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6-02-15 07:15李积友
甘肃农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农广校培育农民

李积友

(甘肃省张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构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考

李积友

(甘肃省张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本文就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市县区农广校体系机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点加快体系建设的建议对策。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现状问题;建议对策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任务,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解决“谁来培育,如何培育”的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都需关注研究的一项农民教育课题。2013年7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对构建“一主多元”新型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至今农广校体系建设构架、机构设置、运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

一、农广校体系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推进,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控机构编制和人员,严守总量“底线”,从严控制机构限额和人员编制总量,在事业单位改革上合理控制和减少事业单位编制,加大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事业单位服务能力。从2013年提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发布了实施意见的文件缺乏刚性约束力,缺乏建设标准依据,个别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部门文件落实过程中出现偏差,农广校体系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被弱化。随着机构改革发展,由于各地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市县区各级农广校机构其编制、人员和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绝大部分地区虽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但农广校体系存在的问题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体系定位定性、职能建设、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方面标准化依据不足。确保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农广校体系机构建制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滞后,且机构建制、定位、定性各地不同,缺标准规定依据,自身无法解决。如个别县级农广校编制2人,1名领导1名老师,工作紧张只能请示主管部门借调人员来帮忙;二是“一主多元”体系中主体地位不强且较脆弱、体系不健全。农广校机构建制与兼任校长的职级不相符合,市级农广校建制级别低于地方中学建制级别,个别县区校有牌无人。据2013年有关统计数据,全国还有2个省40个地市和500个农业县没有建立农广校。农广校主体定位缺政策法规依据,地方政府主管领导变,学校主管部门跟着变,已经建有的农广校,个别地方合并现象也比较突出;三是市县两级农广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总量不足,优秀教师十分短缺。市县区两级即懂教学管理又能搞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人才严重缺乏,在职教师晋升晋级难,人员构成比例专职少工勤多,人员调整变动无人把关、流动快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效激励和硬约束,同时个别地方人员出现严重的老化;四是市县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缺位,办学经费不能保障正常运行。由于基层农广校基本建设长期欠账,地方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个别县级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明显不足,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大部分农广校存在培训缺场所、讲课缺老师、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五是个别基层农广校校长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管理能力与事业发展要求极不适应,班子能力弱,沟通协调较差,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被边缘化,被合理进行整合和减少事业单位编制而找不到政策依据,因此,农广校机构呈现主管部门多样化、编制调整随意化、场地设施旧老化、人员变动经常化、有校牌无人管理常态化的现象。由于现有农广校体系主体地位较弱,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机构条件参差不齐、教学人员多元化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要求通过加快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这是农业部2013年7号文件中的表述。农广校体系作为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本质定性,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为适应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针对目前农广校体系建设中市县区层级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

(一)加强中央、省级对市县区级体系建设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统领指导,推进市县区“一主多元”农广校机构体系健全

坚持以改革为首要任务,用改革的理念谋划和落实基层农广校机构编制、标准化建设工作措施,通过组织开展联合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单位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开展工作的支持举措,深化体系建设改革,围绕转变体系职能和运行机制等课题,研究一个省、一个市州、一个县区农广校地方政府领导兼任校长的情况,体系市县区校建设标准,认真梳理市、县区两级农广校机构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衔接,可以先行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体系建设机构编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积极争取通过中央、省级政府出台文件,定位、定性、定标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纠正个别地方以教育机构资源整合,改变农广校体系隶属关系的问题,推进体系主体架构健全。

(二)强化体系职能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体系调控能力和运行效能

在体系建设中注重对各级农广校机构班子工作开展督导、督查和业务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规范上下级学校工作行为,保持系统办学的鲜明特色,真正做到“上有令、中畅通、下执行”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通过做好“增”、“减”、“升”体系建设环节,即在机构职能上增强教育培养服务功能,增强协同其他部门单位开展工作的能力;在体系中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实行教师人员变动备案核查制度,严把人员进出环节审核关,在编制调整中力促减少工勤人员比例,增加专职教师数量;提升体系自我造血机能,每年定期举办农广校校长和教师提高培训班,培育体系“双师型”人才队伍,提升体系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三)充分利用体系上下支撑模式,强化体系机构主体发挥资源整合互补共享优势,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农业部2013年7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此,构建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体系,要健全省市县各级联合办学领导体制机制,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当地主管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之中,纳入当地政府农业分管领导工作范畴,发挥各级农广校联合办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支持合力,统筹利用好各级农广校培训资源,逐步发展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教育培训机构,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训作用。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通过试点工作其培育制度框架、培育模式基本形成,但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机构职能较弱,建议通过中心转变职能改革建制,使其建制级别高于或同等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领导机构,统揽全局部署,承担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使其真正构建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各级中心具体承担农广校领导小组日常公务处理,统管农民教育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教育资源整合和选聘师资库教师管理,争取发展改革等部门项目,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力,保障和服务各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工作有序、有效运行。同时承担对各级农广校及其他培育机构开展工作情况督查,协调领导小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沟通,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务实施按照制度框架规范运行。

(四)加强体系基本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和出台建设标准,提升基层机构基本教学设施装备硬件条件建设

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支持,列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机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基本建设项目,装备科技直通车、移动互联网等设备投入资金,积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财政预算,核定办学经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全面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要求不断提高,要建好用好农广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农广校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力军作用。要研究尽快出台体系机构统一标准化配备建设意见,通过“十三五”发展规划逐步改变农广校体系教育培训资源不足、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等凸显问题。特别在进入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要采取有效措施,更加要发挥农广校体系“天网”、“地网”的优势,通过统一配备教学设备,不断开发优化体系教学资源结构,提高各类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通过体系建设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体系整体能力,上下畅通、教育培养服务能力增强、覆盖面提高,促进体系基层基本硬件条件建设。

(五)大力推广“田间学校”教育培训模式,延伸搭建有效的农民学习交流平台,营造农民培育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由于务农农民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和文化层次的差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要注重“三类协同”农民对象的选择,并进行培训前从事职业的专业和岗位定性,通过“田间学校”教育培训模式功能,确立培训的产业技术技能,延伸搭建基层有效的农民学习交流平台,让参训农民通过学习现代产业生产专业性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以开办的“田间学校”课堂,向农民传授惠农强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树立务农光荣的农耕文明理念,拓展农民职业素质。通过采取形式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教学活动,注重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农民职业通过培训学习,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为目标,掌握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发挥培训课程的经济功能和文化科技功能,同时通过“田间学校”团队活动和激励机制(奖励或表彰等),培养农民提升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调动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职业农民学习的良好氛围,赢得社会上对职业农民的认可和尊重。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 moa.gov.cn/zwllm/zxfb/201307/t20130719_3531505.htm,2013-07-19.

[2]中央农广校.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ngx.net. cn/gztz/201311/t20131127_123432.htm,2013-11-27.

[3]中央农广校.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ngx.net.cn/gztz/201504/t20150413_169089.htm, 2015-04-13.

(编辑:刘国华)

图1 不同处理5cm土层地温和含水量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宋春艳,范明.马铃薯多层覆盖栽培技术模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4,(7).

[2]李西文,马英鹏,马小军.不同种除草剂在半夏种植中的初步筛选及其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4(10):1943-1944.

[3]肖杰易,宋廷杰,等.半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10):41.

[4]李花,张明生,彭斯文,等.半夏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研,2009,11(4).

(编辑:刘国华)

F323.6

A

1673-9019(2016)08-0051-03

2016-04-12

李积友(1964-),男,甘肃张掖人,农经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农广校培育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