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杰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梁 杰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终级目标,而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又担负着主要任务。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删减、压缩公共基础课,严重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职业院校特殊群体,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缺失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更加不利。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提出五年制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终身学习;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
2013年10月,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在提倡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发展更进一步。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学习知识是养育下一代以及创造更好生活的根本方式,终身学习要成为我们建设包容性的知识社会的核心,也要成为2015年后全球发展的核心。
终身学习被称作21世纪的生存概念。作为个体要完成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学校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与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从学校教育开始实施对终身学习能力与理念的培养,才能真正有利于公民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的形成。
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被过度看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为学生成长服务,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职业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的定位产生偏差,基础课或者变成可有可无的“鸡肋”,或者一味强调要服务于专业课,对公共基础课内容进行盲目删减、压缩,由此导致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降低。
以上诸多因素叠加,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给职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深刻而长远的负面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入学年龄小,在校周期长,文化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滞后,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缺失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更加不利,尤其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关注。
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理论研究一直是一个瓶颈,也是一个非常有待于研究的领域。本课题把终身学习观和五年一贯制高职公共基础课联系起来,构成以终身学习意识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范式和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讲,能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做进一步的印证、丰富和补充。
目前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的发展很重要,但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课堂秩序混乱,导致教师难教,教学质量低效;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五年制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并没有教给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造成目前这一状况的根源就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终极目标,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上能引起各方面对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关注和思考,能给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使职业学校学生正确对待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有效提高五年制高职生的质量。
国外对于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研究资料一直很少,只能在一些比较教育研究中找到些零星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职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国内学术界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探讨呈逐渐增多的态势。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公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或者在工学结合模式、项目驱动教学下公共基础课中某一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凸显了高职公共基础课在职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五年制高职生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以及特殊的身份认同都与三年制高职有所不同,而实际施教过程如何实现在五年制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尚且不足,通过学术期刊网检索,所能检索的相关文章仅10余篇。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有一些研究仅仅是理论提出的假设,缺乏实践验证;有一些仅是教师从大量教育经验中提炼和筛选的操作样式,往往只关心操作技巧而缺乏价值层面的引领;对三年制高职研究居多,忽视了五年制这一特殊群体;对某一门课程微观研究居多,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整体性。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突出育人的整体性、终身教育的完整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正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中观的层面以终身学习为研究视角,探讨公共基础课整体的教学改革,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试图建立以问题、原因、意义、内涵、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内容为主体的完整体系,对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的、生成式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实质上解决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解决向内着力点的问题,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问题,让终身学习观入脑入心,让在终身学习观引领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价值共识,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解决向外着力点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必须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文化为轴心的教学模块,要资源共享、力量整合,以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从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视界、目标取向、内容特征等方面看,“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这一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目标层面的“入脑入心”问题、“信不信”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的意识性、态度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理念形成的思想性;二是载体层面的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只有坚持切合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但目前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陷入尴尬局面:
第一,职业院校就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导致公共基础课地位下降;
第二,课堂上,教师独断式的教学方法堵塞了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和教师职业效能感降低,导致教学陷入无效教学的尴尬境地;
第三,由于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以及没能很好地解决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致使学生远离合理化的公共生活世界,学生觉得基础课学无所用;
第四,作为载体的知识反客为主,导致培育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理想精神的缺失等。
以上这些,不仅不能满足终身学习观下的公共基础课建设需要,而且造成公共基础课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实际地位的下降,以致有人开始怀疑其学科价值和所起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必须经过一个创造性的转换,通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回归公共基础课满足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本性。■
[1]杨明,赵凌.德国教育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张志坚,许劭艺.职业自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楼一峰.论WTO、终身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成人教育,2001(5)∶10.
[4]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地位和作用[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4)∶10.
G712
B
1671-489X(2016)10-0094-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0.094
*本论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01Y10)。
作者:梁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1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