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1月17日,为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农业部门签订了《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十三五”时期,北京将与河北、天津共同开发新的畜牧业发展空间。
北京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京津冀地区农牧业将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信息共享上推出新举措,发挥北京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引导创新科技资源流动,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与推广应用,打造一批国家级的现代畜牧饲料高新技术示范区和技术创新联盟。此外,北京将打造“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合理布局畜牧饲料生产基地。
据悉,目前北京市畜牧生产自给率分别为猪肉30%、禽肉60%、鸡蛋66%、牛奶54%。河北、天津是首都“菜篮子”畜牧产品主要外埠供应的重要来源,京津冀畜产品生产和市场消费具有高度融合特征。
1月13日,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获悉,该省确定在79个县(市、区)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肉牛母牛养殖场户予以扶持。以此调动全省饲养肉牛母牛的积极性,逐步增加母牛养殖数量,尽快提高母牛养殖规模化水平,为市场提供充足的牛肉产品,推动该省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实施进程中,该省将对项目县内存栏肉牛基础母牛50头以上养殖场户的经产母牛进行补助。其中经产母牛是指产过一胎以上犊牛的母牛。补助标准项目县根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规模,结合符合条件的经产母牛总数量,确定本县补助标准。每头经产母牛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元。
2015年12月30日,由贵州省科技厅联合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大学等单位凝练的“贵州省猪肉特色制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重大专项通过立项评审等程序,正式启动实施。
该项目执行期为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项目下设4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将针对贵州省猪肉特色制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猪肉制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猪肉特色制品深加工的工程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开发新产品及提升产品品质,以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将采取“数值模拟、梯度升温、喷淋杀菌、微胶囊缓释防腐、制动炒制、双螺杆挤压、即烹速冻”等技术,以工程化为手段,开展高温肉制品、腌腊制品等产品开发,形成新技术、新装备,建设生产线。
2015年12月31日,从上海市农委获悉,全市共排摸出2720户污染环境的不规范养猪户,涉及的生猪存栏量在70多万头,预期到2016年一季度全部整治完毕。未来上海的养猪场将减少50%左右,一年出栏量在100万头左右。
除了2700多户分散的不规范养殖户,全市大大小小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还有500多家,未来将整合到300家左右,每家养殖规模都在1万头以上。保留下来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实行“一场一档”,采取生态绿色的养殖模式,畜禽粪便要实现达标排放,对猪粪进行干湿分离,干猪粪加工成有机肥,尿液发酵还田或进行沼气发电,最终能够100%还田。
1月11日,从青海省农牧厅获悉,该省大通种牛场在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上被确定为国家级肉牛产业综合试验站。该试验站是青海省被列入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将承担现代畜牧业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及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的工作,为该省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创新和产业化起到带动作用。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是全国惟一以培育良种牦牛为主的国有种畜场,全场草场面积84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3800亩,担负着全省乃至全国牦牛研究、品种选育及推广的重要任务。该试验站将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基地和基础,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增强该省畜牧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