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婧
【文艺研究】
新都市电影的类型建构
周 婧
新都市电影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随着中国现代化都市文化的形成与电影观影群体的转移,新都市电影形成了镜像式的叙事空间。新都市群体通过青春幻象的狂欢与破灭、消费价值的追寻与失落、梦想想象的体验与失控完成了集体式的话语重构。新都市电影在清新唯美的风格与浪漫小资情调中演绎悲剧的爱情故事和情感的困惑迷失,形成风格与叙事的互逆和倒置,并在群体思维的影像画面中渗透着时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新都市电影;新都市群体;文化逻辑;集体话语
以徐静蕾导演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为开端,以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的热映及热议为标志,从“小妞电影”的本土化到“话题性”营销策略的成功,“新都市电影”完成了文本的建构和华丽转身。近几年,《将爱》《单身男女》《我愿意》《北京遇上西雅图》《被偷走的那五年》《等风来》等新都市情爱题材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新都市青春题材电影,诠释了“新都市”语境中的不同情感话语与人生际遇,立足于“都市”叙事空间,拼贴多重时尚符码,宣告集体代系诉求,重构新时代中情感的集体话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的形成,都市电影应运而生。“世纪之交,曾有海外学者把以贾樟柯、王小帅、吴文光、张元、张扬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那一代导演称之为‘都市的一代’(urban generation),以区别于以表现黄土地、红高粱的传统中国为标志的第五代。在这里,我们想把这一最新的都市电影潮流称之为‘新都市电影’。”①与“都市电影”相比,“新都市电影”中的都市已经与传统第六代导演影像中的荒凉、冷漠、灰暗的“记忆中的都市”不同,不再以闭锁的小城、灰色的街道、浮躁而衰退的城市景观为影像空间,而是描绘了繁荣、时尚、亮丽的“现实中的都市”背后的另一种浮华与空虚的情感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新都市,即相较之前的城镇都市有较大区别的独特的地域,成为新都市电影的主要叙事空间。电影将现代化的大都市作为故事叙事的场景,咖啡馆、现代街道、时尚建筑成为新都市空间中的意象元素与景观形式,用以建构都市人群的消费文化与情感维度。同时,电影中的新都市空间既是承载现代多元价值和时尚前卫观念的地理学场域,也是隐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使地点和空间在社会媒介中见出意义的过程”②。新都市电影中的都市空间虽然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所建构,但影片文本所展现的空间只是对现实都市的一种想象式镜像呈现,并通过空间意义建立城市的文化身份。
1.城市化演进与叙事空间的形成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这一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要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与农村的人口比例已达到临界点,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意味着我国将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农业社会彻底迈进城市社会和市民社会。“如果重视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意义,就会发现,因为未来的社会将是非农业文明社会,农村人口第一次不足于城市人口,对于我们民族来说这足以意味着文化以及文明的意识形态基础都会发生改变。”③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并影响着城市文化生态与社会主流语境的变更。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指出:“在前现代化时期,慢节奏的社会生活还没有将个人推到一个必须快速应对层出不穷之新事物的境地;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则将个体置入到一个别无选择的必须快速去应对不断出现之新现象的境地。”因此,在这种城市肌理的演变过程中,文化的特质也将随之变化。新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新都市和新都市文化的集中爆发,而作为新都市文化一部分的新都市电影不仅成为都市文化的镜像反映,也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演变最直接的反映。
现代化都市的形成为新都市电影叙事空间的建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新都市电影文本中的叙事地域主要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国大城市,这些地域主要以经济发达、文化中心、时尚聚焦、风景古朴秀丽等为主要特色,叙事的地志空间主要集中在都市,有时也会有乡村空间的短暂呈现,多以表达都市男女逃离都市,进而逃遁现代生活为目的,并以在乡村的躲避和逃离领悟爱的真谛和对本我的追寻。
2.代系化更替和观影群体的转移
新都市电影的崛起与发展,依赖于新的电影市场的形成,依赖于观众主体的转变。从观影群体的置换到观影观念的转变,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革命性的转折。“据中国电影放映协会所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而在2009年,这个数字是25.7岁。”④在新兴的电影市场中,观众已经不再迷恋所谓的“大片”,更看重的是电影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主题是否契合观众的观影心理。
当前,观众主体发生了代系化的更替,观影群体发生转移,“80后”“90后”成为观影主体。他们走进电影院,带有强大的民族自信,他们所关注的是当下和现实,是他们所生活的都市,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理解和判断力。“中国观众的心理诉求已经在这个时代发生了改变……已经从单方面的向欧美大片、向香港成功的商业电影学习,获得仰视的娱乐快感变成了要寻求抒发跟自己紧接地气,心血相连的电影艺术表达跟娱乐诉求。”⑤新都市电影的叙事主体也在发生代系化的更替,电影呈现的是一个群像式的主体,其爱情与生活散发着浓浓的时代记忆,呈现出的是“80后”“90后”对青春的缅怀、在情感中的困惑以及在生活中的压力,新都市电影带给观众的是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现实体验。
3.景观化蜕变与镜像建构的完成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蜕变,进而带来了新都市电影中的影像景观蜕变。与传统都市相比,现代都市的繁华与艳丽成为新都市电影中的叙事背景。而与现代都市的视觉景观相比,更深层次的人文与文化景观,也是新都市电影影像的表现内容。现代都市不仅涌动着浮华与繁荣、奢侈与消费的现代景观,同时也演绎着现代社会中衍生出的情感景观与人情景观。在现代社会中,人情的冷漠与疏离,情感的脆弱与背叛,爱情的稀缺与坚守,成为新都市电影中表现的独特维度,也是新都市景观包裹下的独特内涵。因此,景观化蜕变既以现实都市的现代化变化为基础,也包括对都市情感景观的呈现和都市人情景观的表现。
新都市电影中演绎的情感故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对“都市”这一现代性场域的想象性镜像建构。在新都市电影中,“都市”既是重要的叙事空间与叙事背景,同时也是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假想性文化符号。新都市电影中所呈现的都市繁华图景与脱离世俗的时尚生活气息,只是真实情境的镜像式呈现,是契合观众对都市文化景观想象的镜中之像。
青春、消费、梦想是在历时空间中构成过往、当下和未来所必不可少的三个维度。人的存在即是青春的过去,人作为主体,是一个具有因多重属性而难以解构的稳定系统,青春是主体唯一能够有效诠释的时空阶段,也是最具有权力感的话语命题。话语在这里有效地体现了“是连接我和别人的桥梁,如果它一头系在我这里,那么另一头就系在对话者那里。话语是说话者跟对话者的共同领地”⑥。巴赫金的话语与其说是跟对话者的共同领地,不如说是话语者的自留地。
1.集体式青春:幻象的狂欢与破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后”“90后”在步入社会后,同样面临着成长的困惑和无奈。新都市电影将其作为主要受众人群,探究他们的心理诉求,以表现青春岁月的美好与残酷和老旧时代的生活回忆为主要内容,呈现出了集体式的青春影像。新都市电影的故事背景虽然也发生在城市空间,但与传统的都市电影不同,在主题的表达上,体现出了一种“集体式怀旧”倾向。新都市电影中的青春题材影片大多讲述了一个缅怀青春、祭奠青春的故事,电影中呈现出了一幕幕青葱校园的幻象,在单纯而美好的年代里,涉世未深、激情四溢的年华带有一种飞蛾扑火式的执念,青春的意义在于不畏惧时间的残酷。新都市电影中展现了一种集体式的青春幻象,这既是一次体验式的旅程,同时也无害于现实自我。观众在电影中肆意狂欢与挥霍,尽情挥洒想象中的青春岁月与激情。然而,电影最终没能将幻象贯彻到底,而总是给“青春旅程”中的观众一个现实残酷的结局,幻象最终破灭,回归到现实中的观众再次承担起“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新都市空间中,新都市群体的自我身份建构和对身份历史的重建成为新都市电影的深层表达内容,新都市群体的青春表述既是群像式的重现,又是青春最终消逝的现实映照。因此,新都市电影中的青春题材影片永远无法复现真实的青春,仅是一场华丽的幻觉表演。
著名演员赵薇所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这类新都市电影的典型代表。电影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郑微进入大学后,与好朋友朱小北、阮莞、黎维娟等的情感生活和经历。影片从大学时期对爱情的单纯和付出,一直演绎到四位好朋友步入社会后的不同人生结局,表达了青春终将逝去却给人无限感怀的主题。影片上映后,除了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外,也引发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青春、校园里那种遗失的美好的缅怀和探讨。影片在前期宣传上,就通过微博等方式大肆渲染怀旧风,以迎合整个社会的怀旧风尚。青春、校园、纯真的友情和爱情,这些属于逝去年代的独特记忆,成为影片的主要卖点。影片的很多情节都唤起了“80后”的现实回忆,但影片草率的结局却无法与新都市群体的记忆契合,青春的幻象也终将被残酷的现实打破,回忆与现实形成无法弥合的裂痕。
而电影《将爱》将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家喻户晓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搬上了银幕。《将爱》以电视剧的原班人马演绎了多年后故事的主人公相遇的多种可能性。原作中的纯美偶像风格被完全打破,更多的是男女主人公多年相聚后的疏离和无奈,成人世界的身体欲望改写了年少岁月中的纯美爱情。电影以三段式的结构演绎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三个故事昭示了三种相遇的可能,而无论是第一段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结婚多年后的陌生和隔膜,还是第二段与第三段故事中的多年后相遇,都因为主人公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际遇无疾而终。这部电影本身虽不是青春题材影片,但它却是对青春的续写和指涉。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青春的结局仅仅进行了隐秘的揭示,那么《将爱》则彻底打破了青春的美丽泡沫,以赤裸的欲望消解了柏拉图式的爱情。
2.集体式消费:价值的追寻与失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中国。时代主题的转移,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型,对于世俗化价值观念的倾向性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众的审美与价值观念。新都市电影中对于消费主义的呈现是明显的,恋物式的癖好成为被推崇的个性价值,拜金主义的女郎也成为大众追捧艳羡的个体。新都市电影对于传统价值观念采取了逃离和规避的姿态,叙事过程中不断演绎着都市的物欲与浮华,在带给观众极端替代性消费体验的同时,彰显与放大了消费的价值,人文性随之消逝,人性价值的体认与追寻被戏谑、玩味式的消费主义侵蚀,最终仅靠情感予以补足的尝试也无法弥补影片整体价值的失落。
现代化都市的发展,在带来全新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挑战和冲击。“观众在选择影片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存在两种心理:一是文化补偿心理,观众渴望通过银幕看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故事;二是文化亲同心理,观众也同样渴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且希望能给自己并不完美的生活寻找答案。”⑦如电影《小时代》系列、《等风来》《北京遇上西雅图》《一夜惊喜》,故事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中,无论是影片中的上海、北京,还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尼泊尔、美国西雅图,都展现了富有都市感、优越感的城市生活。“新都市电影表现的都是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心的繁华大都市(metropolis)……多用明快轻松的色调把北京、上海描摹成商业时尚精英的汇聚地,将浪漫的都市生活与爱情故事放置于作为背景化、符号化、镜像化呈现的现代都市及其景观中。”⑧电影中对于城市精英阶层生活的展示,是建立在消费主义和物质崇拜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影片多方位地展现了大都市中产阶级生活的奢华与矫饰。如《小时代》中宫洺生活的玻璃房子和动辄几万、几十万的水杯、家具,《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主人公文佳佳衣柜里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包包,都直观地展现了当下都市群体的物欲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在消费与恋物中得到彰显与确认。而另一方面,故事本身对于友情、爱情、个人成长体验的关注是超越“都市”背后的重要的“话题式”展示。如“赴外超生”“一夜情”“治愈系体验”“男闺蜜”等话题,在表现当代都市群体复杂情感世界的同时,更在深层次上呈现了都市群体对人生价值的反复追寻。然而,这种价值追寻建立在物质与欲望的基础上,注定无法获得真正的价值体认与情感升华。
3.集体式梦想:想象的体验与失控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依赖社会中坚力量的努力,不同群体与阶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对于都市群体来说,个人梦想的实现是与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价值的自我实现相联系的。“80后”“90后”的成长已经脱离了前辈的英雄主义时代,在和平世界的能力角逐中成就梦想,更多体现在职场中的地位、物质积累的速度、社会资源的占有能力、人际关系的辐射范围等等。
新都市电影表现了当下都市不同阶层与群体的生活境遇,它所关注的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富帅”和“白富美”的爱情童话,也不是经典的“灰姑娘”式的爱情寓言,而是更多地表现新时代都市中处于社会草根阶层的“屌丝男”“北漂女”的个人奋斗史。主人公的身份契合现实,来源于本土和当下,以个人式的奋斗经验展现一场集体式的梦想体验,让观众在想象中获得成就梦想的满足感,借以宣告社会主流力量的代系更替。每个时代都在讲述新的英雄传奇与神话,新都市丛林中的英雄是集体式梦想的载体,是新都市群体集体话语的代言。然而,这种想象的体验最终也在职场的尔虞我诈、商场的阴险角逐中逐渐失控,友情与爱情在成功的道路上被无情抛弃,情感无处归依,成就了现代社会“无脚鸟”的梦想寓言。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主人公成东青、孟晓俊、王阳三个好朋友,为了实现梦想,开办“新梦想”英语学校的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个好朋友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在激情与梦想指引下最终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屌丝逆袭”式的成功。在影片的开始,王阳留着长发,喜欢写诗,非常有才华,是很多女生的爱慕对象;孟晓俊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曾留学美国,他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在学校里也是风云人物;成东青却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与大都市格格不入。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时代主题发生变迁,王阳也剪去了长发,烧掉了诗稿,跟着成东青办起了英语学校,在充满现实主义物欲化的20世纪90年代,“屌丝”成东青取得成功——他赚到了钱,影片中有一个用麻袋装满人民币的镜头直接呈现了成功、梦想与金钱的复杂关系。令人吊诡的是,一部表现集体式梦想的电影也只能靠“金钱”这一现代消费社会的符号来象征成功与梦想的完成。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了一个由职场菜鸟成长为行业精英的女性蜕变过程。故事本身既带有浓重的都市时尚气息,同时也演绎了中国式的女性成长。杜拉拉的经历给万千女性观众带来独特的想象式体验,在自我奋斗中收获事业和爱情成为新的都市女性的目标。她的成长既是女性情感的成长,也是女性理性的成长。这种故事契合了新都市女性的心理需求:女性也可以用激情与梦想实现自己人生的成功。然而,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杜拉拉的职场生活始终与多情英俊的男上司王伟息息相关。这部堪称“女性职场成长指南”的电影始终将女性置于男性凝视与观看的位置,女性的成功在于获得了男性对其身体与能力的双重认可。尽管这种深层叙事内涵被隐秘地裹挟在所谓爱情的伪装里,但女性梦想的实现在新都市电影中仍是一场无望的想象。
新都市电影的整体创作呈现出清新的影像风格、城市小资的浪漫情调和现代都市中的浮华魅力,然而,风格、氛围与情调的诠释却遭遇影片的叙事悖论。现代城市是陌生人的世界,人与人之间互不相识造就了城市文化的疏离感和陌生感,新都市电影在传达现代都市人群爱情观念、生活价值和情感世界的同时,遭遇了现代都市文化带来的情感悖论。现代人在感受城市快捷、方便、时尚、动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人情的淡漠、感情的背叛和现实的无奈。因此,新都市电影无法给予观众一个圆满的无比美好的结局,只能在互逆和矛盾中完成对新都市文化的逻辑诠释。
1.清新风格演绎的爱情悲剧
与传统的都市电影相比,新都市电影的整体风格呈现出清新、明快、时尚的气息。在传统的都市电影中,总流淌出持续不断的压抑、悲怆以及对时代和现实的叩问。第六代导演身上独有的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与都市这一空间背景的结合,呈现给观众的是在时代变迁中的小城市及城镇景观,都市空间色调冷淡、气氛压抑,讲述的故事总与命运、人生、时代息息相关。而新都市电影呈现的空间是大都市里的灯红酒绿和繁华市井,爱情、友情、理想、奋斗是新都市电影主要表达的维度,因此电影以清新风格为主,然而在清新风格中又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因此,新都市电影与传统都市电影不同,它饱含了新都市人在新的时代里独特的生活与感触,风格虽然清新,但后现代文明中涌动出的怆然、迷茫、无奈仍被保留在电影中。
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讲述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故事。主人公何蔓,从一场车祸中醒来,发现自己遗失了五年的记忆,已经和老公离婚,最好的闺蜜和自己反目成仇,公司同事对她敬而远之。五年中,她失去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情、友情都离她远去。影片的整体风格保持了新都市电影中的清新气息,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表现得美好而感动。而影片却安排了女主人公患上绝症,最终离开人世的悲剧性结局。故事的结局设置看似有些匪夷所思,实则却是创作者的无奈选择。都市男女的甜蜜爱情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新鲜,重归于好的男女主人公会不会在今后的日子里重蹈覆辙,不仅成为电影本身的悖论,也成为观众对于现实生活的追问。电影最终带来的忧伤感,也是对现实都市感情的真实写照。同样,在电影《分手合约》《回到最初的美好》等新都市电影中,也安排了类似的结局。这样的安排使得电影前半部分精心营造的清新风格转入到压抑、悲伤的氛围中,一方面以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吸引观众,情节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另一方面也是剧情进入瓶颈,无法给出合理圆满结局的无奈选择。
2.小资情调演绎的现实困惑
都市中生活的小资阶层和中产阶层,为都市的主要消费人群,呈现出消费主义文化特征。“当代都市文化越来越带有消费文化的特征,进而引起都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脱离工业化过程转而成了消费中心,并汇聚各种壮观场面、混合的符码,使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融合为一体,从而导致了一种面向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⑨“小资”原本指“小资产阶级”,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一般为都市白领,生活中注重内心情感体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重的阶层。他们生活在大城市,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较高却因现实的压力很难得到满足。新都市电影将小资阶层的生活情调做了浪漫化的展现,内心的敏感与纤细、生活的品质与细节、情感的浪漫与细腻等小资情调,也成为新都市电影叙事风格与氛围营造的预设前提。然而,当小资阶层的浪漫情调遭遇中产阶层的奢华品位和恋物情结时,将必然被隔绝在阶层的界限之外,遭遇现实的尴尬与困惑。
如电影《失恋33天》,主人公黄小仙和王小贱是北京某婚庆公司的同事,作为一名高端婚礼策划师,黄小仙是典型的都市白领,电影通过几个方面营造出良好的小资阶层的叙事平台,黄小仙家里的布置陈设、王小贱为黄小仙搬家表现出的种种“苛刻”的生活习惯,以及与作为中产阶级阶层的老板大老王和客户魏依然之间的差距,都是故事达到真实情感表达的基础。电影中的小资情调让观众熟悉和自嘲,而情调背后的现实困境才是真正激发观众共鸣感的原因。
新都市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对生活有自己的要求,对生活的品质有自己的坚持,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成长的道路上基本没遇到过挫折,一直都是学校老师、父母朋友眼中的骄傲,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都市里立足,成为都市的精英。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电影在表现小资阶层生活时,有对他们生活细节的呈现,但更多的是以自嘲的方式展现其生活的压力和情感的困境。
3.浮华欲望演绎的情感迷失
在很多新都市电影中,都有对大都市奢侈华丽生活的直接表现。“与‘第六代’导演们灰色、封闭、压抑的都市空间相比,暑期档由新生代导演拍摄的都市则呈现出了靓丽、摩登、性感的一面。”⑩都市的繁华在不同的电影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风貌,而都市表面繁华的背后却涌动着浮华的生活气息,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都市人,轻浮、攀比、奢侈是现代化工业的衍生品,浮华包裹着朴素的外衣,却在新都市电影中呈现出来。然而,在浮华的背后,新都市电影中的人物却在物欲的横流中迷失自我,爱情受物欲所累,被轻易践踏和放弃;友情在欲望的拉扯中,被遗忘和抛弃。“第三者”“一夜情”“恋物癖”在电影中被呈现,引发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迷失与错置。
新都市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类型,在其形成和发展的短短几年中,已经有了独特的类型特征:以中国发展中的大都市为空间背景,讲述当代年轻人生活、工作、情感的故事,其中有为爱情的坚守与执著,有为理想的奋斗与激情,也有青春的回忆与现实的想象。而类型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代主题、传统价值相融合,需要关注当下,真正从都市生活中寻求真挚的情感故事和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只有这样,新都市电影才能更好地发展,进而影响未来的电影市场格局。
注释
责任编辑:采 薇
The Typ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ity Movie
ZhouJing
New city movi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lm genres in Chinese business movie in the new era, and its rise has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ilm market. With the formation of modernized city 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lm audience, new city movie has formed the narrative space of image. New city group finish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discourse through revelry and overturn of youth fantasy, pursuit and loss of consumption value, experience and runaway of dream and imagination. New city movies deduce tragic love stories and emontional problems through refreshing style and romantic petty bourgeoisie sense, form reciprocal and reverse style and nar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al logic of time development is infiltrated into the screen picture of group thinking.
new city movie; new city group; cultural logic; collective discourse
2015-10-09
周婧,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生,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临汾 041000)。
J90
A
1003-0751(2016)01-01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