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铜仁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王立平
(铜仁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学习质量提升应成为中职教育发展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更好地对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应从宏观评价维度、中观评价指标与微观观测点的“三维立体”视角构建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通过对5项评价维度的12项评价指标与29个观测点的细致探讨,有助于实现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完整性建构。
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数量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结构方面也开始趋向于合理化,唯独在质量方面一直没有实质性改变。作为中等教育的特殊一环,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应步入发展的新常态,即由数量结构的改变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但评价学习质量是否得到了提升,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做出界定,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对学生素质的考查,学习最终要落实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因此,建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对于中职学生学习质量而言,其提升与否需要通过几个维度来界定,最为常用的标准是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事相关专业人员的三大基本要求,即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进行界定,这一标准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但对于准确表征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这一标准显得轮廓粗放,且欠缺一定的可操作性。为建构一个精确、立体、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笔者与梁成艾在《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质量之互动机理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学习质量表征维度的划定,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衡量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五个基本评价维度,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服务意识、职业心态和社交能力。对于完善和便于使用的评价体系而言,仅有宏观层面的评价维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中观评价指标与微观评价观测点,以期实现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的可量化性。
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是否获得提升及提升程度的大小,可通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服务意识、职业心态和社交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每一评价维度而言,都可分解为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观测点。通过对每一评价维度的划分和探究,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可由理论知识、实践性技能、服务态度等12项评价指标和课堂提问、实习报告、模拟操作等29个观测点建构而成(如下页表1所示)。
(一)理论知识评价指标与观测点的建构
理论知识是中职学生获取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中最为根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对理论知识而言,其评价指标可从两方面作出界定:一是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二是经验性理论知识。
表1 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建构表
1.课堂中理论知识是核心内容
课堂中理论知识是中职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通常由教师的讲授获得,亦可通过讨论交流或是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得。对课堂中理论知识获取程度和效果的评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观测点: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小测验和定期考试。平时作业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是否深刻;课堂提问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之前所讲授内容的熟识程度;小测验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定期考试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一门课程内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以上四个观测点,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获取程度与效果做出恰当的衡量。
2.经验性理论知识是外围内容
经验性理论知识的获取在中职学生尚未离开校园时显得并不是特别重要,而一旦进入社会之后,其重要性将会凸显,是其将来能否灵活自然地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的保障性知识。对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经验性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二是通过实习实训活动。经验性理论知识获取效果的好坏可从同学评价、教师观察和实习报告等三个观测点做出衡量。作为一种从情境中获取的知识,无论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亦或是在实习实训活动中,每一位学生身边总是伴随着教师和同学或实习实训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会根据某位学生的经验性理论知识获取程度给予其认为最合适的评价。相比于课堂中理论知识获取效果的评价,经验性理论知识获取效果的评价主体更为多元化,因而其评价更具全面性。
(二)专业技能评价指标与观测点的建构
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安身立命的手段,是其从事社会实践和工作的基础,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口说手动的能力,而每个人所擅长的事项总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对学习质量评价维度的专业技能而言,可从三个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划分:一是理论性技能,二是实践性技能,三是综合性技能。
1.理论性技能是基础
理论性技能在专业技能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为专业技能层次的提升指明方向。纯粹的理论性技能更像是一种“纸上谈兵”,对于一项技能首先怎样,接着又该如何,最后需要怎么办等前后流程阐述得有理有据,但一到实践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通常来讲,这类技能的获取途径主要是教师的教授和自己对书籍的阅读,对其掌握程度的判定主要通过笔试与口试两个观测点,更多的是对其记忆力的考察。与理论知识不同,理论性技能的评价范围更小,也更显程式化,每一个步骤都是规定好的,只需要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即可观测出其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
2.实践性技能是关键
实践性技能在专业技能中具有强烈的应用属性,有着极强的外显性,是专业技能的核心价值之所在。纯粹的实践性技能只在乎一项技能如何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达致目的,并不在乎其中所要遵循的原理和理论,因而常会出现一个人对技能的使用非常熟练,但让他对其进行讲解和描述时,便会思绪混乱不知所云。其实这与实践性技能的获取方式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实践性技能而言,要想获取较高的能力,必须善于模仿并善于反思,加上长久的练习,对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毅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实践性技能是一项需要动手的技能,因而在对其进行观测时需要通过模拟操作或现场操作的方式方能达到目的。通过模拟操作和现场操作这两个观测点,能够直观而全面地看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其学习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3.综合性技能是终极追求
综合性技能在专业技能中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它不是折中性技能,而是“两强且专一性”技能,即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很强,但在某一方面又是佼佼者,具备这种技能的学生才是将来社会中真正不可或缺的栋梁,也是中职学校要大力培养的人才。综合性技能不是也不能是折中性技能,而应成为统合性技能,是统合了理论性技能和实践性技能优势与特色的技能。如果理论性技能培养的是讲解员,实践性技能培养的是优秀工人,那么综合性技能培养的就是能说会做的“大师傅”。从具备综合性技能人才的特点可以知晓,考量综合性技能的高低需要通过边实践边讲解的方式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对其做出合理评价,而这也正是评价综合性技能时的观测点。
(三)服务意识评价指标与观测点的建构
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多是从事服务类行业,服务意识的训练和养成对其将来的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中职学生在校时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对服务意识而言,可从三项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衡量:一是服务态度,二是服务能力,三是服务质量。
1.服务态度是良好服务意识的基本要求
服务态度指的是服务提供者对待顾客所持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方面。对于将来步入社会后从事服务类行业的中职学生而言,服务态度的养成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若想养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一定数量的培训和练习必不可少,因而需要为其开设一些社交礼仪类课程,并经常性地举办礼仪类活动或比赛,通过课堂进行学习,通过比赛和活动进行锻炼提高。那么,什么样的服务态度才是好的呢?一般可通过三个观测点进行判断,即热情诚恳、礼貌友好、亲切尊重。服务态度包括的内容还要更多一些,但具备这三点的服务态度已然可以使被服务者感到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从而可以很好地诠释和评价服务态度的好与坏。
2.服务能力是良好服务意识的重点要求
服务能力指单位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服务工作量,是一项不易做出衡量的项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同一个人的服务能力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当今这样一个效率至上的社会中,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不可规避的一件事。为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学生除了在课堂和课下努力学习、勤加练习之外,更需要学会揣摩被服务者的想法和需求,并且不断总结相仿或相似情况下的处理方法,使其更简单化和便捷化。服务能力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很难通过某个观测点对其做出评价,若要刻意通过某一情境下的某件事情比较两个人的服务能力,难免会导致片面性。因此,对服务能力的评价或观测,应更多地从长远性和动态性实践中作出判断,而不只是从某一次静态的比较中得出结果。
3.服务质量是良好服务意识的关键要求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是服务意识这一评价维度的核心指标。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服务质量:一种是服务者提供的实际服务质量,一种是被服务者所期望的预期服务质量。当实际服务质量接近或是高于预期服务质量时,才能说明服务质量是好的,低于预期服务质量太多则说明服务质量较差。好的服务质量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基于被服务者预期服务质量的高低,因而使服务者对自身能提供的实际服务质量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是关键,也即对自己的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一个真实的定位,以免说得很好但做得很差。另外,要善于倾听和吸取被服务者提出的建议,努力提升自身的实际服务质量。因此,对服务质量提升与否的评价便主要通过对自身的定位与汲取教训的能力两方面得出,而这也正是判断其学习质量是否提升的两个观测点。
(四)职业心态评价指标与观测点的建构
职业心态指的是在职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及对自己职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种心理反映。虽然对于众多在校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暂时还用不上,但他们终究要步入社会,要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压力与非议。及早对其进行职业心态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能使其将来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学习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评价维度,职业心态主要由两项评价指标构成:一是职业认同感,二是职业信任度。
1.职业认同感是获取职业成功的根本
职业认同感主要指自身对某一职业的看法与他人或社会对这项职业的看法是否一致,反映了自身对某一职业的认可度。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使人乐于接受一项职业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使其在工作中得到更为舒心的体验。在校中职学生对于职业这一概念是陌生的,但也是其将来必须要面对的,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心态,需要先从思想上进行培训。课堂中应多为其讲述本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怎样一种工作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又存在着怎样的机遇等等,使其从心理上对这一职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将心态摆正,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学生只有正确看待即将从事的职业,才能够正确对待现在从事的学业,解决好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问题,消除自卑感,重振自信心。鉴于中职学生对真正的职业接触较少的事实,对其职业认同感培养效果的观测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如举办职业知识竞赛、职业认同演讲比赛或通过实习实训中的表现等方式。以学生在这三个观测点中所反映出的态度与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看法相比较,最终知晓中职学生对某一职业的认同度。
2.职业信任度是获取职业成功的保障
与职业认同感不同,职业信任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自身对某一职业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一种职业的认可,更体现在自己认为通过这一职业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唯有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拿手的和喜欢的职业类型,才能使其对某一职业产生强烈的职业信任度,从而达成自我实现。应通过课堂或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去尝试不同的事物,找到感兴趣的事项之后便鼓励和引导其不断探索,以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职业信任度的培养更多地是基于兴趣基础之上的一项内容,而兴趣的养成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职业信任度的观测应是基于职业兴趣的养成和职业兴趣的持久坚持。这种观测点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持续性的关注才能得出最为真实合理的评价。
(五)社交能力评价指标与观测点的建构
社交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理解和思维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中职学生而言,因其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于表达和展现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对其社交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社交能力的展现主要通过两个评价指标得以完成:一是表达能力,二是理解能力。
1.表达能力是社交中的基础性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表情、数字符号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等表达出来的能力,表达清晰、完整、易于理解,则说明表达能力强。表达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前提和桥梁,是社交能力中的基础性能力。表达能力的获取一是通过学习与锻炼,二是通过观察与模仿。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表达能力的内涵,通过演讲比赛可以使表达更为从容淡定,通过观察与模仿可以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化。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获得提升,而对其提升与否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通常而言,可从语言的流畅性、语句的完整性、语义表述的全面性三方面做出衡量,而这也正是对其进行评价的三个主要观测点。
2.理解能力是社交中的指导性能力
理解能力是一个人正确处理某件事情的前提,是一种理性指导或感性牵引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获得或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或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经历体悟和广泛阅读成为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正如恩格斯所言,个体不必凡事都去经历,只需从其先辈的经验结果中学习即可,因而阅读才是提高理解能力最重要的手段。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一定代表一个人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但知识和经验不足的人肯定不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对理解能力强弱的判断,要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多少,也要观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理解一个问题时所需要的时间,而这也正是评价理解能力时所依据的三个观测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中职教育体系在数量方面已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学习质量的不理想成为中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缺陷和硬伤,未来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唯有从抓学习质量入手,才能成就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数量的提高需要数字的衡量,质量的提升同样需要一个标准来评价。通过对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建构,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照评价中的指标和观测点来审视反思,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学习做出恰当改变,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找到合适的发力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有力乱使”或“有力无处使”。由宏观评价维度、中观评价指标和微观评价观测点所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化评价体系,不仅能使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评价有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更能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将精力放到明显阻碍学习质量提升的“点”上,做到用“教育合力”解决困难问题。因此,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建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能对中职教育的全面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冯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79-180.
[2]王立平,梁成艾.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质量之互动机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5(18):69-74.
[3]修燕,张拓红.对医生服务态度的思考——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J].医学与哲学,2012(5):22-24.
[4]欧阳卫.江西某职院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3):65-66.
(责任编辑:王恒)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ANG Li-ping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Guizhou 554300,China)
Learning quality promotion should become the important focu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To make a bette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about the promo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learning quality,we should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from a view of"Three Dimensions",which includes macro representation dimension and medium evaluation index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point.Besides,the 5 evaluation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12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29 observation poin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The study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and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quality promotion evaluation system.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quality promotion;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system
G715
A
1672-5727(2016)10-0043-05
王立平(1986—),男,硕士,铜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