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 张 燕
完全学分制下的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杨 光 张 燕
通过对学校实习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索实施全学分制下实习教学模式,在合理科学的管理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完全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完全学分制;本科;实习教学
完全学分制就是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即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培养计划中给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1]。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给予学生在专业、课程、学分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对自己四年的课程进行多种选择,进而达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质量的要求。文章以本科实习教学为例,从一个从事教学改革的教务人的角度,谈谈完全学分制下实习教学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和相应思考。
目前高校实习教学以学生集中性的校内外实习为主要途径,一直保持“学年学分制”及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管理的方式。然而随着教学理念、模式的改变,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现有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大学教育需求。因此,借以推行全学分制为契机,对实习教学管理方式、理念重新进行顶层设计,以此符合“学生为本”的理念,并最终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规划学习、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和学习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目标,进行实习教学运行机制的设计和规划。
实习教学分类 实习课程由于其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对其分类上有多种形式,并无统一固定的定义。实习教学按不同方式划分可分为不同种类。
1)从教学场所来划分,可分为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校内外相结合实习三类。
2)从教学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技能实训、认知实习、生产(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形式。
3)从人员安排来划分,可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分散实习3种情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习教学现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习教学目前以集中性的校内外实习为主要途径,建设针对各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负责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相对基础的实践技能操作,内容相对单一。同时为全面推进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与270余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合作基地协议,这些校外实习企业承担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岗位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写生、采风等校外实习课程。
但是随着完全学分制改革,这种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实习安排也暴露出其缺点。目前的实习安排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习内容,且时间固定、内容统一,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这种实习模式,不仅将学生从主体变为被动从属的客体,使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动性受到压制,产生对实习内容不关心的消极心态,甚至将实习看成是额外的负担,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层次和兴趣差异,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适应完全学分制改革 完全学分制后,学生的选择面大幅度开阔,学生可控时间大幅度增加,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习教学的形式在全学分下很难操作。由于班级概念的淡化,学院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教学安排。这就迫使实习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相应改变。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 完全学分制推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方向、节奏都能自我控制、掌握。完全学分制推行后,学生对个性化实践需求迫切,在此基础上,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实习教学就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适应企业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大学生实习方面的合作变得复杂多变,一边是要满足实习教学计划,一边要满足生产加工需求。往往去企业的实习都走过场,学生由于岗位数限制只能见习,仅仅提供参观等服务,无法真正达到实习教学要求。
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期望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熟知工作流程的人才,而现有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教学,仅仅形式上顶岗实习的教学已经无法在择业就业上帮助到学生。
完全学分制下的实习教学形式现状及实践模式探索在全学分制下,由于个性化选课,学生不再有班级概念,同时无法统一确定学生的时间,这对实习教学的人员管理安排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实习课程进行排课,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让时间不定、人员不定的学生在统一固定时间进行实习教学,成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诸多难题。
1)技能实训现状及完全学分制下的实践模式探索。技能实训是实习教学中比重最大的一个环节,多为校内实习,常年按照学年制进行管理,以集中实习为主。由于该实习环节受各方面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师资、场地、设备等,教学管理没有任何灵活性,与学分制管理并不十分匹配[2]。目前技能实训课程设置上采用分级教学、整班进行的模式,这导致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相对单一,无法进行自由选课。
综上,建议将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授课安排与理论课相匹配,将技能实训类课程打散为一天三批,一周1~2次,提供多轮次开课的方式,给予学生选择自主权。一天中的一个上午(1~4节课)或一个下午(5~8节课)或一个晚上(9~12节课)进行安排,根据学生培养计划要求,一周2次或每周1次进行教学活动。
2)认识(认知)实习的现状及完全学分制下的实践模式探索。认识(认知)实习由于处于学生学习初期阶段,学生对行业情况还未了解,需要由学校给予相对固定的、有广泛代表性的企业或基地进行认知实习教学。因此,该实习形式建议保持现有教学方式,采取整班制实习模式,同时为保证学生能有统一固定时间集中进行实习,建议时间安排在各期末或小学期。
3)生产(岗位)实习的现状及完全学分制下的实践模式探索。生产(岗位)实习已经处于学生本科学习的中后期,要求学生能在企业顶岗工作,真正融入企业,胜任企业中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各专业学院在开展实习教学时采用整班制,分批次、分企业地轮换进行,以此解决单位可容纳岗位数不足的问题。这样的模式虽然能对学生统一管理,但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的同时,学生又无法在某一岗位上深入做细,往往是走马观花。
为解决这一现状,在完全学分制下生产(岗位)实习应允许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及岗位。学生可自行向导师提出申请,在学校与企业相互确认后,自行开展生产(岗位)实习教学,成绩由双方共同评定。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对提高,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对严格,而学生也更能够通过这样的实习教学来深入了解真实的工作流程。
4)专业实习的现状及完全学分制下的实践模式探索。专业实习可分为校内与校外进行,多为校内进行。对校内进行的专业技能实习,根据不同内容,又可分为连续和分散两类。对可分散进行的,建议与理论课程同时排课,参与到学生自由选择当中。对确实无法分散进行的,为避开学生理论课程,建议安排在期末或小学期。对校外进行的专业实习,由于其针对性强,并不适合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因此仍然按照原整班制的教学模式集中进行实习,并设置在期末或小学期。
5)毕业实习与社会调研的现状及完全学分制下的实践模式探索。毕业实习与社会调研多以分散加集中的方式进行,一般先集中进行指导并确定课题,然后由学生自行或分组进行课题的调研活动,可以是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调查研究。因此,其在排课时不需要排进学生课表,仍然可以以整班制进行管理。由于基本都为导师负责制,因此仅需要在选课时注明第一次上课时间,之后与导师自行约定即可。完全学分制对该性质实习的冲击不大,不需要进行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的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探索 由于实习教学形式多样,因此在质量监控上也需要分别对之。
1)对于技能实训和专业实习,由于是对某一项或几项技能进行训练,因此,学生的分数可以相对客观地进行评分,对学生该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判断即可。
2)对于认知实习和生产(岗位)实习,由于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集体观念和劳动观点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建议学生写实习日记手册,将每天实习观察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撰写实习报告。
3)对于毕业实习和社会调研,由于由导师负责,学生应将每次与导师见面的情况及外出调研情况记录在册。虽不用每天记录,但必须要有调研过程的痕迹,导师在每次见面时都需要对记录进行检查。在实习结束后应对记录进行梳理,并撰写实习报告,导师进行评价。
完全学分制下技能实训改革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技能实训方式是集中实习,现在将其“以工序为基本教学单元”进行拆分,分阶段安排,在工序之间,对学生来讲,呈现了不连贯性,虽然让学生能够走完技能实训的全过程,但实习效果如何,还有待后继实践的考评。
另外,对学生的单个工序实习考核如何把握?技能实训工序与实验教学项目考核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而技能实训仅靠一道工序是无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
同时由于需要做到滚动开班、分散进行的模式,因此,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增加,管理模式相对复杂,同时选课系统必须建立并完善。
完全学分制下的个性化生产(岗位)实习遇到的问题由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以产学研为特色的高校,学生在培养计划中已经涉及“合作教育”模块,如何区分合作教育与生产(岗位)实习?是否分别对其进行考核?同一实习过程能否同时完成该两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务处与学生处共同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推行困难还是软硬件条件不够,其完全学分制的整体目标不会改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会改变,完全学分制改革所带动的我校实践教学改革将成为大势所趋。相信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能找到更好的途径,使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孔祥丽,洪艳瑜.“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与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4-5.
[2]肖毅,宗莲松,潘华,等.完全学分制下金工实习开放式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57-158.
G642.0
B
1671-489X(2016)10-0141-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0.141
作者:杨光、张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