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2016-02-17 01:39杨丽萍
中国临床护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孕产妇产后

杨丽萍 徐 倩 齐 玲

·临床护理· 妇产科护理

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杨丽萍 徐 倩 齐 玲

目的 了解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产后抑郁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以期达到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目的。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4月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符合要求的单胎孕产妇400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e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对产妇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9.25%;抑郁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睡眠状况、分娩知识、分娩方式、家庭关系、沟通交流情况、产前焦虑抑郁情绪、新生儿健康状况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与家庭、社会、环境等均有关系。

抑郁症,产后;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产后抑郁患者情绪消极,不能与家人及朋友和睦相处,严重者出现离家出走、自伤和伤婴等行为。产后抑郁的产妇如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负面情绪爆发时会给自己、婴儿、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而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而多变,不易于控制[1]。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了解产妇产前基本特征、产后基本情况及产后抑郁情况,分析引起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具体、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的方法,以期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促进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4月在武汉同济医院进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身体状况良好、胎儿产检状况良好的单胎初产妇400例,年龄22~3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智力均正常,精神状况良好,并且均愿意配合调查,能独立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理解并完成问卷。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产妇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娩情况,并于产妇产后4~6周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1]对产妇进行调查。EPDS总分≥13分为抑郁。根据有无产后抑郁将患者分为抑郁组与健康组,对比分析抑郁组与健康组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运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以P<0.05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的基本特征

产妇基本特征见表1。

2.2 产妇分娩后基本情况

产妇分娩后基本情况见表2。

2.3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400名产妇中37名产妇发生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发生率为9.25%。

2.4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抑郁组与健康组产前、产后的相关数据信息,结果显示:2组在居住条件、经济压力、睡眠状况、分娩知识、分娩方式、沟通交流、家庭关系、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新生儿健康状况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1 产妇的基本特征

表2 产妇分娩后的基本情况

表3 2组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比较 (例)

3 讨论

3.1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产后抑郁发病率国外报道为3.5%~33.0%,国内报道为5.45%~17.00%[2]。本次调查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9.25%,与国内报道水平一致,说明产后抑郁的发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有效控制,继续研究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寻找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意义非常。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产后抑郁与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睡眠状况、分娩知识、分娩方式、家庭关系、沟通交流情况、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新生儿健康状况均有关系,提示产后抑郁病因比较复杂、多变,涉及各个方面,内分泌改变是产后抑郁的生物基础[3],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2 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3.2.1 生理、心理因素

从妊娠开始,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就开始变化,而分娩过程中母体内分泌环境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报道[4]称雌、孕激素的不平衡对产后抑郁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产后血清中甲状腺素水平迅速下降,产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40ng/mL的产妇为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推测甲状腺功能降低可能为产后抑郁的发病因素之一[5]。激素水平的变化奠定产后抑郁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此外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从妊娠开始就要注意饮食,改变作息习惯,运动也要受到限制。如果孕产妇不能有效应对分娩后期对于身体浮肿、尿频、行动不便、夜间难以安睡、对即将面临的分娩既期待又担忧的复杂情绪,就会积压抑郁情绪,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埋下隐患。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也可能给产妇留下心理阴影,可能导致产妇对婴儿的排斥和疏离,对家人也产生逃避情绪。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孕产妇如果不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和适应身体的变化,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寻求有效地帮助,就会进一步加重迷茫、抑郁感,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也会增加。抑郁组有75.5%的产妇不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抑郁情绪没有及时、有效地排解,因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远高于健康组。抑郁组相较于健康组较为自闭,不善于沟通交流,不利于抑郁情绪的排解,进一步加重了身心负担,从而影响了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3.2.2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妊娠和产后,产妇的心理变得更为敏感,需要得到亲人更多的关心以及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和睦的家庭氛围、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帮助孕产妇缓解抑郁情绪。相反,紧张的家庭关系、嘈杂的生活环境(不利于产妇的休息和睡眠)会促使孕产妇产生不良情绪,诱发产后抑郁。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孕产妇的抑郁情绪,如果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住院和分娩期间又不能从事工作,孕产妇容易为住院及手术花销担忧,更会为了孩子出生后的各项支出担忧,担心不能负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经费。由此可见,家庭经济状况与产后抑郁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调查发现,抑郁组高达54.1%的孕产妇存在睡眠障碍,只有48.6%的家庭关系良好,54.1%的孕产妇对居住环境不满意,64.9%存在经济压力。由此可见,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3.2.3 分娩知识、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的健康状态

由于产妇的妊娠及分娩知识缺乏,没有为即将面临的分娩做好充分准备,不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分娩,也难以应对分娩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也会使孕产妇产生紧张、焦虑感。而分娩过程中的紧张、焦虑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疼痛和大量出血,甚至导致难产,进一步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使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增加[6]。分娩时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知识,对产钳助产感到陌生和恐惧,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乏力、虚脱、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担忧也会加重产妇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现代人由于恐惧漫长的分娩过程,大都趋向于剖宫产。其实顺产相较于剖宫产更易于恢复,也更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及生长发育。剖宫产术后48h内疼痛较为剧烈也较为持续,术后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也成为术后并发症较多的重要因素[7],不利于产妇术后恢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健康组较抑郁组具备更丰富的分娩知识;抑郁组81.1%选择剖宫产,表明分娩知识和分娩方式也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3.2.4 产前抑郁

产前自身有过抑郁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会明显提高。有研究[8]表明,怀孕前已有抑郁症但未及时发现,其产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以上。本次调查显示,抑郁组有51.4%的产妇有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产妇如果应对负面情绪无效很容易诱发抑郁,因此产前抑郁也是产后抑郁症的潜在危险因素。

3.3 预防措施

3.3.1 产前宣教

尤其是对于初产妇而言,产前宣教极为重要。孕妇对于新生命的到来是期待而又迷茫的。首先热情地接待孕妇入院,为孕妇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及细致、体贴而周到的服务,细心而耐心地讲解孕妇提出的问题,力所能及地为孕妇提供生活、心理帮助。增进与孕妇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感,多与孕妇交流,及时发现孕妇的不良情绪并帮助其有效排遣。通过专题讲座、海报、宣传栏、宣传小册等方式向孕妇及其家属传授妊娠、分娩、防疫和产后的相关知识,宣传内容包括合理饮食与营养、休息、运动、睡眠、不良情绪的应对、乳房护理、与婴儿的情感交流、日常生活中照顾产妇和婴儿等方面的知识,使孕妇和家属能正确认识妊娠和分娩,安全而健康地度过妊娠期,为分娩和照顾新生儿树立信心、做好充分准备。

3.3.2 产时护理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产妇有关妊娠和分娩的知识,并指导其正确认识分娩过程,帮助其树立信心,做好充分的分娩准备。帮助孕妇及其家属认识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引导其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即1名助产士专门为1名孕妇提供全过程分娩、全方位的服务[9]。时刻关注孕妇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给予其鼓励和支持,产后多给予关心和关怀,如发现其有不良情绪及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此外音乐疗法对降低产后抑郁情绪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适合目前护理现状[10]。

3.3.3 社会、家庭支持

社会应给予产妇更多的同情关爱、足够的休养假期和一定的物质补助。而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家庭,家庭中的丈夫又最能提供给产妇有效支持,丈夫的理解和关爱以及产后丈夫的关心、体贴、照顾与支持能有效地减少产妇抑郁情绪的产生,对降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11]。丈夫要正确协调婆媳关系,为产妇创造和谐、温馨、安逸的家庭环境,并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如陪同上早教课、听相关健康讲座;主动承担家务和照顾妻子、婴儿;多与妻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妻子的不良情绪并引导其释放不良情绪等。社区的相关组织应该了解产妇的基本情况,定期上门随访,为产妇及婴儿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

3.3.4 产后护理

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并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早期锻炼,防止乳房下垂和产后肥胖,帮助其尽早恢复健康和体型,使其重获自信。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多与新生儿接触的重要性,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并增加新生儿抚触,促进母婴情感交流。指导产妇饮食的营养和均衡,膳食要清淡易消化、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指导产妇家属给予产妇合理、充足的营养,以促进其泌乳。以同情、关心的态度对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精神安慰,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12],多与产妇沟通交流,为产妇提供产褥期健康护理、乳房护理、婴儿喂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产妇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尽快帮助产妇消除心理负担,从精神抑郁中解脱出来[13]。做好产后访视的同时,应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产妇出院前提前做好各项健康宣教,包括产褥期护理、计划生育、婴儿喂养、婴儿早期教育、产妇应对消极情绪的技巧和方法,留下产妇准确的联系方式,督促其按时随诊[14],对情绪不稳定、怀疑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在其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家庭访视[15],为其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

[1] 艾维颖,高山凤,牛玉梅.产后抑郁的防治研究进展.首都医药,2014(10):60-62.

[2] 黎秋妹,朱凤娟,顾淑贤,等.EPDS 量表联合焦虑自评量表在产后抑郁症中的预测性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生专业,2012,14(29):89-90.

[3] 催三才,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4(4):320-321.

[4] 韩爱卿,单瑞芹,李娟.孕期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0):4345-4347.

[5] Drevets WC,Todd RD.Depression,mania and related disorders.Adult psychiatry.2nd ed.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6] 周桂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护理措施.医学信息,2009(4):134.

[7] 唐志红.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959,1046.

[8] Pereira PK1,Lovisi GM,Pilowsky DL.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mong women attending a public health clinic in Rio de Janeiro,Brazil.Cad Saude Publica,2009,25(12): 2725-2736.

[9] 龙锦云,张惠玲.产妇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09,8(7):30-31.

[10] 王吉平,舒莉.探讨音乐疗法对产褥期产妇抑郁情绪的影响.上海护理,2012,4(2):17-18.

[11] 兰丽坤.关注产褥期忧郁症.中外健康文摘,2007,11(4):111-113.

[12] 赵方芳,孙延霞,高华,等.产后抑郁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当代医学,2011,17(25):137-138.

[13] 覃桂芳,雪丽霜,刘素娥.产后忧郁症相关原因分析及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1):160-161.

[14] 刘晓光.产后忧郁症原因及护理.现代护理,2008,14(24):180-181.

[15] 吴丽萍,何仲.产后抑郁症预防和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2):111-114.

430023 武汉,武汉轻工大学医护学院临床教研室

杨丽萍,E-mail:whuseeger@sina.com

10.3969/j.issn.1674-3768.2016.06.015

2016-02-01)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孕产妇产后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乡镇卫生院孕产妇保健的现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