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龙 曾京
我们发现,小说阅读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学类文章阅读虽仍以散文为主,但全国新课标卷(Ⅰ、Ⅱ卷)却很明显地重视对小说阅读的考查。
近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卷)小说考点统计情况: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元素,是小说的灵魂。小说阅读的重心就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及其成因,并由此推及人物的命运,把握小说的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往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体晤人物心理或情感两个角度来考查。
一、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正是因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发生冲突,引起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并由此构成情节,因此可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其次,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产生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因此,探究社会原因便能深入理解人物的深层思想。
再次,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的感情倾向常常通过一些带情感色彩的词句表现出来,抓住这类词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会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会用贬义词来概括;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一般会从两方面客观评价。
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有两种:
单句下定义型:×××是一个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人(表示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
例如:(2015安徽卷)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分点概括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先用词语对人物作出界定,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例如:(2015新课标I卷)《马兰花》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题目命题指向是不同的。首先,前者要求“概括”,后者要求“分析”,“概括”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而“分析”是要求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文字表述。其次,前者针对“形象”,后者针对“性格”,而“形象”一词是大于“性格”的,它以性格为中心,涉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
二、如何体悟人物的心理或情感?
这类题目往往以赏析画线句或某个片段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从具体的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理解所给的片段或语句,分清是哪类描写,哪些描写。既要关注对人物的直接表现(正面描写),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又要注意对人物的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即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正衬、反衬。
其次,联系上下文,看看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再次,换位思考,假设自己就是该人物,在此时此亥0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
最后,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包合人物复杂内心。
例如:(2015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故事总有来龙去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故事的基本内容,矛盾冲突又构成了情节的发展线索。关于情节设置的题目主要有两类,一是考查情节的作用,二是考查情节的安排。
一、情节的作用
在课标卷小说阅读中多次考查情节的作用,我们答题时不仅要分析该情节描述的具体内容,还要分析该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样写能让读者产生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这种题型我们怎么突破呢?
下面我们以保罗·琼斯的《沙那罕提琴》为例解析吧。
问:小说第二段那么详尽地描写麦克舅舅的小提琴,有何作用?
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语段的内容往往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主旨,因此思考其作用应联系相关情节、人物、主题。要考虑它与全文的哪些情节相关联,要考虑它与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情感相关联,要考虑它与主题有怎样的关联,也许是暗示,也许是突出。
除了这些,我们更要深入文本,触摸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树立细节意识。
细读小说第二段,能发现有“极其庄重”的神态描写,有“轻轻打开”的动作描写,还有“你可以说真正看过一把名琴了”这样的语言描写,我们还能发现一些重要词语,比如“华丽耀眼”“顶尖”“平卧”“第一次”,字里行间都凝聚了“珍爱”之情。至于“追根溯源”这个词,自然是交代琴的来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1)具体写出麦克舅舅对“传家之宝”的珍爱;(2)交代这把提琴成为“传家之宝”的来历;
其次,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小说的结构往往体现为设置悬念,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文段、推动情节发展等等。这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但是不能空洞地答术语答套话,我们要梳理出相关『青节,概括其内容,才能正确解读。因此,树立提纲意识必不可少。
就例文而言,我们能梳理出下面的情节,简要列出提纲:舅舅为了帮助父亲开糕饼店,卖琴筹钱;父亲拿回了琴,锁进保险箱;舅舅去世,把琴送给我;母亲想卖琴为我筹集学费,却又舍不得;琴并不值钱,我识破父亲秘密;我没有卖琴,保守秘密。
通过提纲梳理,我们发现有两次卖琴的情节,也深切感受到舅舅、父亲、母亲、我这一家人对琴的珍借。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1)引出两次卖琴的主曼隋节;(2)为下文家人珍膳“传家之宝”作铺垫。
二、情节的安排
高考小说阅读对情节安排的考查,主要是对线索或结构或情节安排技巧的考查。
线索的安排:贯穿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人、物、事、情等。
结构的安排: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还有欧·亨利式(出人意料式),造成情节的突转,深化主题。
情节安排的技巧: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插叙,内容丰满,波澜起伏;补叙,照应上下文;平叙,有条不紊,照应得体。
以(2014浙江卷)《走眼》(王伟锋)为例。
问:“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李老板设计把一块不值钱的玉卖给了赵老板,然后羞辱他,得意地嘲笑“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读到这里,我们都以为“珍宝斋”的赵老板收的是“玉”,果真走眼了。然而小说结尾“‘珍宝斋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此时才恍然大晤,原来是“云芳斋”的李老板走了眼,真正的价值在木盒,这样就造成了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
梳理“情理之中”的内容时,我们更要细读文本,尤其关注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盖上盒子,端详良久”“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低声嘱咐了伙计”“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这些细节描写都暗示了赵老板已知内情;再加上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这些铺垫构成了小说“情理之中”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重逢
吴念真
事业失败之后才发现除了开车之外,自己好像连说得出口的专长都没有,所以最后他选择开出租车。
不过,出租车在市区里跑还是容易碰到以前商场上的客户或对手,熟人不收费,自己倒贴时间和油钱这不算什么……最怕遇到的是以前的对手,车资两百三给你三百块,奉送一句:“不必找啦,留着用!”外加一个奇怪的眼神和笑容,那种窝囊感让人觉得不如死了算了!
所以后来他专跑机场,因为跑机场比较不会遇到类似难堪的状况,而且也不用整天在市区没目的地逛,让自己老觉得像一个已经被这个战场淘汰的残兵败将,或者像中年游民一般的无望。
不过,他也承认跑机场的另一个奢望是如果前妻带着孩子们偷偷回国的话,说不定还有机会睹上她和孩子们一面。“离婚后就没见过……我只能凭空想象他们现在的模样。”
孩子和前妻一直没碰上,没想到先碰到的反而是昔日的爱人。
他说那天车子才靠近,他就认出她来了。曾经那么熟悉的脸孔和身体……而且除了发型,二十多年她好像一点也没变。
上车后,她只说了一个医院的名字和“麻烦你”之后就沉默地看着窗外,反而是他自己一直担心会不会因为车子里的名牌而被她认出来;不过,她似乎没留意,视线从窗外的风景收回来之后,她便拿出电话打起来。
听得出,第一通电话是打回澳洲的家的,听得出先生出差去英国了,她轮流跟两个孩子说话,要一个男孩不要为了打球而找借口不去上中文课,还要一个女孩好好练钢琴,不然表演的时候会出糗,然后说见到外婆之后会替他们跟她说爱她等等,最后才听出是她母亲生病了,因为她说:“我还没到医院,不过妈妈相信外婆一定会平安。”①
他还记得她母亲的样子和声音,以及她做的一手好菜,更记得两人分手后的某一天,她到公司来,哽咽地问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女儿呢?”那种颤抖的语气和哀怨的眼神,真让人忘不了。
打完家里的电话,接着打的是她公司,利落的英文、明确的指令加上自然流露对同事的关心,一如以往。他们大学时候就是朋友,毕业之后他去当兵,而她在外商公司做事;退伍后,她把一些客户拉过来,两个人合伙做,三年后,两人的公司变成二十几个人,而他却莫明其妙和一个客户的女儿发生了一夜情……
说是莫明其妙,其实是借口。他想,到现在也没什么不好承认的……一来是陌生的人总比熟悉的刺激,还有……这个客户公司的规模是我的几百倍,那时不是流行一句话,娶对一个老婆可以省掉几十年的奋斗?
最后车子经过敦化南路,经过昔日公司的办公室,两旁的台湾栾树正逢花季,灿烂的秋阳下一片亮眼的金黄。
后座当年的爱人正跟之前公司的某个同事话家常,说台北说澳洲说孩子说女人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的感受,然后说停留的时间以及相约见面吃饭,说:“让我看看你们现在都变成什么模样。”②
车子最后停在医院门口,他还在躲避,也犹豫着要不要跟她收费或者为她打个折,没想到后头的女人忽然出声,笑笑,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跟他说:“我都已经告诉你所有近况了,告诉了你我现在的心情,告诉了你我对一些人的思念……什么都告诉你了,而你……连一声简单的问候都不肯跟我说?”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的前三段不仅交代了这个出租车司机的困窘处境,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吝啬小气、自尊好强的个性。
B.他跑机场的另一个奢望是希望碰到前妻和他的孩子们,说明他其实很想念家人,很渴望家的温暖,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C.出于好奇,他一直在用心地倾听昔日恋人的电话;出于自尊,他不希望昔日的恋人认出他,但出租车里他的名牌为结尾情节的突转埋下了伏笔。
D.文中写车子经过敦化南路他昔日的办公室时,对开得灿烂的台湾栾树进行了特写,这一处景物描写反衬出他此刻心境的黯淡。
E.这篇小小说从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来展开叙述,通过他的内心独自和他“昔日恋人”打电话的内容,将回忆与现实联系起来。这种全知视角,使小说故事完整,叙述有条不紊。
2.文章对计程车司机昔日恋人的语言描写,大部分是间接引用,但有三处却是直接引用,请说说画横线的两处直接引用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小说用非常平静的语调叙述一个中年男子的悲剧。试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小说在构思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作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D。A项,“吝啬小气”不对。B项,“重情重义”不对。他想念孩子,还不能说明他重情义,为了欲望,他抛弃昔日的恋人,更谈不上重情义。E项,“全知视角”不对,这篇文章是用第三人称,但这是有限视角。
2.第一处引用提到外婆生病,既交代了昔日恋人回台湾的原因,又刻画了她达观的个性,同时还通过外婆这个人,自然地引出了两人的感情纠葛。(3分)第二处引用她的话,巧妙地暗示了她的心理:她的话既说给她的朋友听,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同时也说给眼前这个负心人听,且话中有话:原来你现在变成了这个模样。(3分)
3.悲剧产生的原因:第一,他自身性格的因素是根本原因。从他抛弃与他共同奋斗的恋人这件事来看,他是个薄情寡义、喜新厌旧的人,也是个不愿奋斗、急功近利的人,这样的人,在家庭上必定不幸福,在事业上最终难以成功。(4分)第二,家庭的因素:他抛弃了昔日的恋人之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人,最终抛弃了他,远走他乡,可见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2分)第三,社会的因素。“那时不是流行一句话,娶对一个老婆可以省掉几十年的奋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庸俗的市侩哲学——趋炎附势,重利轻义。(2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第一,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出租车”上,可见匠心。“出租车”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小小的舞台,我们可以窥见复杂的社会。同时,作者把跨时二十多年的故事浓缩在“出租车”里短短的一段时间来表现,情节紧凑。(4分)第二,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打电话的方式,巧妙地引出男主人公的回忆,交代了两人关系的来龙去脉,同时也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第三,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又使小说余音袅袅,耐人寻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