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2016-02-17 19:29李少威
南风窗 2016年1期
关键词:入世领悟宁静

李少威

所有的修为,都是一种相处—人怎样与世界相处。

“世界”包含了社会,也包含了自然。建功于社会,称为入世,皈依自然,谓之出世。中国传统上最为称道的,是将两者完美衔接。典范者如,越之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晋之陶潜,进为彭泽令,退为南山隐;唐之李泌,山人有妙计,飘飘一白衣。

进退之间,都在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退归自然,并不是纯自然,而是被赋予了社会色彩的自然法,是对人与世界相处之道的一种领悟。有些出世的人会进入某种宗教,但中国人的宗教从来不是超自然意义上的,而是某种“道”,其实就是自然法。

出世者对“道”的领悟,往往通过对入世者行为与思想的批评来得到印证,这就是出世与入世的一体两面。

天下太平,无如今日,而天下之乱,也莫过今日。前者在物质层面上,后者在精神层面上。人被异化,物质上熙攘入世,精神上标榜出世。由此产生了各色的“修行”,或男女成群,深山伪隐,或孑然一身,孤林假乐。此时的所谓“道”,其实是在精神上反射出来的对物质世界纷乱状态的一种自我催眠,丧失了积极的社会关怀。

金钱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价格标尺,依然发挥着连串起珠子的细线的作用,它们将硬币的两面,从中间切开,于是乎把已经很低层次的“道”,都变成了一种孤魂野鬼。

几乎所有传统宗教(从自然法意义上理解),都认为今天处于“末法时代”,通俗地讲就是,今天我们在精神上已经配不上它们,它们也已经抛弃了我们。强硬地往它们身上蹭过去,往往诞生一些悲剧,悲剧就在我们身边。

但“法”永远不会灭失,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人,可以系统地去继承,但他们往往与有经济能力去“灵修”的人不发生关系。他们置身草木,箪食壶浆,吐纳自然,思接千里,探寻与世界相处的和谐境界。

当然,社会的功能分工越来越细,像古人那样入世出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已经没有社会基础,此时对自然法的寻求,就变成了一种自我的圆满。图中的瑾明道长,生于1989年,因为自幼身体虚弱,十几岁便到武当拜师求艺,在山林洞天里习武学经,物我两忘,自在自得。

法,归根到底是一种智慧境界,修行是为了提升人的智慧层次,获得与世界宁静愉悦地相处的方式。作为辅助的武功,则让人有一个强健的躯体,激发自然赋予的各种器官的所有潜力,就像卢梭笔下“孤独的野蛮人”所具有的能力。真正的修行,让身体与精神统一起来,展示某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大视野上的,但回归个体,也就是一种自我修行。

猜你喜欢
入世领悟宁静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宁静之宅
多么痛的领悟
《巷口的宁静》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