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胜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龚普康(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吴安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美味养胃的侗家百草汤
文│陈胜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龚普康(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吴安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百草汤,又名牛瘪汤,侗家人对牛瘪汤情有独钟。食“牛瘪”古已有之,据宋代朱铺著《溪蛮丛笑》记载:“牛羊肠脏略摆洗,羹以飨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百草汤是黔桂交界地的特色菜肴,深受当地人喜爱。侗族无牛瘪不成宴,只有尊贵的客人才能品尝到专门预备的牛瘪。
牛是反刍动物,吃入草料后不是立即消化,而是不时将半消化的植物纤维反刍至口中,不断地咀嚼,本来要经过胃、小肠、大肠这三关,可在胃里就被截获了,其胃里的药草尚未完全消化,取出用手揉搓出汁液。好的百草汤必须用牛瘪原汁,不能掺水,还要恰到好处地调味。
百草汤的制作过程很讲究,将常年食喂鲜嫩杂草料的一头健牛宰杀、剥牛皮,把牛胃取出并割开一个口子,黄绿色的胃液夹杂着未完全消化的草料,慢慢溢出。把汁从混有草料的胃液中挤出来,经过几道过滤程序,撇去渣滓。先放入姜、蒜、辣椒、八角、花椒、西红柿煸炒,随后将汁放入锅中,与盐、茶蜡一起煮,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橘子皮、肉桂叶、棰油籽、五香叶等放入锅内文火慢熬,加入白酒拌匀,此时,汤汁上泛起浮沫,香味飘溢。之后加入牛杂、牛肉煮沸后,即成为一锅美味的杂烩汤。
青绿而浑浊的汤里有牛百叶、蜂窝肚、牛肠、牛红、牛筋等物,混合了浓重的植物青味,以及辟腥作料的香辛,五味杂陈。舀一小勺汤送入口中,像是喝草药汁一般,入口清凉,还略有些苦。再拣一块牛杂嚼食,韧脆爽口,食者感觉到“先微苦、后回甘”、“始尝有臊膻,渐渐吃出了鲜美之味”。地道的百草汤呈暗绿色,入口味道略为苦涩,伴有较浓的牛骚味,若与侗家油茶、糯米饭、酸食等搭配食用,则会别具风味。
当地人很少有胃病,应该跟长期食用百草汤有关。农村放养的黄牛都很挑食,专吃干净的草药和嫩叶,其消化物无污染,有清热下火、排毒通便的功效,故当地人也将百草汤称为侗族的“三九胃泰”。
龚普康/摄
前阵子热播《舌尖上的中国》,将许多不同地域的珍食异味呈现在观众面前,勾起了我对家乡饮食文化的兴趣,“百草汤”便是侗家名菜之一。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当地的侗苗同胞自古就有制、吃“牛瘪”的传统与习俗,时下,三江县城已兴起绿色“牛瘪”热,已然成了这座小城的一道特色菜,一个标志,每每闻到这股味道,总能勾起我浓浓的思乡情。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牛瘪”,从侗家苗寨的餐桌走向市场,成为招待国内外宾朋的美味佳肴。如果你到广西三江不吃一顿“牛瘪”,那就算白走了一趟这个充满侗族特色的美丽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