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赖声川+整理/丁尘馨
我和乃竺是非常幸福融洽在一起相处几十年。而且我们的关系不断在更新,越来越好。这不是一般人都能得到的。所以我们非常珍惜。
活到60多岁了,我们见到那么多伴侣。有的人开始时那么美好,后来派私人侦探的;也有事业好爱情就好,事业不好了爱情就没了的;更多是看到不成熟心灵的两个人在一起,暂时时很开心,可后来碰到很多问题。我们觉得幸福、也非常幸运,但我们不是像英文所说,“take it for granted”,这是理所应当的一件事情。这非常难得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要保护这个关系。
我们的人生很奇妙,戏剧、佛法和家庭是完全连在一起的。要理解我们,就要在这个框架里去理解。包括我的大女儿,她嫁给了宗萨仁波切的外甥,现在女婿基本就跟着宗萨仁波切做事,我女儿也在帮忙。
说到乃竺,她太特别了。她就是一个如意宝。
我和乃竺相遇是在1974年的某一天。那时我上大二,我大学时代的主要记忆就是在民歌餐厅里唱歌和玩音乐,在艾迪亚西餐厅玩音乐,跟一群高中时的同学住在一起,我们在不同的大学,生活得像一个乌托邦。
当时台大一个朋友一直跟我提起,台大哲学系有一个女生叫丁乃竺,就像当年辅大有个胡因梦,她已经是传说在外的人物。我一进辅大就听说胡因梦了,那时候她叫胡因子。我们那个时代很多这样的奇人。
有一天晚上在艾迪亚,餐厅有一个阁楼,他们跟我说,“走,到楼上去认识一个朋友”,那个人就是丁乃竺。
艾迪亚很小,我走上楼,那时候就觉得,我见过她!而且我们认识很久了。然后我就觉得,她就是我的老婆。
但那时候我有女朋友她有男朋友,我们虽然互相有好感,并没有做任何勉强的事情。那时的想法是很单纯的,虽然觉得就是她了,但自己也有女朋友,所以不可能冲动地就赶紧去追求她。就觉得像见到了一个老朋友般的感觉。可事实上,我们之前从没有见过。
后来我们就成了朋友,我们很能聊天,聊很长时间。但不是男女朋友。
两年以后,我大四那年,我们自然地结束了各自的感情,就在一起了。
1976-1978年,她毕业后在她叔叔的律师楼帮忙。那时候的她非常风光,俗世眼光里的那种风光。台大毕业的一个女生,因为自己喜欢,穿着旗袍去办事情;她又特别单纯,风靡了各个单位。我当了2年义务兵,但很轻松,开始做乐队,后来又被调去做英文播音员,所以我可以在那个时间里继续玩音乐,同时计划结婚和留学。
我觉得我们结婚也是自自然然会发生的事情。我没有特别地求婚,就彼此一直有个默契,我们要在一起。当然在一个点我跟她提起,但不是跪下来求婚那种,我就问她那我们在一起吧,她说好。那时有一个插曲,因为她比我大一岁,她爸爸还蛮传统的,尤其在那个年代,我不知道怎么过她爸爸这一关。结果天助我也,刚好有一篇文章出现在报纸上,说的是,如果太太比先生年纪大的,离婚率比较低。
我就剪下来给我未来的岳父看。丁姐(丁乃竺)的爸爸那时在台湾是一个著名的政论家,也写了很多书,比如《北洋军阀史》等等,他看了没说话。就表示这事OK了。
我后来跟他关系很好。我们家没有婆媳的问题,我和她的父母也很好。
我想到两件事。
一件事是发生在结婚前。一天她在我家玩,那是在台北双城街一个老的日本房子,我12岁到台北后就是在那长大的。当时家里有一个佣人,我妈妈当她是家人,后来她不给我们做佣人了,但还是住在我们家,还在那结婚生子。有一天,就我和乃竺还有佣人的儿子三人在家,那时他才三四岁,他玩着玩着突然把头撞到柱子上,血流如注,我都快吓死了。我没有办法想象乃竺当时之镇定。她马上问我,你们家的药在哪,有没有云南白药?我拿给她。我就看着她抱着那个孩子,很从容地处理伤口,她把那个伤口用手掰开,把药塞进去,很快,就止血了。
我心想,“哇!我要娶的老婆是这样一个女人!”
这是第一次我有机会看到她的冷静加上一种英雄气概。
1978年,我们结婚了,过了一个多月就到了美国,在伯克利,我学戏剧(博士),她学教育行政(硕士)。那时有几个学校可选,而伯克利没有奖学金,一年的学费就要几千美金,但我们还是选了伯克利。很多人误以为我们是有钱人家,我们真的不是。我14岁时父亲(曾为驻美外交官)过世,政府每年给我母亲几千台币的补助。我不敢说生活过得很艰苦,但母亲是很辛苦地把我们带大的。丁姐家也是,名气在外但并没有很多钱。
1980年,在美国读书的赖声川(右)与丁乃竺。图/赖声川提供
她做了两年事存了一笔钱,我也存了一些,我妈妈给了我几千美金。我们把这些钱放在一个很好的朋友那,这个朋友告诉我们,保证每个月可以给我们多少的利息。可不到两个月,他倒了,我们再也没见到这个朋友。我们的钱也没有了。
我们跟学校讲了这个情况,学校说可以下学期申请学费减免。可是生活怎么办?我们要面对的是,是不是要卷铺盖回家,因为真的没有钱了。
这种情况下,人的个性就显露出来了。
她镇定到一种程度,让我真的觉得,我的人生里有她在就是“幸福”两个字。她就能一个人承担。
她只对我说,“现在我们要想办法自己赚钱了。”这种时候,她显得冷静和镇定,一点恐惧都没有。我想到我父亲的一个同学,我们叫他钱叔叔,在旧金山开餐厅。电话还是乃竺打给他的,钱叔叔说,你们周五就可以过来工作。我们开了个破车过去,开始了我们的打工生涯。
那是个很豪华的餐厅。一到那就发给我们制服,我是服务员,管收盘子,分我的是一个土黄色的制服;她在前台做领位员,还能漂漂亮亮的。第一天我很狼狈,餐厅生意非常好,从下午5点半忙到11点没有停,每一桌至少三轮翻台,我的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什么都不会,一整天被骂到臭头,“12号,收!”“25号,收!”“快摆台!”真是感觉被丢到了火海里了。
那天回到家,我印象很深,我们一句话都讲不出来,累死了。夜里12点多,我们就坐在床上,看着彼此。但没有抱怨。
那天我们累得跟狗一样,躺下就睡了。
本来我顺顺利利地读了博士,没想到命运给我这么一个变故。可第二天继续时,人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命运。
我记得那天我赚了20多美金小费,高兴得不得了。后来我慢慢成了跑堂的,越来越得心应手,一晚上可以赚到100多美金的小费,我们也有奖学金了,情况慢慢好起来。
故事再往下讲,你就会知道,这个家庭里她是最重要的,是把这个家撑起来的那个。
乃竺有一张拿到硕士文凭时拍的照片,那时她怀着耘耘(大女儿),学校希望她继续读博士,但她为了带孩子,也为了支持我,就放弃了。她开始找工作。我要念5年书,后面3年她就是一边带孩子和一边打工。
在美国不像在中国,生了孩子有人帮你照顾。孩子叫了就得半夜起来喂奶,大点上幼儿园也是自己接送,感冒了还得提前接回家……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她开始打工,在各种餐厅打工。最高峰的时候,在4个餐厅打工。就在去年11月,我在旧金山湾区的时候,还开着车去我们以前住的地方转了转。那时我突然想起她曾经打过工的一个餐厅,那是开给学生的快餐店,一块多美金一份,小费只有2毛钱。那个地方离伯克利很近,在一个商区里,是一对韩国华侨,父子在那做简餐,她在那做一切——上菜洗碗,一小时只有4块钱。我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她说觉得他们做得很辛苦,也很佩服他们。
她的人生里面,总是这样,看到别人苦,就想去帮他们。
打4家工的时间大概持续了1年,她后来找到一个正式的工作,但距离家很远,在旧金山的另一边。
其实我们在生活上很多地方是很不合的。我们吃的也不一样,好比说她吃鸡翅我吃鸡胸肉;她吃辣我不吃辣。玩的也不一样,爱好也不同。但没关系,这样也很好。生活中的不协调一点都不影响到我们,那个问题对于我们是零。我们有一种更深的东西是在一起的,一种追寻。那种东西在一起,就什么都搞定了。那种更深的追求就是一切。那种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追寻生命的本质,追寻人活在世上到底是在干什么。
我们有一大部分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是学佛的部分。对我们而言,修行是追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人生很奇妙。戏剧、佛法和家庭是完全连在一起的。
这三件事几乎同时开始。
这得说回到乃竺的爷爷,他叫丁石僧,石头的僧侣。这是他自己后来取的名字,以前他叫丁怀瑾,和孙中山一起闹革命的人。他后来就不玩了,就在家修密。
乃竺在香港出生的。她出生的时候,本来叫丁乃蕾,结果她爷爷从云南写了一封信到香港,我后来还看到过这封信,信里说,此孙女与佛有缘,请改名为乃竺。
可爷爷从没有见过她。大概她的佛缘这时候就有了。
乃竺十岁的时候,香港政府把她父亲抓了起来,等他放出来后,全家就到了台湾。
我是在美国出生,12岁到的台湾,我们就像冥冥中的一种神秘的约定,从不同地方先后到了台湾。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后来修行时的老师在佛法上和乃竺爷爷的修行都是相通的。
我从大学的时候对道家思想有兴趣,还到台大去旁听。因为我玩音乐,开始对国乐感兴趣,她也有兴趣,我们一起去学琵琶。我们的老师叫林古芳,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朋友叫陈国钦,陈国钦那时才二十多岁,是一个八卦拳很厉害的人物,于是我们跟着林古芳学国乐,跟陈国钦学八卦拳。陈国钦有一天问我们,有没兴趣去听一听藏传佛法。
我们说好。
那个地方在新店五峰山,是台北近郊。我们第一个老师就是五峰山的林上师。台湾和藏传佛教的联系很薄弱,林上师是屈师祖的学生,是屈师祖带着藏传佛法到的台湾,而他和乃竺的爷爷是一卦的。
所以你怎么会不相信因缘,不相信因果?
我们就这么懵懵懂懂地接触到了藏传佛法。那是1976年,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有了这样的基础, 1978年,我们决定在五峰山结婚,然后出国留学。
1976年,大学四年级的丁乃竺。图/赖声川提供
我们刚到美国,伯克利也有个佛法中心。我们搬了家后,总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后来发现那是孔雀的声音,打开窗户看出去,对面就住的一个喇嘛。那是一个很奇妙的缘分,我们总是碰到和佛法有关的事情。
后来我们从美国回到台湾,就陆续请一些活佛到家传佛法,一传就是一两个月,我们家就成了聚会的地方。那时候台湾没什么人学藏传佛教,我们把它当学术来研究。
我们不但一起研习佛法,也面对生死。
我们在1985年就认识了宗萨仁波切。那时他才二十出头,第一次到台湾来,我还记得丁姐回到家说,“不得了了”。当年她的身份是翻译。别人将藏文翻译成英文,她再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她还替老师翻译佛法。早期学藏传佛法的人,看到她在台上,就会非常安心,知道只要她翻译的,肯定是非常准确的。她真的是懂。
我跟她 一起生活那么多年,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学的。
“这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就是知道。”她说。
当时我们的生活忙碌到什么程度,你可能没办法想象。导戏就已经要疯掉了,在台湾很长时间我还教书,教书的量是一般教授的两到三倍,因为缺人,没有人教这些课。我当年是副教授,一周教8小时就够了,可我一般都教二十多个小时。她开始时在电脑公司上班,还要搞剧团,还要为佛法的活动筹款,还要翻译。有一次,大概是1990年,她为宗萨仁波切一个很大的活动筹到很多款,我心想,可以了吧,你这么累,他们有基础可以盖庙了。可是我发现,不断有新的人有新的要求找她,她就会去继续做。
太多人碰到事情就找她,她就是万灵丹,传说中的如意宝。谁有任何问题找她,她一定放下一切细心又耐心地解决你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我们不应酬。到了一个年龄,我们都不大出门,除了工作就是在家里。
乃竺到底在做什么?我可以稍微透露一点。有时候我回到家,看到又有人在客厅,他们很小声地和乃竺在谈话——又有一个朋友因人生中碰到问题找乃竺谈话。
她不只是为我做事情, 她为太多人做事情。对一无所有的人、大财团的人,她都没有分别心,不论他是什么人。
但她不愿意出现在台前。她没有很想演戏,我和金士杰都觉得她是《暗恋桃花源》里云之凡的理想人选,但她就是不爱。如果她个性有稍稍不同,她可能是一个大明星。她有那个魅力,她在表演上有那个能力。但她都退在后面帮助别人。
当然从中得利最多的是我。
我有个新加坡的朋友,叫郭宝坤,他也是新加坡的“戏剧之父”,1988、1989年的时候,他和荣念增会组织一些华人精英的研讨会或者讲课,包括余秋雨、杨世鹏和我都受邀,我因此和郭宝坤成了很好的朋友。
1998年的时候,他突然打电话给我,问我“最近忙吗”,我说“很忙啊,在做一个新的戏”。郭宝坤是一个很典型的、优雅的中国人,在新加坡讲一口北方话。他说,有个事可能要请你帮忙,我6月份有个演出,希望你帮我导。我明天要进医院切除一个肿瘤,可能没办法导,你能帮我吗?
他这样说我没办法拒绝。
那部戏就是和人艺合作的《红色天空》,主演是林连昆等人艺的老艺术家,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他跟我说你一定要来北京导戏。
到了1998年底,我们就去了北京。
其实在1992-1993年,杨世彭帮我们导《推销员之死》的时候,因为用英若诚做翻译,我们请英若诚来台湾。后来他回请丁姐到北京玩,带她到处看,那时候丁姐就对北京有很深的印象,她回来后跟我说,我们可以慢慢地考虑到大陆做演出。
2008、2009年,我们有个很大的改变。我们第一次和大陆合作创作新的作品《一起看电视》。这个过程,乃竺在推动很多事情。2008年底,我做了《宝岛一村》。2009年女儿结婚,我做了听障奥运会。将近两年时间里,她作为总监制,担任所有的繁琐的工作。那之后我们开始做大型活动。
后来就碰到“百年庆典”。当时的“副总统”萧万长亲自找我,我不想做,躲起来,让乃竺对付。最后剩不到一年了,他们又找到我,说真的没人做。乃竺想到她爷爷的渊源,说那就做吧。
想不到那是这么大一个反弹。(注:台湾“百年庆典”,正逢选举期间,赖声川总策划、导演的庆典活动被绿营抓住进行大肆抨击,他因此陷入“弊案”风波,和“攀附权贵”指责。)
事后回想起来,她也很懊悔。她有自责。我不断地安慰她,我跟她说,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说,我们的人生里面不管顺的还是逆的,我们能接受的话,最后的结果都是好的。说实话,比如我能够体会劳工阶级、广大群众在想什么,也就靠的那5年的打工生涯。我为什么更了解人性,就因为有那5年。好像老天爷安排好似的。那5年真的很苦,苦过来就得到太多东西。
像这次,“百年”的事给我们那么大的打击。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做错事被人骂,你要检讨;如果没做错事被人骂,那叫修行。
要学会忍辱。去学习任别人胡说,不还口。这些是乃竺教我的。以前我的个性不是这样,你误会我污蔑我,我没做错事,我绝对要反抗,不能接受。
她真的不断地在教我,“不行,你就要接受。” “你要看清楚,你还手,一点用都没有。”“了解你的人就相信,不了解你的永远觉得就这么样的。”这次是我很重要的一课。
而她那时候受的打击就因为我,她不忍心看到别人这样对我,所以会自责。反过来我也一直安慰她,“我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是我的人生里做的决定,这个决定我做了,我不会怪任何人。”我一秒钟都没有怪过她。
她自己觉得怎么误判了那件事。但和那次我们钱被骗光了一样,对我们是一个转折。而且时间会改变很多。现在,这事情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而我们还是一样非常幸福。
它也让我在人生里更往前走。
慢慢地我们的重心就转移了,转到大陆,转到美国。回头去看台湾,舞台已不在那了,虽然那里曾经是。
仿佛不断有强烈的暗示,让我们不断地改变。
这之后,我们和央华合作在大陆演出,做乌镇戏剧节,《如梦之梦》能重做,又有了上剧场,我们还是那么幸福,还有了两个(外)孙子。人生在不断前进,靠的是这些事情。佛法上我们也没有停止,不断在修行。所以就是这样,我们在过的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忙碌生活。
我们在一起几十年,不但生活在一起,还工作在一起。
太多人不理解,我们可以在一起共事。我们分工明确,我管创意、她管制作。当然有交集,但我们就讨论。我们之间的沟通一直非常好,我们一直很在意彼此间的沟通,一天没讲过话,就不舒服。讲的话都是所有事掺和在一起的,工作的、家庭的、佛法的都掺在一起了。这感觉很微妙。
郭宝坤在我们家住过一段时间,他写过一篇短文谈我们,他说:朋友和家人不分,工作和休闲不分……什么都混为一体就对了。
我们以前住在阳明山的时候,车库就是我们的办公室,我穿过厨房就去上班了。耘耘在家总是看到,演员不按门铃就进家了,或者穿着僧袍的人在家走来走去。上世纪80年代,家里最高峰时每天晚上有一两百人,他们来听佛法,一待就是两个月。
我和乃竺是各自进行修行的,随时有体会都会彼此说。她不会有问题,一定是我有问题问她。我还没碰过我有问题她解答不上来的。我一直鼓励她开一些课,她坚持不肯。
她很少有过度的情绪,一直很平和。
我们做《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的时候,和张小燕(台湾著名综艺主持人)合作,慢慢地,她对乃竺也有些了解,后来在节目里她公开说,“丁乃竺啊,如果这时候房子烧起来了,她也会说,‘嗯,也不错。烧完还可以重盖。”
“百年”的事情,我们最难的时候,她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她就是每天看网上的状况是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她睡眠非常好,我睡眠不好,半夜如果她发现我睡不着在那翻,她就会帮我按摩,一直到我睡着为止。几十年来都是这样。
但她不会让别人感觉到“我在奉献”。你真要了解一个人,要从这些细微的地方看。
她太多东西跟我不一样,比如我会累积东西,她会丢掉;她要减少,我要增加。我们出去旅行,她没有任何意见,全部我主导。她可能觉得我比较乱,但就说一两句,没别的了。在这些细节上,我们彼此从来不会抱怨。
我现在看她,中国人讲的那句话再贴切没有,就是“另一半”。这是很深刻的感觉。“另一半”的意思是,我们单独是不成立的,我们是一体的。就好像我们两个加起来才是一个我们。
我们不能奢望可以更好,所以也更珍惜。我们也不炫耀。我也不认为夫妻就是该这样,世界上的爱情和情感维系都很艰难,像我们这样融洽的不是太正常——我愿意这样说。所以我们特别珍惜。
所以,如果夫妻之间没有更深的追寻,很容易散掉,很容易瓦解。如果彼此关系是建立在金钱或者简单的吸引力上,那个东西很快、几年内就可能散了。那个追寻,不叫做公司要上市或者什么的,是短短的人生里,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以及生命到底是干什么的。有这样更深的彼此的追寻,你才有真正的话题可聊。如果你的话题总是,“表坊今天怎么样,卖了几张票”,两三年就疲了;或者“你爱不爱我,我爱不爱你”,一年就疲了。要真正的长久不是这些。
我们到今天已经结婚38年了。必定有更深的东西,要不然两个人早就不说话了。
这些年,我们两个都会找时间去旅行,好比去年,我们到美国俄勒冈导戏,我就特意早去一周,去一些我们喜欢的地方,就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
赖声川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29岁开始剧场创作,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暗恋桃花源》30年后仍为舞台剧经典,为喜爱戏剧的人们所称颂。赖声川至今编导舞台剧20多部,其中包括轰动亚洲的七个半小时史诗《如梦之梦》,并于2013年起有机会被搬上大陆戏剧舞台。他被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是华文世界最著名的剧场工作者之一。
赖声川与妻子丁乃竺自大学时代相识相恋后结婚,至今38年。丁乃竺一直作为表演工作坊的制作人帮助赖声川的戏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