的细节:比如阿瓦塔峰上艰难的路线寻找,在肯尼迪峰和暴风雪做斗争……

度假式登山

对于大多数登山爱好者来说,如何平衡好工作、家庭生活和登山这一爱好之间的关系,是大家共同的难题。每个人都努力提高攀登技术,致力于在这个领域内取得一定的影响力,随之要么成为一个向导,要么通过演讲,写书或赞助为生。

然而,米克·福勒却打破了这种模式。他除了是一名登山家,还是英国税务局的一名公务员,他珍惜自己的工作, 同时在乎和妻子孩子共享的家庭生活时光,这使得他不得不放弃了那些引人眼球的8000米的大型山峰的攀登,他是一个会给人生做减法的人。

在朝九晚五的税务局工作与照顾家庭之余,福勒年复一年保持着规律的探险攀登,他把这种攀登称之为自己的假期,因为假期有限,福勒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攀登机会,当他第一次因幺妹峰获得金冰镐奖时,竟调侃起来:“当有人为你的假期颁奖的时候,这种感觉实在有点奇怪,不过还是太棒了!”

福勒的选择

对于福勒和他的伙伴们来说,他们只选择最纯粹的阿尔卑斯式攀登:小团队结组,基本装备,无后援补给,不使用固定路绳和膨胀螺栓。而且往往在福勒身上你还会发现,他们看上的还要是新路线,甚至是从未有人造访过的山峰,这不单纯是登山,更像探险。

在湿婆山Shiva的攀登之后,福勒曾经说道:“为何我和保罗从来不去爬那种最吸引眼球容易登上报纸头条的大型山脉?是的,在这里,湿婆山给了我们在攀登中所向往的一切——无人涉足过的奇幻路线,山峰从远处可见,直上顶峰的路线,新奇有趣,寂静无人,而且在下降时有可能横切山脉的其他未登路线……在这些都满足的前提下,时间还要刚好合适我们来完成一个度假。”

在组队搭档的选择上,福勒一直秉承着谨慎的原则,不是那些常年与他在一起攀冰攀岩的朋友就是著名的登山家,曾经合作过的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冰峰168小时》中割断队友绳子的西蒙·耶茲(Simon Yates),这个故事也记录在本书的秘鲁休拉科奇的攀登故事中。这种精英组队方式保证了福勒每次攀登的顺利和安全。

英国绅士的“自黑”精神

在书中我们经常会读到福勒自我调侃的段子,他说自己不擅长负重,高反严重,徒步速度极慢……在与妻子同行的阿克苏峰中,下撤中竟然比妻子妮奇晚了整整一个小时……他在书中写道:

“……除去海拔适应能力差,我还不耐热,不擅长雪地跋涉……”

“……我知道测试报告上曾经说过的阿布拉科夫冰洞多么管用,但令人羞愧的是我从来没有真正使用过。我下定决心下山一定要学,却没有去实践……”

这种自我贬低的叙述风格,拉近了读者和这位高高在上的攀登者之间的亲近感。

正是因为福勒对自己的正确评估,他知道自己不擅长高海拔的适应和单纯的体能比拼,他清楚自己的优势在过硬的冰雪岩石技术及攀登经验上,才让他的故事中没有过惨烈的截肢冻伤,惊心动魄的逃生经历。严谨务实的攀登风格让他成就了登山界的传奇。

普通山友眼中的《如履薄冰》

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书中的攀登技术是一大亮点,但毕竟那些精彩的攀登经历离大众山友太遥远,“冰锥绳降”、“利用主锁制作制动器下降”这些技术操作大概我们一生也难去使用一次,尽管如此,书中依然有很多片段能让你有所共鸣或是得到启示:

“……每一次我小心谨慎挑选装备减重的时候,我都倾向于带一条更保暖的睡袋,我是这么想的,用在保暖上消耗的能量少一些,就能把更多能量用于攀登本身……”(摘自书中P79)

我本人经常会在山上被同伴问起,你需要这么厚的睡袋吗?我总是很正经地回答他们:“我可不想把能量消耗在保存体温上,我要把体能留着去攀登!”所以当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会心地笑了。

当然还要感谢本书的翻译者黄际,多年来她一直关注着福勒的攀登活动,从事过大量登山报告的翻译工作。国内首次引进福勒这本著作《如履薄冰》,她成为译者实至名归,精准传神的译文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快感。

引用译者的一段话给书评做个结尾,米克·福勒身上有优秀登山家或者说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所有品质:谦虚内敛,工作尽职,关爱妻子,陪伴孩子,善待朋友,把刻苦磨练的技艺发挥在最高水平的技术攀登上。可以说,这是我本年度读到的最好的攀登类书籍。

猜你喜欢
登山家米克登山
登山
多用登山杖
我们为什么攀登
另一只鞋
一次难忘的登山
有些高度需要仰望
下山才算成功
秋高气爽话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