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太原 030001)
“十三五”时期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几点思考
郭勇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太原030001)
〔摘要〕虽然近年来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区域特色,但在产业布局方面仍然存在产业性质趋同化严重、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晰、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拓展等问题,亟需在“十三五”时期加以调整。为此,“十三五”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应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把握生命周期管理,坚持突出特色发展与集群发展相结合、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张并重等基本原则,形成“一核三带五板块”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布局
近年来,山西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512”专项,在全省布局了一批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煤层气和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虽然近年来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区域特色,但在产业布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在“十三五”时期加以调整。
(一)科技、人才、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布局
从山西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的雏形来看,有些产业主要以技术、人才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集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而有些产业则靠资源环境形成集聚,如新能源、煤层气、煤化工、新材料产业等。这表明一个地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有着重大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人才的流向与集聚。
(二)大型国有企业和领军骨干企业主导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体现为生产企业的空间分布,其中领军骨干企业的所在地域至为关键,往往会成为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由于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天然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往往影响力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在行业领域内有较大的发言权,所以基本上左右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布局。从目前格局看,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或行业中的骨干领军企业主导,各市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较多的地区也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比如新材料中的特殊钢就是依托太钢集团,形成了3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三)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山西各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较为鲜明、体系较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如在太原形成了太重煤机、三一重工(太原)为主的太原煤机产业集群,在太原、大同、永济形成了三大铁路装备制造基地,在太原、运城、阳泉、长治形成了四大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集群,在太原、阳泉、吕梁孝义、运城河津形成了四大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在太原、运城、大同形成了三大镁合金产业基地,在长治、大同形成了光伏产业基地,在晋东、晋中、晋北形成了三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在晋东南形成了LED产业基地;在大同、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侯马形成了以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榆液集团为核心形成了中国最大、最强的液压产业集群。在园区建设方面,太原高新区、长治高新区、山西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积极发挥集聚、孵化、辐射功能,逐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基地。
(四)各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一,悬殊较大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集聚了优质的人力、智力、技术、资金等各项资源,体现了产业的龙头带动地位。太原市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64.07亿元,同比增长6.3%,占GDP的比重达到10.9%。运城、晋中、长治、大同等地区处于由依赖区域资源的发展方式渐变为以技术优先为导向的转型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很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较多,分布较广。阳泉、朔州这两个地市囿于所辖范围较小,可利用资源有限,尚需根据区域优势选择性地发展当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产业性质趋同化严重
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普遍存在抢先发展的思想,盲目求全求大、忙上项目,出现了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扩大化的趋势。另外,有的地方不结合自身实际,热衷于概念性炒作,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发展趋势的正确认知,导致地区产业发展缺乏主线,主导产业选择趋同,空间布局重复,产业形成产能之后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低层次竞争,不是靠技术赢得市场,而仍然是靠价格占据市场。不同区域高度的同质化竞争,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在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二)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晰
尽管山西已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但总的来看,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仍比较零星、分散,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各产业、各企业之间协同性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加之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体系,导致地区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弱、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对外合作上,缺乏跨区域性的大合作大联盟,导致产业相关信息渠道不畅通,无法真正了解对接产业的最新行业动向和发展趋势。
(三)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4年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总指数为36.89%,比2013年增长了26.12%,扭转了2013年的负增长态势,但总指数仅位列全国倒数第五。这表明,山西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紧紧停留在研究阶段,还没有顺利实现产业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门类较多,所属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所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加之,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发展规划战略和政策协调衔接不利,导致产业发展在市场、研发、金融、贸易等各个环节缺乏相应配套和有效支撑,难以形成配合有序的高价值产业链。很多企业的产品还只能处于组装、加工制造等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产业发展尚不能自主可控,与此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山西破解“立体式困扰”和“资源型困局”的不二选择,在“十三五”时期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提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业布局也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产业布局应考虑一些影响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来考量。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区位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要布局区域的大背景大逻辑,也是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比如,在新能源产业布局时,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就是首要考虑的条件。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和土地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落地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是吸引、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软环境。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则与产业自身有关,主要包括自身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产业关联度、企业创新能力、产业综合效益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发展壮大、能否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根本原因。
从山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自然、人才和科技资源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所以我们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要在全国、全省宏观战略部署框架下,充分考虑和综合评价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审慎选择真正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不能一味求全求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管理要明确两个机制:目标约束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从目标约束来看,总体上需要兼顾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市在制订布局目标时,必须在上级规划的范围内开展,必须注重与本区域其他发展规划如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规划等相衔接。从利益驱动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要素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配置。
(二)产业布局需把握生命周期管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般产业相似,其生命周期也分为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但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目标相应会有很大区别。山西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根据产业所处的不同周期,采取相对应的预期目标管理。
在进入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兴起,市场销售量和占有率都比较低,此时产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经营所得不能支付研发、地租等成本。该阶段是整个产业生命周期的关键,一旦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产业化,就能够实现惊险一跃。所以,这一阶段的区位布局既要更加靠近创新中心和技术研发密集的区域,又要避免因在城市中心而承担过高的地租,产业布局的阶段目标是尽早能够布局在未来能提供足够产业发展空间的区位,占领有利时机,度过产业初创的阵痛期。
在成长期,随着人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逐步熟悉和认可,该产业的市场快速扩张,销售量大幅度增长,产业也逐渐扭亏为盈,有了利润支撑可以支付一定水平的地租。产业扩张带来产业新布局,这时,产业研发创新部门与生产部门的空间布局开始分化,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生产部门逐渐淡出了城市中心区域而选择租金成本较低的郊区发展。在这一阶段,产业迅速发展,技术相对成熟,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规模扩张,产业布局的阶段目标应该倾向于集聚在有较完整产业链条、创新要素密集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
在成熟期,产业的市场逐渐饱和,稳定在高水平,盈利能力也大为提高,可以承担较高的地租水平。为了更长时间保持这种上佳状态,产业必须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研发创新部门开始考虑迁入区位条件更好的城市核心区域,生产部门也会不断壮大生产规模以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可以说,这个阶段是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整个产业链比较完备,劳动要素投入稳定,资本要素投入充足,该产业在区域中已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的阶段目标应该放在交通便利、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创新要素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
在衰退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替代,该产业开始转入衰退,市场开始萎缩,利润逐渐降低,已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开销,产业重新开始布局。出于压缩成本考虑,除研发创新部门继续留在创新技术中心区之外,生产部门开始外迁,甚至离开该城市空间范围以控制用地成本。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成为首要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延缓产业衰退,也才能为产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储备,产业布局的阶段目标应该是在保证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其他成本,积极寻求下一轮产业发展可能。
(三)产业布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广、战略意义重大,所以,要牢牢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并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最新精神和山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要求,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产业布局与规划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山西要搞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必须考虑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在区域布局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使产业布局既有指导性,又有操作性、约束性,并在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园区和企业建设中,在政策上可执行、在空间上能落地。
二是突出特色发展与集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地所布局的战略新兴产业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避免产业布局严重趋同现象。各地需基于所依托的区域历史与不同的地理空间条件以及现时产业发展所拥有的优势,明确强调本地区所适合发展的产业,最好具体到某一类中的某一个环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与区域及周边地区现有产业趋同,即使有重复,也要在技术链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上下工夫。同时,要注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防止新兴产业布局过于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因此,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要努力形成“聚而不同,强而不乱”的格局,通过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向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产业集聚区集中,形成以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各地合理分工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降低所有制门槛和提高绿色生态门槛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考虑生态与环境容量问题,做到绿色发展,把循环经济作为产业进入的重要标准,树立“绿色警戒线”。另一方面要把引导好资源领域退出的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降低和放宽准入门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四是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张并重的动态优化原则。在优化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时既要调整存量,进行资源优化、战略重组,加强现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又要在发展增量时逐步引导与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通过园区集聚发展,加快产业链的整体布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进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隆起带。
(四)产业布局可按照“一核三带五板块”思路进行
综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生命周期和布局原则,结合现有产业布局基础,笔者认为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合理确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要强调区域统筹发展,要推动园区集聚发展,要强化大型骨干企业引领发展,要形成产业特色发展,努力构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核三带五板块”的空间布局。
“一核”就是以太原为中心、以山西科技创新城的创建为契机,将太原经济圈打造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要逐步引导大型国企和骨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科技城,将其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和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要以太钢、太重、太化、富士康、罗克佳华等为龙头主导布局培育太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核心区。
“三带”就是打造沁水—霍西—河东—西山煤层气产业带、大同—太原—晋中—侯马—运城生物产业带和大同—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现代煤化工产业带。“三带”贯穿山西南北,又与山西高速公路大动脉相重合,既具有新兴产业资源富集的优势,又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因而要围绕“三带”逐步建设形成辐射拉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条辐射带。
应以晋城煤业集团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新能源寿阳县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为龙头,整合省内煤层气资源,在河曲—保德、临县—兴县、永和—大宁—吉县、沁南、沁北、三交—柳林等建设六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煤层气综合研发机构,完善管网布局,构建全省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带。
应以大同、太原、侯马、运城医药园区,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引导企业相对集中和规模发展,积极推进生物技术药物、诊断试剂、现代中药、新型原料药、新型疫苗等创新药物品种开发,挖掘抢救传统中成药,不断扩大中药材加工规模和技术水平,形成辐射全省的生物产业辐射带。
应以五大煤炭集团、天脊集团、兰花集团、天泽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晋煤天溪煤制油、潞安煤制油、中海油煤制天然气等项目为核心,在大同—太原—晋中—长治—晋城沿线打造晋北特色煤化工基地、太原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晋中焦化产品深加工特色基地、长治、晋城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等四大现代煤化工基地,形成辐射全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辐射带。
“五板块”就是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和集聚发展的思路打造五大集群板块。一是依托大同、忻州等晋北的风能、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打造晋北新能源板块。二是依托太原、晋中、阳泉的技术和装备产业优势打造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板块。三是依托长治、晋城在医药和煤化工、煤层气等产业的优势打造晋东南新型煤化工、煤层气和生物产业板块。四是依托太原、吕梁、忻州、朔州等的中煤平朔粉煤灰研发中心、固废资源化研发中心等节能环保研发基础打造节能环保板块。五是依托临汾、运城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优势,以闻喜银光镁合金深加工、中磁科技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山西宏特碳纤维、山西三佳有机硅深加工、山西翔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为基础,集聚发展打造晋南新材料产业板块。
〔参考文献〕
〔1〕许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0):115-117.
〔2〕梁正华.山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之手”应深入各领域〔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13):31-33.
〔3〕韩跃.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4.
〔4〕张永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5(33):146-148.
责任编辑梁华林
〔作者简介〕郭勇(1979-),男,山西沁县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041002-2),山西省发改委研究项目,山西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项目。
〔收稿日期〕2015-员2-23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1-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