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柴,徐志豪,李佳丹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村发展和信息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01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结构与发展机遇分析
詹 柴,徐志豪,李佳丹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村发展和信息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014)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在双边零关税计划全部实施后增长乏力,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双边水果贸易可持续增长带来新的推动力。该文在分析中国-东盟区域水果贸易总量、品种和国别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双边水果贸易增长缓慢、结构集中、抵御风险较弱等问题及原因,从“一带一路”为双边水果贸易带来运输基础设施改善、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等机遇方面探讨未来双边水果贸易前景。
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水果贸易结构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及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寻找对外开放突破点的尝试,对未来农业经济与农产品贸易发展有重要意义[1]。李义伦[2]认为“一带一路”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有助于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规模,消除双边贸易壁垒,发展国际间农产品的合作,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发展。谭晶荣等[3]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模式消除了各国农产品贸易壁垒,尤其是各种隐蔽性质的非关税壁垒,使得各国农产品出口更加畅通无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区域内的农产品贸易,在双方签署的“早期收获计划”后,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之势蒸蒸日上,其中水果贸易更是明星产品。中国与东盟都是水果贸易大国,水果资源互补,且各国间相邻或接壤,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为双边水果市场的开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2014年中国—东盟互为水果最大贸易伙伴[4]。2014年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价值25.90亿美元,排在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价值的第二位,出口到东盟的水果价值22.4亿美元,排在中国出口到东盟农产品价值的第二位;2004年水果贸易占据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0.4%,到2014年该比例已上升至16.81%。双方水果贸易经过15年的高速增长,贸易增幅渐趋平稳,同时结构集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便利,以有效促进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可持续性增长。
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总额和比例不断攀升(表1)。2001年末中国对东盟出口水果价值1.26亿美元,对全世界出口水果总价值4.35亿元;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价值1.98亿美元,从全世界进口水果总价值3.67亿美元。经历8年的政策变迁和时间变化,尤其是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早期收获计划”,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农产品实行降税,直到实现零关税。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中国对东盟出口水果价值11.96亿美元,对全世界出口水果总价值26.79亿美元。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价值11.17亿美元,从全世界进口水果总价值21.39亿美元。2010年与2001年相比,中国对东盟出口水果价值增长9.49倍,年均增长率32%;2001年中国出口到东盟水果占据水果总出口额的28.97%,2010年该比例增加到44.64%,东盟成为中国水果出口最重要的市场;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价值增长5.64倍,年均增长率24%;2001年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价值占水果进口总额53.95%,2010年该比例为52.22%,略微下降,但东盟依旧是中国进口水果最重要来源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边扩大水果投资范围和种植规模。在出口贸易方面改善贸易环境、提高港口运输能力、简化报关手续等,截至2014年末,中国—东盟水果贸易量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向东盟市场出口水果价值22.14亿美元,占据水果出口总出口额的51.67%,持续稳固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水果出口市场的地位。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价值25.9亿美元,占据水果总进口额的50.41%。
表1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总量情况
注:数据由国际贸易中心TRADE MAP数据库(http://www.trademap.org/Index.aspx)整理获得,下同。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总额从2001年到2014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图1),但增长速率总体变化缓慢。2008年受益于水果类关税全部取消,增长速度出现了一个波峰,2011年得益于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后的政策红利,增长速度出现了又一个波峰。受限于水果种植技术改革创新缓慢,缺乏可扩大种植面积土地,加工技术遇到瓶颈,双边普通口味水果市场需求区域饱和等难题,2012年起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增速不断下降。双边需要进一步密切合作,减少贸易壁垒,加强贸易便利化建设,双边水果贸易的高速增长才能维持下去。
图1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增长速率情况
2.1 中国出口到东盟的水果
2.1.1 温带水果为主 中国、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产地和消费地。中国水果品种多样,温带水果为主。相较于中国,东盟各国仅能生产热带水果。东南亚地区人口密集,又是中国外华人集聚密度最高的区域,且中国与东盟国家物理距离较近,多样性的中国温带水果品类引致了东盟地区强劲需求。例如东盟区域对来自中国的苹果、橘子、梨、红枣、栗子、核桃等温带干鲜水果需求较大。
2.1.2 出口种类集中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水果贸易具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东盟地处热带,对中国苹果、梨、柑桔等温带水果需求充足;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条件有利于柑橘、苹果等水果种植。从表2、表3可知,中国出口到东盟市场的水果种类结构,柑橘属水果、苹果和梨、葡萄、水果什锦、瓜类、坚果什锦、杏李梅、冷藏水果和坚果等8类占据中国出口东盟水果总量的98.9%以上;此8类水果中柑橘属水果、苹果和梨、葡萄、水果什锦等4类水果又占据中国出口东盟水果总量的93.1%以上,水果种类结构集中单一。以2014年为例,柑橘属水果出口到东盟市场价值7.52亿美元,占据出口东盟水果总价值的34%,同年中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柑橘属水果总价值11.70亿美元,仅东盟市场就占据中国柑橘属水果出口市场的64.3%。
表2 中国水果主要出口种类 (单位:百万美元)
注:柑橘属水果包括橘子、葡萄柚、柑橘、柠檬和酸橙及其他柑橘类水果(下同);其他鲜果包括柿子、猕猴桃和草莓等;其他坚果包括核桃、开心果、杏仁、栗子、夏威夷果等。
表3 中国水果出口东盟类别比例
综上所述,中国出口到东盟市场的水果种类集中,其中柑橘属水果、苹果和梨类等占据绝对优势,葡萄类、瓜类、水果什锦类占据份额缓慢增长。上述几类水果出口到东盟市场的价值均超过了出口到世界市场上份额的一半以上。东盟市场从中国进口的温带水果具有很高的产品相似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主要进口苹果和梨;泰国、新加坡、越南、文莱、柬埔寨主要进口苹果和葡萄;老挝、缅甸主要进口苹果。
2.2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水果
2.2.1 热带水果为主 东盟10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地,生产的水果除香蕉、菠萝、芒果、木瓜等大宗热带干鲜水果外,还出产许多本地特有的珍稀热带水果,如榴莲、山竹、红毛丹等(表4)。由于生产自然条件趋同,东南亚各国水果生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香蕉、菠萝、芒果、山竹、番石榴和柑橘类水果各国均有生产。中国在广西、海南、云南、广东等地也有热带水果生产,但是种类不多,品质不佳等因素无法满足国人庞大的需求,因此需要从东盟地区大量进口热带水果。
表4 东盟水果出口中国种类
注:鲜水果什锦包括榴莲、柿子、树莓、黑莓、桑葚、罗甘莓、醋栗等。
2.2.2 进口种类集中 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以后东盟出口中国市场的水果种类,榴莲、柿子、树莓、黑莓、桑葚、罗甘莓、醋栗、香蕉、大焦、坚果、腰果和椰子、无花果、菠萝、芒果、鳄梨、番石榴、干果、瓜和坚果、柑橘类水果等占据中国进口东盟水果总量的99.82%以上(表5)。2001—2014年,东盟出口到中国的水果以榴莲、柿子、各种莓类为主。例如,2001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新鲜水果什锦为0.49亿美元,2014年进口价值为7.92亿美元,14年间增长16.2倍,年均增幅23%。
表5 东盟水果出口中国类别比例
3.1 中国水果出口到东盟国家
东盟10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迥异,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条件大相径庭,孕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及各式各样具有国家特色的水果品种。但受到国土资源的限制,东盟内并不能种植出满足区域内居民所有需求的水果,与此毗邻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水果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自然成为了东盟水果需求的重要补充国。2001—2014年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和缅甸进口中国水果占据东盟从中国水果进口总量的99%以上,说明该7国是中国水果在东盟的最大需求市场,剩余的文莱、老挝和柬埔寨3国从中国进口量忽略不计。主要原因如下:文莱是以石油资源立国,国民较少,生活富裕,该国进口的水果量相比其余7国,进口额较少;另外,该国从欧美国家进口的高附加值水果占水果进口额的主要部分;老挝和柬埔寨受限于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此两国生产的水果可以满足本国居民对水果的基本需求,生活收入不高抑制了对进口水果的需求[6]。
由表6可知,2007—2012年东盟内从中国进口水果贸易量排名前5的国家所占比例不断攀升,意味着该阶段中国出口水果在东盟内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超过了贸易量的增长幅度,预示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上所承受的市场风险因素增加;2013年后该比例稍有下降,目前前5名市场占比为93.24%,市场风险得到部分缓解,更有利于中国水果拓展其余东盟区域的市场空间,提升出口贸易量。通过分析中国水果东盟市场的国别情况,可以看出东盟对中国水果进口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基本特点,为下一阶段中国水果拓展东盟区域寻求空白地带,带动水果贸易流量飞跃和种类结构的多元化。
表6 2007—2014年东盟市场内中国水果的主要进口国
注:马来指马来西亚;印尼指印度尼西亚(表7同)。
3.2 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水果
中国是水果进口大国,原因有:(1)中国跨越寒温带和亚热带,水果的种类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中国生产的热带水果很少,以致本国的种植生产不能满足中国国内的需求;(2)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居民对水果的种类和品质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水果的种类繁多,而且要求有更佳口味的水果能够被消费。东盟国家生产的水果很好地满足了中国进口水果的需求,东盟与中国地理距离短,所跨纬度差异大,同样是水果种植的重要区域,从东盟国家进口大量水果既保证了水果的运输成本低廉可控,又补充了国内水果品种不足带来的缺陷[7]。
由表7可知,2007—2014年中国从东盟区域内进口水果的数量变化情况,中国主要从泰国、越南、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尼等6国进口水果,占据从东盟区域进口水果总量的99%以上。其中泰国是中国进口热带水果来源国,进口水果价值占从东盟区域进口价值比例维持在35%~55%之间,市场地位固定。剩余的新加坡、文莱、老挝和柬埔寨出口到中国的水果可以忽略不计。主要原因有:新加坡受限于地域狭小,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深耕于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农业方面主要出口农业机械和优良农产品的技术服务,所以没有大规模的水果产品可以出口到中国;文莱水果产量很小,内需的80%从其他国家进口;老挝、柬埔寨与泰国的农业自然条件相似,水果种类相同,但与泰国先进的水果种植技术相比,柬埔寨传统种植方式缺少出口竞争优势,种植成本高昂使得中国从柬埔寨进口的水果数量稀少。
表7 2007—2014年东盟向中国出口水果的主要国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通过主动与各贸易伙伴国加强多边机制,拓展合作对话空间,建设各类共同的合作平台,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及文化包容和责任共同体[8]。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发展最为迅速、改革执行效率最快的综合体,引入“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区域内水果贸易结构迅速调整。
4.1 “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主产温带水果的陕西、湖南、河南等省,东盟区域内主产热带水果的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都存在陆运运输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短板,亟须发展。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旨在建设中国—东盟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由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东盟国家的合作意愿强烈。建议中国—东盟尽快成立基础设施投资联合工作小组,调研中国—东盟陆运基础设施质量现状以及需求,及时做好规划。一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运行,尽快申请陆运基础设施贷款,增加现代化陆运运输的覆盖面,加快水果贸易国内运输能力。其次,鉴于中国—东盟大多数临近海洋,海运条件优越,目前海港主要存在着功能区安排不合理、仓储费用过高、装卸能力有限等问题。建议自贸区内组织其余各国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的著名港口调研学习,调整港口布局结构,引导港口合理定位,同时促进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提高港口货物调配能力,加强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提高装卸速度,降低港口仓储过程中的劳动成本,同时加快口岸通关科技化、电子化步伐,实现便捷高效通关,降低货物在港口储存周期。
4.2 “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电子商务技术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通过传达水果贸易供需信息,拓宽贸易渠道,促进水果贸易快速发展。跨境电商成为中国目前多个城市新兴重点规划产业之一。目前,中国—东盟区域内电子商务水平发展极不平衡,自贸区的总体电子商务水平在中国多次成立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的推动下发展迅速,难点在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网络普及程度有限,很难将电子商务在水果贸易中进行运用。借力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领域的融合,中小贸易商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发展电子商务意义重大。现阶段,自贸区内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支付程序不规范、电子支付市场不发达、网络支付安全性不足、物联网没有建成等问题,尚未形成可支持网上支付和网下快速运输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议通过中国—东盟政府间经贸合作联合工作小组,推动东盟间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互认,制定自贸区内电子商务准入标准和运营规范,倡议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帮助水平较低国家应加快网络通信设施的建设,分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水果贸易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合作推进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3 “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多边协商机制逐步形成
中国与东盟国家从2002年以来频繁的协商互动活动对双边水果贸易实现“零关税”贡献突出,而针对当前国际经济组织热门的“贸易便利化”议题的讨论与政策落实却显得协商机制明显不足。所以双方应紧抓“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加强贸易谈判机制和政策协商机制,增强谈话磋商频率,保证协商机制快速有效,建议在协商过程中列举出协商条款逐步实现的日程规划,同时委托监督小组按照详细规划实时对执行国家或机构进行监督调研,并按时将进度、面临问题及调整的预期时间报于相关组织,及时进行再次磋商,切实使得有利于双边水果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文件能够尽快落地。
中国和东盟的水果贸易总体上基于各地域资源禀赋的优势,出口各自占据核心优势的水果种类,而且随着各区域栽培技术的提升和对不同种类水果需求的增加,双边水果贸易的种类结构会越来越丰富,但目前主要贸易水果种类集中仍在加剧,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之势激流勇进。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机遇为双边水果贸易流量可持续增长和调整贸易结构打下基础,预计借力“一带一路”更多的战略红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形成具备自有特色的优良贸易环境,例如成为水果贸易全球最便捷的区域[9]。
[1]杜秀红.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货物贸易结构分析:2002—2014年[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6):106-112.
[2]李义伦. 基于“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6(18):154-155.
[3]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90-96.
[4]庄丽娟,郑旭芸. 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强度及潜力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91.
[5]章家清,张磊. 中国对东盟水果出口增长因素分析——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2(8):7-12.
[6]谭砚文,关建波,陈姗妮. 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及对中国热带水果产业影响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37-43.
[7]王燕青,武拉平.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J]. 农业展望,2015(7):53-57.
[8]吴莉婧,谢淑华.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66-268.
Fruit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It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ZHAN Chai, XU Zhi-hao, LI Jia-dan
(RuralDevelopmentandInformationResearchInstitute,NingboAgriculturalScienceResearchInstitute,Ningbo,Zhejiang315014,China)
The frui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has grown weakly sinc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ilateral zero-tariff pla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has brought new impetus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bilateral fruit trade.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otal volume, variety and country structure of the frui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low growth of bilateral fruit trade, the centralized structure, the weak resistance to risk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s were explored.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the bilateral fruit trade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One Belt and One Road”,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e-commerce, etc.
One Belt And One Roa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structure of fruit trade
2016-09-13
詹柴(1991-),男,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产品贸易. E-mail:zhanchai919200@126.com
10.16006/j.cnki.twnt.2016.06.007
F752.7;F326.13
A
1637-5617(2016)06-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