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富晓旭,莫崇念,曹振华,谢春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观察
李海洋,富晓旭,莫崇念,曹振华,谢春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目的:观察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温补脾肾方治疗。治疗12周。观察2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浮肢肿、纳呆腹胀、性欲减退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症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SH、FT3、FT4、TT3、TT4、TPOAb、TGAb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SH、FT3、FT4、TT3、TT4、TGAb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SH、FT3、FT4、TT3、TT4、TPOAb、TGA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G、TC、LDL-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均能改善血脂情况;治疗后治疗组TG、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TG、LDL-C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补脾肾法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血脂等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临床疗效好。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脾肾阳虚型;温补脾肾法;中医疗法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TH)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1]。中医学认为,本病应属于虚劳、水肿、五迟等范畴。谢春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新进展,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肾阳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衰减而发病。采用以温补脾肾为基本治疗大法,该法临证使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11年9月—2012年4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的甲减患者,共60例。将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9.73± 9.99)岁;平均病程(10.07±5.81)月。对照组男6例,女 24例;平均年龄(38.76±9.11)岁;平均病程(8.13±4.10)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激素及血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2]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
1.3 纳入标准 符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呆小病,幼年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血管系统、肝肾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目前患有急性甲状腺炎者;过敏体质者及多种药物过敏者;未按规定用药者;服用禁止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
1.5 中止标准 试验中出现严重的安全性问题,应及时中止试验;用药2周后,受试者的症状未改善或反而加重,由研究者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判定受试者是否中止试验,并按无效病例处理;试验中发现药物治疗效果太差,甚至无效,不具有临床价值,应中止试验;在试验中发现临床试验方案有重大失误,难以评价药物疗效;或者方案实施中发生了重要偏差,难以评价。
2.1 对照组 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德国默克-里昂制药集团,规格,50μg/片,100片/瓶),口服,每次50μg,每天1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补脾肾方,处方:附片、黄芪各20 g,肉桂、杜仲、菟丝子、熟地黄、当归、山药、山茱萸各15 g,泽泻30 g。中药汤剂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中药煎药房代煎,采用全自动煎药机水煎,装袋,每剂3袋,每袋100 mL,每天服用1剂,每天3次,饭后温服。治疗4周为1疗程,共3疗程。
3.1 观察指标 ①症状观察:主要症状按无、轻、中、重4级评分,分别记为0,2,4,6分。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评价积分。②甲状腺激素:采用化学发光法(CLLA),观察治疗前后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③血脂:采用酶法和超速离心结合ALBK法,分别观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④检测所有纳入病例治疗前后的血、尿、大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查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4.1 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血清TSH、TT3、TT4、FT3、FT4基本正常;有效:症状好转,血清TSH、TT3、TT4、FT3、FT4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情况比较 见表2。2组治疗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浮肢肿、纳呆腹胀、性欲减退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症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情况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情况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症状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浮肢肿纳呆腹胀性欲减退治疗前3 . 6 0 ± 1 . 8 5 4 . 1 3 ± 1 . 7 4 3 . 5 3 ± 1 . 9 4 2 . 7 3 ± 2 . 2 0 2 . 1 3 ± 1 . 8 1 2 . 8 7 ± 2 . 1 5治疗后0 . 8 7 ± 1 . 0 0①②0 . 9 3 ± 1 . 2 6①②1 . 1 3 ± 1 . 1 4①②0 . 4 7 ± 0 . 8 6①②0 . 2 7 ± 0 . 6 9①②0 . 6 7 ± 1 . 0 9①②治疗前3 . 7 3 ± 1 . 6 3 3 . 8 7 ± 1 . 8 9 3 . 6 7 ± 1 . 8 3 2 . 6 7 ± 2 . 1 2 2 . 0 7 ± 1 . 8 6 3 . 0 7 ± 2 . 0 2治疗后2 . 2 0 ± 1 . 4 2①1 . 8 7 ± 1 . 6 6①1 . 8 0 ± 1 . 5 2①1 . 2 0 ± 1 . 3 5①1 . 2 7 ± 1 . 3 4①1 . 8 0 ± 1 . 4 2①治疗组 对照组
4.4 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TSH、FT3、FT4、TT3、TT4、TPOAb、TGAb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SH、FT3、FT4、TT3、TT4、TGAb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SH、FT3、FT4、TT3、TT4、TPOAb、TGA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5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见表4。2组治疗后TG、TC、LDL-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均能改善血脂情况;治疗后治疗组TG、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TG、LDL-C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3 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治疗组 对照组甲状腺激素T S H ( m I U / L ) F T 3 ( p m o l / L ) F T 4 ( p m o l / L ) T T 3 ( n m o l / L ) T T 4 ( n m o l / L ) T P O A b ( I U / m L ) T G A b ( I U / m L )治疗前1 8 . 1 6 ± 1 0 . 4 9 2 . 5 5 ± 1 . 6 3 5 . 2 3 ± 2 . 3 5 0 . 9 7 ± 0 . 4 7 4 2 . 9 8 ± 1 1 . 0 4 3 9 . 9 5 ± 1 2 . 3 4 4 4 . 9 0 ± 1 1 . 9 0治疗后5 . 1 5 ± 1 . 9 7①②5 . 1 8 ± 1 . 4 7①②1 5 . 3 2 ± 5 . 5 8①②2 . 0 0 ± 0 . 5 7①②9 3 . 0 0 ± 1 4 . 8 5①②3 7 . 4 1 ± 1 2 . 8 6①②3 2 . 8 7 ± 1 2 . 3 4①②治疗前1 5 . 7 5 ± 6 . 8 9 2 . 3 7 ± 1 . 2 0 5 . 1 8 ± 2 . 2 4 0 . 9 6 ± 0 . 5 3 4 3 . 5 6 ± 1 2 . 4 7 3 8 . 5 7 ± 1 3 . 4 0 4 3 . 2 8 ± 1 3 . 3 3治疗后6 . 8 1 ± 2 . 7 7①3 . 7 5 ± 1 . 3 5①1 0 . 8 1 ± 4 . 2 0①2 . 0 3 ± 0 . 4 8①8 5 . 5 1 ± 1 2 . 0 7①4 1 . 0 0 ± 1 2 . 9 3 3 8 . 4 9 ± 1 3 . 2 0①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mmol/L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mmol/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血脂T G T C L D L -C治疗前2 . 2 1 ± 0 . 9 1 5 . 5 2 ± 1 . 3 4 2 . 2 3 ± 0 . 5 5治疗后1 . 3 3 ± 0 . 4 0①②4 . 3 0 ± 0 . 6 8①1 . 4 7 ± 0 . 4 7①②治疗前2 . 0 3 ± 0 . 7 8 5 . 4 3 ± 1 . 1 8 2 . 0 5 ± 0 . 6 0治疗后1 . 8 4 ± 0 . 5 8①4 . 6 8 ± 0 . 9 7①1 . 7 5 ± 0 . 5 6①治疗组( n = 3 0 ) 对照组( n = 3 0 )
谢春光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认为甲减病机以脾肾阳虚为主,水湿、痰浊、瘀血为标。根据甲减的病机特点,从虚实两端入手,以治虚为主,重视先天、后天的调养。应用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基本原则,治疗上以温补脾肾为主,佐以养阴,配合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精心选药,创立了温补脾肾方。温补脾肾方主要药物组成包括附子、肉桂、杜仲、菟丝子、熟地黄、山药、黄芪、当归、山茱萸、泽泻等。方中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温肾散寒,共为君药。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能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菟丝子补肾阳,益肾精,并能固肾精,主治肾虚不固之证;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既能补精,又能助阳;熟地黄滋阴,益精,补血,主治肾阴亏虚、精血亏虚之常用药;山药补气益阴,能补脾肺肾之气阴亏虚证。五药共用补肾温阳,益气健脾,共为臣药。黄芪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当归补血活血;泽泻渗湿利水,为治疗水肿、痰饮之要药,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祛湿化痰活血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报道,温补肾阳药物能提高甲减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但与激素的替代作用不同,而是通过调节机体代谢状态、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的作用、促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甲状腺激素释放,提高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而起治疗作用,故能改善多个系统的症状[4~6]。温补脾肾方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甲减患者的临床症状,我们推断其治疗甲减也是从多途径、多靶点、多方面发挥作用的。西医治疗甲减,主要采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虽然大多数患者病情能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甲状腺本身的病变,且易出现各种心脏疾病等副作用,影响到药物的使用。利用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甲减,可以双向调节免疫,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患者的激素剂量和副作用,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3-706.
[2]单忠艳.《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导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4):260.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6-230.
[4]杨富梅,韩冰冰,滕佳林,等.附子石油醚、氯仿提取物对虚寒证模型大鼠血奖TSH、T3、T4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2):834-836.
[5]考玉萍,刘满军,袁秋贞.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陕西中医,2010,31(12):1658-1660.
[6]刘亚静,张仲.中药肉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89-2990.
(责任编辑:马力)
R582+.2
A
0256-7415(2016)02-0066-03
10.13457/j.cnki.jncm.2016.02.027
2015-07-21
李海洋(198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
谢春光,E-mail:xcg718@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