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新
浅谈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
黄大新
只有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使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为贴近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传承文化。
东兰是个偏僻的地方,但东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如东兰的铜鼓简练而清脆意远,舂榔舞粗犷奔放,东兰的山歌意绵而悠长,猴鼓舞神奇而厚重。东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之所以神奇因为有神奇而原生态的铜鼓文化,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祝著节是铜鼓文化的代表,而舂榔舞与铜鼓舞、猴鼓舞一起是民间铜鼓文化艺术的奇葩。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鉴赏了这些神奇的文化以后,就不会那么缺少写作材料了吗。东兰的豆腐圆,可谓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就此点拔,又有多少学生领会这美食中蕴含的意义呢?语文要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就绝对不能离开激荡在学生血液中,并烙上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这些乡村文化节,这是他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那么如何把乡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并让乡土文化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通过实践证明,采取以下的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上完《胡同文化》以后,让同学们搜集我们本土的有哪些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考查途径和方法,尤其注意考查当地民居建筑构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每一个考证结论都要有相关的证据。通过活动,一位学生感言“以前我总觉得我们旧房子很破旧,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现在我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有智慧……”这就激发了他们爱乡爱土的热情,树立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上完李白的《将进酒》以后,让同学用汉语拼音的形式拼写壮话,然后试着让学生用壮话翻译这首诗。如果对壮话不熟习,那就根本翻译不出来,即便对话相当熟,翻译这样的作品也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就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途经,如去找当地有名的歌师,利用我们壮族的传统文化,如何表达出作者那种豪迈的气概和诗歌的意境。在这次活动中,大多数学生感受到壮话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文化气息。上完《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介绍当地最有特色的美食——豆腐圆,要详细地介绍东兰的豆腐圆所采用的食材以及制作加工过程,介绍它的味道有什么特点,尤其是详细地说明我们当地人为什么逢年过节都一定要制作豆腐圆的原因,其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和情感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后,禁不住地说,宴席间没有吃到豆腐圆,总感受不到家乡的味道。有时千言万语启发不了学生热爱故土的感情,但一次特殊的课堂教学足以让学生一辈子珍藏那份情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适当渗透一些乡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巧哥》的虽说是广西流传最广的传说,但在东兰有它独特的地域特点,它大多散落于人们演唱的山歌中,文学意味特别浓厚,学生在体味这些说唱文学中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美感。《文龙与肖妮》是我们当地山歌演唱最多的题材,曾感动过不知多少的当地年轻人,学生在搜集这个传说时也拓宽了写作素材。通过走访舂榔舞、铜鼓舞与猴鼓舞等主要传承人感受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增强学生作为壮族子孙后代的自豪感。这些民间传说不仅文学意味浓厚,能增强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而且是学生倍感自豪的精神家园,是净化和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通过搜集整理后,有些学生禁不住地说,我们东兰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间文学是最朴素的文学,一旦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美感,这为他以后的成长拓宽了心灵的视野。因此,充分利用东兰独特的乡村文学,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高中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是硬性的要求。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在课外自由发展,如在学校文学社刊上发表,课外的通讯报道等。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开拓视野,积累素材,学会观察,让学生准备另外一本册子,专门用于抒写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要求学生至少每周写一篇,每学期用两节课的时间在班上进行交流,平时教师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这些作文可长可短,可写散文也可写诗歌,可抒情可议论,不要有太多的硬性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随意性,但要写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情,要有真情实感,千万不能虚情假意。实践证明,学生对家乡很熟习,觉得可写的东西多了,感情也丰富多了,写作的热情更是提高了。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乡土文化是语文外延最自然纯朴的形态,乡土文化是学生赖以滋养成长的启蒙文学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结合乡土文化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识,也可以提升他们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对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的。
作者单位:★广西东兰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