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2016-02-17 01:37陈承标
中学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情感思维

陈承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陈承标

以问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语文教育应有的科学之义。

一、发挥主体作用 归还问题权利

语文教育要始终关注学生主体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是发现问题的基础,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增强要提高问题能力的意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育须对教学目的、教学策略进行重新认定。

1.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教变学

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行为,缺乏对如何学的思考,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人这一基本的教育事实。这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是想方设法去如何教。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往往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应转变这种观念。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在设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就要着重思考如何去学,达成“学是主体,教是辅助”的教学设计共识。通过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语文课堂中,问题能力的培养便有了实施的基础。把发现问题的权利归还给学生,把他们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为他们的生命赋予了新的意义。

2.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实现少教多学

教学策略是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和情感交融的细带。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在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尽可能实现少教多学,也就是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宗旨,创造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启发诱导为主要方式,以情感激发为切入点,让学生自觉去思考,去提出问题,从而获得敏锐的感受,激发深刻的思考。如《再别康桥》教学,教师先用徐志摩的诗引入,创设浓郁的诗歌情感氛围,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在这过程中,教师只要点拨一下朗读技巧即可。经过二三遍朗读,整首诗的情感,意境便会悄然爬上学生的心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发挥了主动性,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并相互启发,问题能力表现得十分突出。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因势利导,启发点拨,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二、问题引领学习 培养问题能力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努力让学生形成多向思维的问题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思维训练上,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上。

1.问题引领,审视文本,形成多向理解

文本解读具有多义性,从心理学、哲学、美学等角度去阐释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学生作为生长中的个体,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教师相比,客观地说存在着差距。因而他们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可能存在不同之处,存在不同的疑问,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人哈如雷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文本,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问题能力、鉴赏力、创造力。比如,孔乙已的悲剧揭示的是封建教育和科学制度的罪恶,抑或还有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民智的昏沉、世态的炎凉;文天祥过零丁详时的叹息,在阐发爱国思想的同时,是否还表现了一个孤独生命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激烈冲突中的痛苦声音?

2.问题为带,启发因果,培养深刻思维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创造应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事物的因果联系入手,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获得深刻的思维训练,进而全面提升问题能力。如《胡同文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欣赏文章的语言。但这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注意到,《胡同文化》的语言幽默美与文章的选材有极大的联系,作者选择的素材就是发生在北京市民身边的小事。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将身边的小事写出个性、人情味极浓的语言来。因为作者身上有着浓厚的平民化意识。假如我们能从这一因果联系去启发引导学生,他们的思维就会深刻起来。

三、培养思维习惯 提升问题能力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能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一旦产生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唤起内心创造的需求和兴趣。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励他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的习惯。如鲁迅的《祝福》一文,要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这个问题,教师可设计若干个小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帮工?夫死子亡之后她的处境怎样?祥林嫂为什么再度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态度又怎样?祥林嫂为什么要用多年的工钱去指门槛?这些问题让学生弄清了,人物性格就一目了然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要提倡科学的怀疑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问题意识,形成思维习惯,提升问题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创造的乐趣。

★作者单位:广西容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情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