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诗歌的有效教学
张宏
诗歌教学在基础教育中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在执教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争议。如今要在新课程理论下开展诗歌教学,这又是难上加难,这也曾是我本人的教学中的一块僻荒之地。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总结了从事诗歌鉴赏教学的得失,于后略陈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诗歌有效教学的一些做法。
在执教诗歌时,我们很多教师展示了非常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喜欢滔滔不绝地介绍写作的背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释义,按照自已的思路分层,将本来带具有丰富审美性的诗文肢解得七零八碎。殊不知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在老师的“理性”的分析下学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诗经·蒹葭》(本是初中的课文,但方法可借鉴)时,以“读”启“悟”。她扬弃了泛泛的朗读,将重心移在最具有意蕴的字词上。如“苍苍”,请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读出“苍茫”之感,通过不断地调整与尝试,学生逐渐领悟到应以加重和延长的方式来朗读,即“苍——苍——”,学生快速地把握了重叠词的阅读方法。接下来她要求学生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找出最能表达小伙子此时心理的一个字,但是学生却无法进入诗歌意境。于是她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在”的关注。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诗中之情,她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的横线填上一个语气词,学生选择了“啊”,以此来表达小伙子发现自己追寻的“伊人”就在“水一方”的惊喜之情;当学生再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情感一下子变得丰盈起来。以同样的方式,老师要求学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横线上也填上一个语气词,学生选用“唉”,以此来表达“溯游从之”之后,苦苦追求的“伊人”却“宛在水中央”,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自然流出。依照此法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整篇文章的朗读。在整个朗读过程中,学生渐入佳境,愉悦地悟到诗中的情蕴。
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必担心学生们考试成绩不好了。
新课程,给了学生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诗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但这需要教师的采用灵动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
我采撷了一位老师在执教《诗经·蒹葭》时的教学情境。“我曾让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四次选择性回答,都没有让老师产生惊喜,今天在座的各位,聪明的你们能让老师收获惊喜吗?老师很期待。”带有“灵性”和亲和力的语言自然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朗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等诗句时,她让全班学生起立,一起原地跑步,并由慢而快,然后边跑边读,学生气喘吁吁,朗读急促而吃力,逆流而上的现场体验让学生深刻地体味到“溯游”之意,这不仅生动了课堂,更为后面深化学生对“伊人”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朗读结束之后,依据“溯游从之”的体验,这位老师将“伊人”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升华:无论“道阻且长”、“道阻且右”,小伙子始终都没有放弃,一直都在追寻着“在”与“宛在”的“伊人”。“伊人”不也正是我们心中一切美好的理想与期望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伊人”,只要我们奋斗不止,努力追寻,相信你们都能绽放生命的美丽。听罢,一种浓烈的语文气息扑面而来,清新着学生和老师的心。
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而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让其在诗歌的天空飞翔。
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需要开放式的教学,因为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宽容多激励不苛求。
采取开放式的探究还要以“经典诗歌”为载体。经典诗歌极美,如李杜诗歌、王维、陶潜、苏轼等历代名家名篇,其诗之美丰富而蕴意深厚,无论是诗歌表现的画面、意境、情感、思想、还是语言、手法等,均美不胜收。用典型作例子,学生感受深刻,容易记忆牢固,更容易在欣赏其它诗歌的时候加以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更需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理念。要让诗歌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回到学习诗歌的目的上来,需要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智慧地运用教学方法,主动地调整自己教学理念,才能达到有效的诗歌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武隆县鸭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