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单身女青年的“单身记录”

2016-02-17 19:11王薇薇
南风窗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思单身婚姻

王薇薇

单身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在摸索婚姻模式无效后,发现她们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单身生活,生活自我满足,可以替代婚姻功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生活的可能模式?

2015年9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3376万人,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学者称2020年后中国可能全面爆发光棍危机。而国家民政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两亿人。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这其中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显著增多。

中国的单身潮正在来临。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谢作诗还就光棍危机提出收入低的男人可几个合娶一个老婆的惊世骇俗言论,显然被剩下的男光棍都是经济阶层地位比较低下的人,而“剩女”只要愿意,几乎不存在嫁不出去的现象,一般都是主动剩下,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中产、白领女性。这其中有各种原因。

我正是一名单身女性。

状态

大城市是最盛产所谓“剩女”的地方,有人说是因为都市的女性太多太优秀了,高学历、高收入,才导致高要求嫁不出去,我的大学同学思思就是代表。

思思本科学校是省重点大学,她是个各类奖学金拿到手软的学霸,毕业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各种拼命,一路奋斗成为高级经理,年薪50多万元,在市区首付买了套三居房。之前她一直加班拼事业,等她蓦然回首开始找对象的时候,发现已经二十七八了,着急了。

大多拼事业的职业女性都绕不过这个坎,在她们事业独立开始迫切需要进入婚姻时,才发现自己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少,只好四处托人介绍相亲。但显然以思思的条件,能与之匹配的男性很少,哪怕她妥协降低择偶条件,也不能超过底线。就像前年她托我介绍对象时唠嗑说的,她已经要求不高了,只要对方人好就行,但最低也不能年薪低她一半吧。我还真信了,给她介绍一个年收入20多万元,在国企工作的暖男。结果她连面都不愿意见,嫌弃男方太矮。

事实上,优秀“剩女”考虑择偶条件往往是综合性的,男方外貌、品味、文化素养等也都在她们的考察范围,这就加大了择偶难度,那么剩下也就无可避免了。思思至今还是单身状态,尽管着急脱单,但财务自由的经济状况让她又不是那么迫切需要进入婚姻,她还是继续着工作之余旅游、爬山、聚会的自由单身生活。

当然优秀如思思般的精英女性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普普通通,学历不高,收入也不高的“剩女”。但就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她们更希望能找到高条件男性,依附婚姻免担后辈子之忧,这是她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我的朋友小丽就是其中一员。

小丽来自一个传统观念的小康家庭,长相秀丽,家人为她找了一份在政府部门当合同工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是胜在悠闲稳定,方便照顾家庭。这条件找个普通男不难,但小丽非有房有车男不嫁,挑挑拣拣到今年38岁,也剩下了。

单身的日子对小丽来说是一种煎熬,她没有思思财务自由的实力,没有婚姻的话语权。由于她母亲的坚持,她一直以来都居住在哥哥家里,跟哥哥一家三口居住在小三房,私下里很遭嫂子白眼与冷淡,为此她提出几次要自己搬出单独租屋,都被母亲以单身女性一个人居住很不安全的理由驳回。

对于未来,小丽有些绝望,超过30岁后,她的家人已然把她当做一个失败的残次品,准备把她打折大甩卖。今年母亲又给她介绍了老家一个大他十多岁的无业无房男,男方要求女方的条件是陪嫁小丽十多年工作的积蓄,女方都同意了。这似乎是很多普通“剩女”的命运,本想从婚姻中获取更好生活保障,但事与愿违,忽略自身条件限制而盲目高要求,任由家人掌握婚姻话语权,最后悲剧收场。

比起朋友们择偶的高要求,关于婚姻,在经济条件上,我从不作过多要求,有一份正经工作,夫妻共同奋斗足以。世俗条件看这应该很容易找到另一半了吧?但我却更看重男方人品担当,注重彼此思想层次的交流提升。客观看,这比找个有房有车的男人更难上加难,在这个浮躁的快餐社会,看一篇长文都有人嫌浪费时间,更何况精神交流,这样的婚姻观在大多数人眼中更为小众。

以前迫于家人步步紧逼的压力,在周围亲戚朋友同事频繁“亲切关怀”询问下,也尝试过一段符合婚配市场要求的交往。按世俗的标准,一个城市的普通白领,找到一个高帅公务员,这条件杠杠的,带出去都有面子。但事实是努力几个月后,无法精神交流的生活实在痛苦,我还是决定选择分手,继续我的单身生活,不向世俗妥协。

原因

纵观我周围女性的单身原因,主要有几点:

女性经济独立。单身生活状态的维持需要一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没有任何收入,还需要啃老依附原生家庭的人,自然没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话语权。中国的高速发展已今非昔比,旧时代女性需要依附男性生存,女性较少有工作机会,无法取得独立的经济收入。新时代女性处在更为宽容的社会环境,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与工作机会,女性在各个行业施展拳脚,发挥自己潜能价值,在经济阶层地位上拥有不俗的社会资本,这大大提高了女性掌控自己生活的话语权。

我周围的女性朋友,除了个别愿意在家庭中贡献个人价值,一心专注当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之外,其他女性朋友大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精英女性如思思,她的经济收入不但可以让她很好地养活自己,还足够赡养父母,每年旅游、购物、朋友聚会还有多余积蓄。普通白领如我,养活自己也是不成问题。保持经济的独立让女性可以有更多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为单身生活提供经济基础。

女性择偶高要求。这跟现代女性经济独立的崛起有关,女性越来越高学识、高收入,往往也伴随着高要求,优质女性数量在不断攀升,能与之匹配的适婚男性数量却不见起色。“嫁高娶低”的梯队婚姻模式导致大多数女性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女性对男性的经济实力是第一考虑要素,加上有如外貌、文化素养、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考量,如果两人的结合过度拉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大部分女性还是会选择单身。

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无论男女,在婚姻观上都深受主流旧观念的影响,在择偶选择上还是遵循“男大女小”,“男强女弱”的价值观念,导致适婚条件范围缩小,难以找到匹配对象。男人40还是一枝花,五六十岁依然可以找20岁女伴,这被视为正常乃至是引以为耀的风流韵事。女人30就是豆腐渣,50岁女性找一个20多岁小伙常常是轰动社会的奇闻异事。男性经济实力不如女伴就是吃软饭,男女都引以为耻。但是想想,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前提下,男女是平等的,年龄、经济这些条件为什么要天然的预设男人就要强过女人?可以男大女,为什么不可以女大男呢?可以男强过女,为什么不可以女强过男呢?只要彼此合适且关系融洽,这些人为设置的条件并不是天然合理的。

女性思想独立。一些传统观念仍在影响,但新思想也在发芽。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女硕士女博士。女性从教育中汲取知识,提高认知与思想深度,开阔视野和格局广度,不再是井底之蛙式的懵懂状态,追求平等与自由,更加注重自身内心诉求。

新时代女性观念里,婚姻生活不再是唯一选择,单身也是一种选择。比起嫁给一个无论是精神层次还是物质层次都不如自己,还要求女性必须出嫁从夫,生养孩子,赚钱养家一手包,视女性如自己物品的“直男癌”,很多女性宁愿单身独过。更多女性意识到男权对女性的物化与压迫,开始追求人性平等,不再做依附男性的人,慢慢走向自立、自信、自强。单身是女性价值观念转变的一种进步,然而很多男性却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里。

困境

女性一开始都很期待婚姻,但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最后走上单身这条荆棘密布、到处是挑战的艰难之路。在中国,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从社会制度到社会观念,单身都是被排除在外,成为游离在主流社会结构外的异类,受到忽视、歧视,陷入单身困境。

制度上,国家政策的制定更多以家庭为基础单位考量,单身者的一些权利很自然的被忽视。

当我意识到我很可能就此独身一辈子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自己的一个小小单间窝,一杯茶、一本书、写写自己所思所想慢慢变老。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白领,在高房价的省级城市,这几年我一直都在关注政府的经济适用房,但很可惜的是,比起已婚人士的不限年龄,单身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上,还有社保年限等限制,看来这个想法也只能35岁之后再作考虑。单身总要为已婚者做出一些牺牲,哪怕大家都有平等的权利。

此外单身女性的生育权也被剥夺。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生命,不管已婚还是单身,女性都有自由支配身体,享有生育的权利。但在我国未婚生育属于违规生育,没有已婚的准生证,孩子生下来就是黑户,需缴纳社会抚养费。

今年7月份的时候,徐静蕾公开自己在美国冷冻卵子的事,引发热议。国外尊重单身女性的生育权,这在西方一些国家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在中国,目前还不被允许。我一些女性朋友渴望成为母亲,单身了好几年后为了能有自己的孩子最后还是匆忙选择婚姻。

社会观念上,社会对“剩女”的歧视是共识,主流舆论把控着话语权,试图操控单身女性生活。“剩女”、“圣斗士”、没人要的老姑娘等五花八门的别号还只是低级别的攻击;各种非议关注才让你更不得安宁,家人的步步紧逼,亲戚朋友同事的闲言碎语,就连陌生人都可以对你的单身生活鄙视嘲笑。我一个单身女性朋友就被一个各方面不如她、老公出轨家暴的女性嘲笑,只因后者已婚的所谓优势。

全社会大肆渲染“剩女”的坏处,积极推进全民相亲,意在消灭单身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仿佛单身就会制造事端。单身女性疲于应付,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女性朋友相亲相到吐,不少患有抑郁症,承担不住压力而凑合结婚,导致更大的悲剧。

单身女性越来越多,然而社会背景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幸福,幸福的生活有无限可能与选择,婚姻还是单身都是生活的可选项。但社会主流观念把婚姻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排除其他可能性。

无数失败婚姻的经验表明,婚姻并不必然就能导向幸福的生活,出轨、暴力、抛家弃子等等家庭悲剧告诉我们婚姻这条路并不一定安全、幸福。单身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在摸索婚姻模式无效后,发现她们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单身生活,生活自我满足,可以替代婚姻功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生活的可能模式?社会主流舆论应该尊重个体对不同生活选择的差异,尊重单身女性选择生活方式的基本权利。

猜你喜欢
思思单身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陆思思作品
田思思作品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The Exploration of Group Work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ist and news media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