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2016-02-16 19:21王艳芳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平等亚里士多德

摘 要 十八大首次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第四个要求的友善,长期以来一直对公民个人的主流价值观起着统领作用。友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在西方我们仍能找到它的理论溯源。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就对友爱的地位、真正的友爱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论述,一定程度而言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友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善;平等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把“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作为公民应当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古今中外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追求。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用了两卷来论述关于友爱。什么是友善,怎样成为一个真正友善的人?时隔千年,我们仍然能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追本溯源。

1 友善的重要性

1.1 友善为人之性情所必需

关于友爱,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表示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的东西。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表述的“人天生就有合群的需要和性情”,正因为此,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友爱或是友善,所以友善作为合群的衍生品,也就成为了人之所必需。

1.2 友善为所有人之所必需

首先,从人之贫富程度而言,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人民大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友爱,没有友爱的生活是空虚乏味的。亚里士多德“没有人愿意选择过没有朋友的生活,即使他拥有世界上其他的所有东西。”[337]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其次,从人之所处的年龄段而言,友善这一品质无论是在人的一生中哪个阶段都是必需。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友爱。“友爱帮助年轻人避免错误;友爱使老年人能相互关照生活和帮助彼此克服行动中的缺陷;中年人需要友谊来帮助他们行为高尚。”[337]

2 真正的友善的内涵——善的友爱

“友善”源自人们对于善价值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三种,并对他们逐一进行分析,最终认为善的友爱才是稳定、持久,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从这一意义上,友善就是出于善的友爱,是最高层面的友爱。本质上包含了对优秀品质的推崇。就此而言,友善的发生基于人们对于美德的追求,是最高层次的友爱。

3 真正的友善的标准

3.1 友善是出于善的目的

一方面,真正的友善是出于善的目的。并非所有的看似友善的行为就能称得上是友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那些善的、令人愉悦的,或有用的事物才是友爱的对象。友爱的对象,作为目的的事物是善的和令人愉悦的事物。”[341]快乐和用处是会不断变化的,真正的友爱是只有出于善意的本意,这样的友爱才最持久和不会引起抱怨和争吵。友爱是关于以善为目的的东西,出于恶意的友善不是真正的友爱。今天我们社会上出现的很多负面的的事件,比如说上海钓鱼执法、扶老人被讹等一系列事件所引起的不良效应都是由于在对于友善的目的有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

3.2 友善忌双方差距太大

另一方面,友善的双方也应该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友爱是有距离的并不真的是亲密无间的,差距太大的人之间不适合做朋友。差距太大的人“他们既不能共同生活也不能彼此愉悦,而这些正是友爱的主要特征。”[35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好人与坏人是不会有友善的,好人和坏人眼中对善的价值观是有差距的,所以他们在不一致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难以达成一致的行为举动,因此他们会产生抱怨、争执,而这个正是有悖于友善的初衷。发生多年的马加爵事件、甚至是复旦投毒案、仇富仇官的现象更是由于差距方面导致的后果。所以,友善是对差距是有要求的。

3.3 友善要求先爱自己

要想真正地对人友善,前提是自己要对自己友善。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对朋友的感情都是从对自身的感情中衍生出来的。”[421]所以人只有先友爱自己才能在此基础上想到或者是有能力去友爱朋友和别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打理”不周到,又怎么有能力去爱别人呢?人只有在爱自己的过程中才会深刻体会到怎样让自己开心舒坦,从而将这样的做法推广到对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中去。

友爱是人所必需,无论是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无论是好运还是厄运中的人都需要朋友,幸福的人需要友爱来点缀自己的幸福,好运的人需要朋友接受自己的善举以成就自己的幸福。不幸福的人,在某方面存在缺憾的人更需要朋友的帮助,需要朋友一起分担痛苦。所以,在好运中我们应当需要朋友来分享,因为对别人施展善意是高贵的。另一方面,当朋友遭到厄运、不顺时,我们也应该不请自到,乐于帮助,这才是友善的真谛。

可以说,友善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社会对公民的期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友善在化解社会张力、调整社会心态、营造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所以,为了自身的快乐、家人的幸福、社会的融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深入理解友善,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孙学功.亚里士多德论友爱[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作者简介

王艳芳(1990-),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9

猜你喜欢
平等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平等的悖谬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