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6-02-17 04:59陈立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院校

陈立平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

陈立平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离不开工匠精神,重振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担负着职前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应把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提上日程。本文从社会、职业院校、企业以及高职学生等多个角度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认为只有全社会凝心聚力,才能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创造条件。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需要有大批产业工人通过潜心努力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进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着职前和职中的人才培养重任。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当然,高职院校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能培养出大国工匠,但至少应该搭好一定的平台,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达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创新观念和职业素养,担负起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

真正的“工匠精神”并非拥有过硬技术即可,它还需要一种态度,一种专注。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受力、是一种追求技术和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得打造学生的“匠心”。而要打造学生的匠心,需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重视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前提

现代社会,“工匠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普遍浮躁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了 “差不多”现象的存在。这种心理和行为的存在使人们对劳动、对技术缺乏尊重和敬畏,一线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较低,学技术和进职业院校变成了青年人无奈的选择,在社会上“工匠精神”没有了生存的环境与土壤。要打造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认识上要改变传统的“重学轻技”的观念误区。中国历史上不缺乏能工巧匠,但却不具备“工匠精神”。不仅如此,中国人对于工匠一直是心存偏见的,甚至有些看不起。在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尤其在应试教育的体制模式下,人们普遍崇尚分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高考失败者”,进职业院校和学技术是学生没有选择的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据了解,高职学生虽然选择的是职业院校,但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的意愿,他们普遍认为从事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待遇及社会地位较低。高职学生对技术工作不认同,更谈不上热爱和坚守,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也就很难真正地贯彻实施。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要消除人们对技术、对劳动的歧视,全力营造尊重劳动的环境。

其次,要加强社会顶层制度设计,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深化蓝领素质提升工程,把学历教育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应用型大学和职业类院校技术培训的经费和设备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建立和完善基于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的社会性质的再就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教师和企业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不能被院校或企业剥夺,必须从制度和法律两个层面来保护教师或职工的知识产权,让他们在自己的创新成果或专利上真正获益;从制度上加大对在行业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的工匠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从而让人们在羡慕工匠的同时也自愿加入到工匠的行列,进而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匠心”提供沃土。

二、高职院校介入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高职教育重视对高职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缺乏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缺乏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即工匠精神。所以,高职院校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要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办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高职教育现在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近些年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很多职业院校将创办典型、示范、卓越等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职业院校千篇一律,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盲目追随潮流,有些专业甚至两年三年就走向了没落。在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行业和技术的优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有些职业院校招生因此出现了严重困难,办学陷入窘境。从职业教育自身长远发展来看,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贯穿始终;与此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打造高职特色,提高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适应市场,取得生存优势。

(二)高职思政课堂应成为培养学生“匠心”的主阵地

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讲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而锤炼高职学生的人品自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个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匠心”,高职院校思政课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各课程教学的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应打造特色工匠课堂,通过专题教学和项目教学,把工匠精神的理念灌输给学生;不定期地邀请工匠走进思政课堂,讲述工匠坚守技艺的故事,与学生分享其成功的工匠人生。再次,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时。高职院校应从财力、物力上对思政课给予一定的支持,不定期地把学生从课堂带出去,走进企业与工厂,参观工匠的技术成果,感受其对职业的坚守,从而把“匠心”的培养变成一种自觉。

(三)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打造学生“匠心”的有效手段

《跨界战争——商业重组与社会巨变》的作者水木然说:“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这些年,高职院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办学理念,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赛,重视专业设置和实训场所建设,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高职院校却因此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乏激情,对技术缺乏坚守,因而陷入焦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状态。高职院校不仅要培育学生高超的技艺,更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必修课来开设,教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造国学讲坛,不定期地邀请人文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人文、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借助团委和学工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工匠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学校教育。

三、企业参与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相比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中国制造缺乏的恐怕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菲仕乐锅具,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辈子只做寿司,等等。而这些企业和工匠成功的背后无一例外不是工匠精神,这正是当前中国企业所缺少的。当前,中国众多企业醉心于短期的利益,产品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认识上盲目扩大规模,许多企业及其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最近这些年“见光死”的企业比比皆是。当年海尔怒砸冰箱的背后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回归,TCL董事长李东生也呼吁 “我们需要重拾工匠精神”。所以,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进入到制造强国的行列少不了工匠精神;中国企业要打造世界名品、百年老店,也离不开工匠精神。所以,中国企业首先必须从认识上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办企业的宗旨;其次在行动上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技术或服务提升的有效机制:要为企业职工的技能提升提供培训机会、经费支持;要建立能吸引工匠型人才和留得住工匠的长远制度;要与职业院校达成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模式,要让专业课教师走进企业,也要为高职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等。

四、高职学生成才观的转变是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内在动力

错误的成才观让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哪还沉得下心来学好一门技术。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就业碰壁后很多年轻人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社会、学校乃至家庭。殊不知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凭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有努力锤炼自己的技术,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才会拥有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学技术当工匠与高职学生未来的成长及成功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矛盾与冲突,工匠出身的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总统,爱迪生同样也是工匠出身。所以,高职学生自身应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养成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摒弃惰性和畏难的心理,要能吃得苦,能沉得下心来学习和研究技术,更要把工匠精神的养成变成一种行动上的自觉,进而内化为一种价值信仰。

[1]闫秀文.“读书无用论”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J].才智(人事人才),2005(7):38-41.

[2](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水木然.跨界战争——商业重组与社会巨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戎章榕.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N].福建日报,2015-08-01.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raftsmanship

CHEN Li-ping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Changsha Hunan 410000,China)

Changing from“made in China”to“made by China”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raftsmanship.To revive craftsmanship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ociety.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shoulder the burden of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should pu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craftsmanship on the agenda.Frommultiple angles of society,career colleges,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the nurturance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raftsmanship,pointing out that only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ca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craftsmanship be cultivated in good condition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craftsmanship;cultivation education;path

G710

A

1672-5727(2016)10-0013-03

陈立平(1975—),女,硕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项目“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TD0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以湖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16C0946)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