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维娜
(重庆南开中学)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项维娜
(重庆南开中学)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特征。从两个方面对“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论述,帮助教师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树立独立的思想、乐观的人生态度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课标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英语固然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科目,但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训练,而因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随时渗透人文教育,把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落到实处,全方位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自2001年以来,随着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推进、教材改革更新,广大教师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上,经过实践探索,收获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成效。
英语课程标准(2002)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能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著名英语教育工作者龚亚夫老师认为,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
于是,在《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中,在课堂练习目标对话后,我刻意加入了各位不同文化状况下人们用餐习惯的视频资料,告诉学生西餐中的饮食和就餐文化,并且渗透传递、培养孩子从小不随意浪费的良好品质——Never ask for more than you need. And try to finish everything you order. 让孩子尊重不同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礼仪规则,并反思社会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礼仪模式,从而达到对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课后作为文化延伸,我还让学生自己寻找并总结了其他文化差异的表现:如赠送礼品时,外国人容易当场拆开,而中国人则不会;表达喜恶时,中国人比较委婉,而外国人则相对直接但却能顾及礼貌,如“I’m afraid I don’t like it but I would like to try.”在这一点上不同文化的内涵虽既有不同又有共通,即文明的不同表现其本质都是体现尊重。
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开放精神、尊重差异等品质一致,除了理解、宽容与反思,文化品格还应表现在注重文化的自信与自尊。《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中 3a版块有大量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在讲解这篇阅读前,老师可在引入阶段提示并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其他极具特点的“世界之最”——长江、黄河、长城、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秦始皇陵兵马俑(the Terrocotta Army)等并赋予之人文意义,带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总结“祖国之最”并体验对我国地理、历史、人文的热爱,在学后对祖国山川和文化充满自豪之情。
《论语》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既暗含了很深的哲学道理,也对教师教授学生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其中“勿必”是指对事物避免绝对肯定或否定;“勿固”就是避免拘泥固执。“勿我”指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听从多方论点,兼收并蓄。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可见,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当下最为关键并略显困难。
在《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一课中,课本将大量中国传统故事引入了教学,其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了SECTIONA部分的听说练习素材来源。在这个部分,引导学生完成了故事听、说后,安排适当的讨论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很有必要,教材很适时地在之后的
2d部分作了此种引导。表述现代人已经开始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持怀疑态度,觉得举全家之力,世代移山有点小题大作,事倍功半。此时,在进入2d环节后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To work out Yu Gong’s problem, was moving the mountains the only way?
2.To work out the problems in our lif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Yu Gong?
3.Wha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do Americans like?Do 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Chinese people?
4.Does Chinese culture value Yu Gong’s spirit?According to Chinese culture, what other spirits are important?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and there’re many ways to understand a story. For example, Yu Gong and his family could build a road instead of moving the mountains.
2.There are times when we can only solve a problem through hard work. We can never know what's possible unless we try to make it happen.
3.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value hard work and the spirit of holding on to their dreams. People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a strong will. And such spiritsare always important even today. We value honesty, humor and wisdom, too.
4.The spirit of hard work and honesty is of great cultural importance in China.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nice qualities in Chinese blood.
5.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we do and they also value smart ideas and natural humor. People develop differen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beliefs. However, virtues are always welcome and necessary no matter where we are.
通过讨论,学生们会感觉到,从有效解决问题的层面看,愚公移山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多维度思考和权衡利弊,会更有利于高效达成目标。但从文化品质的层面看,吃苦耐劳、契而不舍的精神在全世界多种文化体系中都值得推崇,也广为人接受。我们今天仍然尊崇愚公移山精神,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不容回避,无捷径可走,只能直面,生活需要智慧,也需要剥茧抽丝的勇气和耐心。
现今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期待更多充满情怀的老师以语言工具作载体培养出炽热而健康的生命,带有积极而温润灵魂。
[1]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69.
[2]理查德·M.勒纳.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M].张文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42.
[3]朱小曼,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6.
[4]莱杰·布罗斯纳安.教养——可做的和不可做的[M].蒋立珠,陈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5]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