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6-02-17 09:14:23胡苗苗吕水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赛微课比赛

◆胡苗苗 吕水平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胡苗苗 吕水平

为了了解我国微课资源建设现状,依托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分析相关的比赛数据,抽取定量的微课作品,从微课选题、内容设计、微课制作、评价标准等方面分析总结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分析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高校有效开展微课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微课;微课资源建设;高校

micro-class; micro-class resource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1 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悄然来临,全世界正进行一场微革命,人们之间的交流学习变得异常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软件一样,微课应运而生。它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构成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目前,我国高校微课资源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如何?高校教师如何设计开发微课?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微课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情况如何?高校教师对比赛机制有何意见?现有的微课资源能否满足学生与教师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概况

自2011年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被广泛认可。自此,微课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了与微课相关的建设实践与研究。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引领全国高校掀起微课建设的热潮。在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举办了首届比赛,全国共有1600多所高校参与比赛,收到有效参赛作品11 414件。2014年3月—2015年8月举办了第二届比赛,全国共有18 000多名高校教师参与比赛,收到有效参赛作品13 059件[2]。

2013年5月,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增设微课程组,微课作品涉及多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与教学研究组织通过微课比赛来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发展,举办了一些相关赛事,如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医学类、生物学类)微课教学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微课教学大赛等。全国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对我国微课建设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与引领作用,我国高校微课的建设逐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协同推进的机制,无论是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教学会,还是其他国家级别组织的微课赛事,都推行学校初赛推荐、省区复赛遴选、全国决赛这样三级评比机制,有效推动我国高校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3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量”的分析

目前高校的微课建设主要依托全国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进行,网络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比赛是规模最大的赛事,通过两届微课大赛相关数据“量”的变化来分析微课建设的现状。

微课作品量分析 该项比赛是在原赛事的基础上,各高校认识到微课建设是信息化学习的助推剂,在充分动员情况下,教师参赛热情高涨。首届比赛,本科院校有效作品7459件,高职高专3955件;第二届比赛,本科院校有效作品7965件,高职高专5094件。微课比赛第二届与首届相比,有效作品增长近2000件;获奖比例也大幅增加,首届获奖作品653件,第二届获奖作品898件,其中理工类287件,文史类243件,高职类368件。参赛作品数量的攀升足见高校教师参赛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对微课的认知已经非常到位,这将有利于微课的建设发展。

作者:胡苗苗,徐州工程学院教科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及开放课程;吕水平,徐州工程学院教科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221008)。

微课作品学科分布分析 微课作品学科分布基本没变,依然是32个学科大类,只是第二届比第一届多2个具体学科分类。按照学科大类统计,两届比赛参赛人数排名没有太大变化,但获奖作品的比例差距较大,旅游大类获奖比例较高,土建类与历史学类偏低。部分学科获奖比例变化较大,如交通运输类、艺术类、教育学类获奖比例均有下降,医药卫生、农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理学等专业略有增长。学科获奖比例的变化,说明微课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专业,增加明显的专业说明已经找到合适他们专业发展的微课制作技巧,下降的专业仍需继续摸索建设经验。

微课地域分布及参赛高校分析 两届赛事都设有31个省级赛区,首届比赛参赛人数前五名是山东、江西、黑龙江、河北、山西,江苏仅排第六名;前五名高校为山东交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开放大学、山东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第二届比赛在参赛数量上,本科按省份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江苏、陕西、山东、辽宁、河北,高职高专按照省份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江苏、浙江、湖北、山东、陕西。

不同层次高校参赛也存在差异性,获奖高校两届数量也有所变化。第二届作品数量与第一次相比,985高校增加17件,211高校增加227件,非211件高校增加1282件,高职增加2202件。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两次微课大赛,相关教育部门及高校已充分认识微课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其宣传推广力度也较大,高校教师的参赛积极性大幅提升,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微课建设对象分析 两届微课大赛参赛教师在性别、年龄、职称方面变化不大,仍然是女教师偏多,占2/3左右,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职称主要为讲师,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对教学工作与职称晋升有急切追求。年轻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有迫切需求,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的水平也较高,所以他们将是微课建设的主力军。从获奖情况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获奖的比例逐渐降低。由此可见,讲师固然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在微课建设方面还需要更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经验,同时需要教学服务团队及技术团队的支持。

微课网络互动分析 在微课的评价标准中,网络互动情况在评价中占一定的比重。网络互动评价是通过点击次数、分享次数、评论次数等指标来体现的。截至2015年8月7日,通过对两届微课比赛专用平台相关数据汇总分析,第一届获奖作品网络平均点击12 730次,平均网络分享630次,网络评论288次;第二届获奖作品网络平均点击5657次,平均网络分享135次,网络评论63次。由此可以看出,第二届无效互动大幅降低,刷票现象已有好转。但是第二届作品网络互动仍不均衡。如网络点击次数100次以下3681个,10万以上23个;分享次数100次以下14 370个,1万以上5个;网络评论次数100次以下14 310个,1000次以上19个。通过对平台中网评分析发现,网络点评频率与作品是否获奖无关。截至2016年8月11日,微课作品评论次数最高达4477次,分享次数最高21 712次,点击最高425 022次。互动呼声较高的作品有的并非是获奖作品,但高互动率下并非没有刷票现象的发生。

4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质”的分析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依托微课比赛进行,但最终比赛的结果体现在微课的设计制作质量上,通过微课大赛平台,随机抽取两届微课比赛作品120件,其中获奖作品每届抽取理工、文史、高职各10件,未获奖作品每届各类随机抽取10件进行分析,分析总结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微课选题方面 选题价值是微课大赛评价指标之一,有价值的选题能够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教学特色,能够真正体现某学科课程中重难点的问题,也就是某课程中真正的知识“干货”。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微课作品进行分析,发现选题优秀仅占8%,选题良好能达到75%。从微课大赛作品来看,选题都过于零散,即使同一单位推出若干微课,微课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制作一节微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选题到制作再到后期的维护,都需要投入教师很大的精力,烦琐的制作过程就足以体现开始选题的重要性。所以,怎样去整理课程的知识“干货”就变得尤为重要,哪些知识点适合制作探究类,哪些适合制作启发类,哪些适合制作演示类,哪些适合制作讲授类,哪些适合制作自主学习类,这些都是选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内容设计方面 通过对参赛作品内容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发现90%的微课作品在教学目标阐明上做得较好,但是有些微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差异的关注、教学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近30%的微课存在认知问题,存在切片式课堂教学录像微课;25%的微课仅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忽视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30%的微课几乎没有关注学习者差异;33%的微课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导入占用时间过长或出现毫无意义的导入;有部分微课没有教学总结,或没有实质性的总结内容;还有的微课整体内容设计冗长,出现微课不“微”现象[3]。

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从课程知识“干货”的教学目标及问题出发,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其教学应用。首先,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表达或微课屏幕文字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其次,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安排微课的教学活动,力争做到使用媒体恰当,教学节奏安排合理,逻辑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此做到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微课制作方面 随着微课建设与研究的深入,从微课制作方面分析总结四种微课制作方式:使用摄像机、手机等工具拍摄的视频类微课;使用常用的软件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制作的录屏类微课;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的合成类微课;混合式微课[4]。调研发现,有近75%的微课是视频类微课,近10%的微课是录屏类微课,15%的微课是其他类型微课。由此可见,视频类微课较多,但是直接切片式视频微课也较多。为了均衡发展,其他类型的微课应适度增加。

为了提升微课制作水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三个方面:微课字幕不能只打关键词,否则给人凌乱的感觉;在录屏过程中,鼠标移动速度要适中,切忌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晃动;画面设计简单大方,力图避免其他干扰信息[5]。

评价标准方面 随着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微课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目前主要有网络中心、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高教学会制定的三套评价标准[2],因为不同主办方微课建设的目的不同,各项分值权重有所不同,但都能满足各自的建设方案要求。随着赛事的推进,逐渐形成分科分类进行评审,为了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微课评比过程中增加网络互动环节,在评比过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从网络互动情况可以看出,微课的评价应用仍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第二届网络互动中无效互动及刷票现象相比上届大为改观,但仍存在刷票现象。

综观微课比赛的整体评价情况,仍存在获奖率低,奖项设置较少,不利于提升高校教师参与积极性等情况。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基于慕课平台的微课建设将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加上近两年微课建设及相关研究大发展,对微课建设有一定经验及认知上的改变,所以评价标准也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求。

5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零散”向“系列”转变 全国微课比赛推动着目前微课的建设与发展,综观这两届的微课作品,上万件作品散布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领域,而且微课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力、物力及相关资源的浪费,这是微课大赛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只具有一个知识点的零散微课,也不便于师生系统学习。为了提高微课资源建设的合理化发展,应尽快实现高校微课资源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发展。微课制作应先整理某门课程的知识“干货”,经过精心设计、众人反复推敲,合力制作系列型微课,尽快实现微课的“系列化”“专题化”发展并推广。期盼在专家的指导下,积极研讨微课制作,使得微课能够创新性设计,亮出不同教师授课的闪光点,从而促进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

“草根”与“贵族”并存 微课资源建设要想常态化深入发展,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成本问题。调研发现,一半以上的微课是使用专业摄像机进行拍摄,甚至是在专业虚拟演播室录制。这使得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制作是件很“高大上”的事,认为不再是使用手机拍摄设照样能获奖,使得一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为了缓解这一认识,微课发展可以分两路走,一路走“草根”路线,任何一线教师都可以使用简单的设备或自己熟悉的制作软件,精心设计制作微课,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效果的达成;一路走“贵族”路线,专业化精品制作微课,成立微课制作团队,确定专题或系列化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认真研讨,使用专业设备制作形成“专业精品微课程”。

“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第二届微课大赛评价标准较第一届初步完善,但广大教师更期待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微课的评价标准是微课建设的指路灯,它指引微课建设的方向。虽然第二届在评价过程中本科与高职高专分开,各学科大类已经分开评比,但是相关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系统形成,网络评价中刷票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比赛有失公平。所以,除了以学科大类为基础评价外,还可以依据微课的内涵特点分成专家演讲类、金牌讲师类、资源整合类等[6];还可以提高获奖比例,增加获奖项,比如设置最佳设计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等[4];还可以拓展评价方式,比如开通现场视频评价,增加学生与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使得评价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比赛导向”向“应用导向”发展 微课比赛是微课建设的重大推力,比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微课的建设。微课建设为了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常态化生态发展,就要打破“为赛而建”的困局,将“比赛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变,这需要各方力量对微课程资源建设从观念到体制进行全面创新。

首先,在碎片化学习的“微”时代,所需的知识并非“碎片化”“微型化”,仍需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然而从两届微课作品对比可以看出,微课资源表现为零散性,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群。为了使微课向“应用导向”发展,就急需尽快形成“专题化、系列化、课程化”的专业精品微课程群。

其次,转变教师对微课的认知观念,突破微课“建多用少”困境。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翻转教学,为学生提供易学、易用、易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通过“以用促建”来实现微课建设的良性发展,避免走上“重建轻用”的老路。

6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慕课、微课等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生成,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促进教育资源由线下向线上转变,一方面也影响教学模式发生深度改变,因此给高校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时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的兴起必然会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创新开放思维,探究符合线上学习者认知特征的新型学习资源。这样微课资源的利用率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才能在新的互联网教育时空中,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助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1]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9-12.

[2]桑新民,等.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 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年)[R].北京: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2016(2).

[3]陈智敏,等.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8):20-27.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5]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5.

[6]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for universities’ eff 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4-R-31444);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培育课题“教育生态视阈下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XKY2015209)。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8.048

G642

B

1671-489X(2016)18-0048-04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HU Miaomiao, LYU Shuip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a’s microclass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micro-class teaching platform competition, analyzes the concerning data of the competition, extracts the quantitative microclass works, summarizes the exiting problems in the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micro-class topics, content design, fabrication of micro-clas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etc.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Meanwhile, it also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micro-class resource construction which is aimed at providing certain

猜你喜欢
大赛微课比赛
“鸟人”大赛
环球时报(2023-03-13)2023-03-13 17:18:39
插秧大赛
环球时报(2023-02-16)2023-02-16 15:18:41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发芽比赛
大灰狼(2019年4期)2019-05-14 16:38:38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智慧少年(2016年2期)2016-06-24 06:12:54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