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与消除贫困的思考

2016-02-17 04:59保承军岳桂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甘肃民族

保承军 岳桂杰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与消除贫困的思考

保承军岳桂杰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态环境恶劣、思想观念陈旧、人口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因此,文章提出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新观念、促进就业、提高技能、优化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的措施有效消除贫困的策略选择。

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消除贫困

甘肃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成为走向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是观念陈旧、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相互影响而致。因此,如何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观念、促进就业、提高素质、优化产业、保护生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并最终消除贫困,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与其他区域相比,甘肃民族地区刚跨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其经济发展仍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根据2015年《甘肃蓝皮书》中的县域蓝皮书,甘肃民族地区除河西三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之外,藏族聚居区和回族聚居区的发展仍然处于落后位置。

(一)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

“十二五”期间,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同国内及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经济总量较小。2014年生产总值完成465亿元,GDP总量占全省的6.8%;人均生产总值13964元,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6.1%。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9.12亿,只是全省的5.44%,财政自给率仅为9.45%,财政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补贴。

(二)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多

2014年,甘肃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47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9.16%,全国平均水平的57.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 500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45%,全国平均水平的45.49%。按照2011年中央决定的年收入在2 300元以下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甘肃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是87.8万人,占全民族地区农村总人口的31.2%,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5.9%。其中,回族聚居区贫困人口68.3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36.59%;藏族聚居区贫困人口19.3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26.39%。在民族地区内的21个县 (市)中,18个是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占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县的31%。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

2013年,甘肃民族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0:39.5:43.5,甘肃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为13.3:43.4:43.3,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为10.0:43.9:46.1。甘肃民族地区第一产业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7个百分点,比重较高,发展缓慢;从第二产业来看,甘肃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竞争力弱,工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其比重低于全国和甘肃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有一定发展,以旅游为主,但市场发育不健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其比重与甘肃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而言,甘肃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以及省内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阶段。

(四)城镇化发展不均,地区差异较大

城镇化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衡量标志。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甘肃省城镇化率是40.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甘肃民族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差异较大,藏族聚居区和回族聚居区城镇化水平低,基本都在30%以下,最低的临夏县不足8%;河西三县的城镇化水平较高,最高的阿克塞城镇化率达95%。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发展速度慢质量低,严重影响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甘肃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甘肃民族地区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贫困问题仍然是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消除贫困的任务很艰巨。为了有效解决甘肃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必须首先要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

(一)自然环境恶劣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先天因素

甘肃民族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错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农牧区,干燥寒冷、水资源缺乏、植被破坏严重、荒漠化问题突出、自然灾害频繁。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2013年受灾人次达57.23万,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61万,草场受灾面积168 453公顷,耕地毁坏面积182公顷,农作物受灾面积17 175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5 886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3亿元。再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013年的“6·20”特大暴雨和“7·22”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致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

另外,随着甘肃民族地区人口数量上升,加剧了土地承载力。甘肃民族地区人均耕地为1.25亩,远远低于甘肃省人均2.05亩的平均水平,而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均耕地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仅仅只有1.01亩。

(二)思想观念保守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观因素

保守的观念制约人们脱贫致富的进取心,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求发展,成为影响人们消除贫困行动的严重阻力。甘肃民族地区地处甘肃边缘地带,依大山、高原和沙漠而分布,远离中心城市,与外界缺乏交流,信息不畅,思想狭隘,长期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

(三)人力资源缺乏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智力因素

教育水平低下,尤其是职业教育不发达,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导致劳动者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技能型人才,是甘肃民族地区消除贫困的最大障碍。甘肃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人口素质不高,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限制其脱贫致富,并陷入长期贫困和深度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以甘南州为例,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3年,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87年和3.87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仅为78%,低于全国84.7%的平均水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很突出,每万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165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另外,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政府部门,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的科技人员严重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经济因素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影响消除贫困的进程。甘肃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比重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科技创新不强,产业素质不高,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创新,比重低于全国和甘肃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旅游业有所发展,现代服务业比较落后。总体而言,甘肃民族地区主要依靠农牧经济,其在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基础薄弱,产业化滞后,浪费严重,完全依靠人力投入。与此同时,甘肃民族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与畜牧业。

三、契合消除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职业教育策略选择

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民族地区为有效消除贫困,着力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采取大力发展契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职业教育是必然选择。

(一)以解放观念为先导,树立职业教育新观念

观念是一种力量,保守的观念是消除贫困的阻力,先进的观念是消除贫困的动力;并且理论与实践皆表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因素。若要消除甘肃民族地区的贫困,必须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从消除观念贫困开始。因此,投资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教育,要把观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一是要破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定式,形成“人人出彩”的观念,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对于消除贫困的重要性,营造一个人人乐于接受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将观念教育融入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树立勤劳致富、竞争意识、开拓进取、承担风险、终生学习的观念,实现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双积累,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同时,通过参加职业教育活动,能够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提升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兴办职业教育在发展民族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消除贫困。

(二)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目标。甘肃民族地区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把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优化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职业能力、增强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要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由农牧领域向非农牧领域转移提供培训服务。2014年,甘南州依托“雨露计划”培训1 850人,“两后生”和“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培训4 180人,完成创业及就业技能培训11 888人,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7 458人。通过职业培训以及其他措施,2014年甘南州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

(三)以提升能力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

舒尔茨认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甘肃民族地区之所以贫困,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是根本原因。当前,虽然甘肃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壮年文盲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但这仅局限于“识字能力”,对消除贫困的实质意义非常有限。同时,虽然甘肃民族地区普通中小学教育得到了加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但学校缺乏职业教育基本内容,对于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生产致富的一技之长。再者,现有的职业教育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普教化倾向,导致职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可以看出,缺乏专业技能人才是甘肃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产生贫困的症结所在。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要通过技能性扫盲,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等措施,把提升技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四)以产业升级为目标,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且要适当超前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使命,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要适应并适当超前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尤其要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要仅仅围绕藏医药、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高原草原旅游文化业、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设置专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超前性,为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以生态保护为始点,体现职业教育新理念

生态保护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是建设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方面的升华。重视生态保护能够有效改善甘肃民族地区地缘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消除贫困的战略要素。甘肃民族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甘肃荒漠生态保护区(临夏州的永靖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这些区域承担着黄河、长江以及内陆河水源保护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也是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属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地区。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新理念,从战略高度认识甘南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不仅对甘肃而且对全国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的人才,努力实现以环境友好方式消除贫困。

目前,虽然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科学推进生态建设,才能改善民生,消除贫困,走向富裕,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宏伟目标。

[1]南如卓玛.甘肃省长:民族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 增强“造血”功能[EB/OL].(2015-01-24).http://finance. ifeng.com/a/20150124/13455804_0.shtml,.

[2]逸民.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权威之作——访首部《甘肃蓝皮书·民族卷》首席专家主编马东平[N].民族日报,2015-02-04(5).

[3]魏旭文.五十六朵民族花共谱和谐发展曲-甘肃省民族工作综述[N].甘肃日报,2015-01-23(2).

[4]甘肃省统计局网.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甘肃经济转型[EB/OL].(2015-04-02).http://www.gstj.gov.cn/www/Hd ClsContentDisp.asp?Id=29525,.

[5]国家统计局网.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4-02-24).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6]马莉.速度较慢质量较低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三[N].西部商报,2015-01-09(3).

[7]中国统计信息网.甘南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10-05).http://www.tjcn. org/plus/view.php?aid=27775.

[8]张继元.扶贫攻坚战:甘南州七万人摘掉“穷帽子”[N].甘南日报,2015-02-03(2).

[9]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4.

(责任编辑:张维佳)

Reflection on Develpo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lim inating Poverty in Gansu Multi-national Area

BAO Cheng-jun,YUEGui-jie
(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The ethnic regions of Gansu Province are underdeveloped and have more poor people.The reasons for it are mainly that there are such restricted factores as scurviness ecological environment,out-dated ideology,low population quality,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so on.Therefore,to efectively eliminate poverty,some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ality conditions of the minority areas.The strategies are renewing ideas,promating employment,improving skills,optimizating industries,and protecting ecosytem.

Gansu multi-national area;vocational education;eliminating poverty

G710

A

1672-5727(2016)10-0020-04

保承军(1969—),男,兰州城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15YJAZH001)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甘肃民族
我们的民族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甘肃卷
多元民族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