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张志丹,沈红权,康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养阴柔肝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转归的研究
夏明,张志丹,沈红权,康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目的:观察养阴柔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肝脂汤治疗。治疗疗程为3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综合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脂[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脾CT比值及体重指数(BMI)指数变化。结果:2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相当。2组治疗后积分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右胁不适、倦怠乏力、脘腹胀痛、潮热盗汗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AST、LDL-C、TG、肝脾CT比值、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柔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降低血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养阴柔肝法;中医药疗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低龄化趋势,在过去7~10年,中国发达地区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增加近1倍[1],重度脂肪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几率高达1.5%~8%[2],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从中医药方面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运用养阴柔肝法治疗阴血亏虚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1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4岁,平均(51.63±12.15)岁;病程4月~7年,平均(4.61±2.35)年。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6岁,平均(52.68±12.49)岁;病程3月~7年,平均(3.92±3.08)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NAFLD分级、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3]。经 CT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NAFLD。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辨证学》[4]制定,均符合阴血亏虚型,主症:右胁不适,倦怠乏力,脘腹胀痛;兼症:便溏或便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手足震颤,眼干,视物模糊,潮热盗汗,脉细、弦或数等。
1.4 排除标准 有饮酒史及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所致的脂肪肝患者。
2.1 治疗组 自拟肝脂汤,处方:生白芍、生山楂、车前子各15 g,虎杖、泽泻各10 g。本院中药房自动煎药机,每剂浓煎为320 mL,分装2袋,160mL/袋,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为佳。
2.2 对照组 口服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生产),每天2次,每次2粒,早晚饭后服用。
2组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同时控制饮食(建议高蛋白、低脂肪、适量糖类的饮食,同时控制每日合理热量摄入,补充适量纤维素和维生素,避免甜食、油腻、动物内脏、无鳞鱼、贝壳类等食物),忌烟酒,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调畅情志,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3月为1疗程,连续用药1疗程。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判定,右胁不适、倦怠乏力、脘腹胀痛、潮热盗汗作为主要中医临床症状,按其不适程度从轻到重依次积分为0分、1分、2分、3分。检测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脂[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脾CT比值、BMI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并评估治疗后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Ridit分析。
4.1 综合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判定。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则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4.2 肝脏CT值评定标准 弥漫性肝脏密度减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1,诊断为脂肪肝。其中0.7<肝/脾CT比值≤1.0为轻度;0.5<肝/脾CT比值≤0.7为中度;肝/脾CT比值≤0.5为重度。
4.3 2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经Ridit分析,2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相当。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4.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2组治疗后积分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1 1 . 6 2 ± 5 . 0 2 1 1 . 2 7 ± 5 . 9 8治疗后6 . 5 1 ± 3 . 1 7①②7 . 9 6 ± 2 . 1 5①
4.5 2组主要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2组治疗后右胁不适、倦怠乏力、脘腹胀痛、潮热盗汗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右胁不适、潮热盗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分
表3 2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症状右胁不适倦怠乏力脘腹胀痛潮热盗汗治疗前2 . 0 1 ± 0 . 4 3 2 . 3 9 ± 0 . 5 7 1 . 9 8 ± 0 . 6 8 2 . 1 6 ± 0 . 3 7治疗后1 . 4 5 ± 0 . 3 6①②1 . 6 7 ± 0 . 4 2①1 . 2 4 ± 0 . 7 1①1 . 4 8 ± 0 . 5 7①②治疗前2 . 2 1 ± 0 . 7 2 2 . 2 6 ± 0 . 6 9 2 . 0 1 ± 0 . 5 7 1 . 9 8 ± 0 . 5 2治疗后1 . 9 8 ± 0 . 6 3①1 . 6 2 ± 0 . 4 7①1 . 2 7 ± 0 . 5 4①1 . 9 2 ± 0 . 6 4①治疗组 对照组
4.6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肝脾CT比值、BMI指数比较 见表4。治疗组治疗后ALT、AST、LDL-C、TG、肝脾CT比值、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LT、AST、肝脾CT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肝脾CT比值、BMI指数比较()
表4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肝脾CT比值、BMI指数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
4.7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胃脘部烧灼不适,改为饭后服用不良反应消失,治疗组1例患者服药第1天出现腹泻,未停药第3天自行缓解;1例患者出现腹胀不适,嘱患者中药汤剂温水浸后服用腹胀消失。2组患者均未发生其他不适及严重不良反应。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多及运动缺乏,其发病率也随之日益增加,现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而目前,临床上仅针对主要病因运用一些特异性的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保肝药及降脂药等,尚没有疗效明确、安全可靠的常规特效药物,饮食干预治疗是目前已经证实有效的治疗NAFLD的首要手段与基本方法[6]。
脂肪肝属于中医学积聚、胁痛、痞满、肝胀等范畴。目前其病因病机尚未达成共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或嗜酒成疾,以致损伤脾胃,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蓄积胃内而产生痰浊、湿热;湿邪易阻气机,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日久导致脂液、痰湿、瘀血蓄积于肌肤、脏腑中,引发脂肪肝[7]。治疗上宜疏肝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降浊。本研究根据肝脏“体阴而用阳”之生理特性,结合多年来临床治疗经验认为,NAFLD为本虚标实之疾,其中肝阴亏虚为本,气滞、痰湿、瘀血互结为标,本病多因过食肥甘厚腻、情志不畅、宿疾日久致肝阴耗损渐虚,阴不足而阳无以致用,影响肝之调畅气机,气不行则痰浊、湿热内生,血不行则瘀血内结;同时,肝气横逆致肝脾失和,脾之运化减弱,进一步加重痰浊内生,痰浊阻滞中焦,又可加重脾胃运化失调;同时痰湿、瘀血蓄积日久,化生湿热,化火耗精,劫伤肝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
肝脂汤以养阴柔肝法为治则,以养血滋阴为主,辅以化湿通络、活血化瘀为治法。本方重用白芍,突出养血敛阴为基本原则,配以枸杞子、五味子滋补肝肾,增强养血滋阴之功,肝阴得生,肝阳得用,则调畅全身气、血、津液的功能得以保障;辅以山楂、车前子、决明子等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品,使湿热得化,郁气得解,脾运宣畅,则痰浊得除,亦无再生之路;调和肝脾,补泻共施,既滋养肝阴之不足,又驱邪外出有路,从而达到标本兼顾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通过3月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肝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右胁不适、倦怠乏力、脘腹胀痛及潮热盗汗等症状改善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P<0.05);同时,肝脂汤在降低ALT、AST及改善肝脾CT比值方面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可有效降低LDL-C、TG血脂指标,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因此,养阴柔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疗效确切,不但能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在降低肝功能及血脂方面均有显著疗效。临床验证本方具有活血、降脂、保肝等临床作用,对阴血亏虚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1]范建高.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4-6.
[2]李爱民,伍春燕,黄露.健康体检314脂肪肝检出率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59-61.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4]王忆勤,邹小娟,陈群,等.中医辨证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44.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隋晓丹,邓厚波,刘铁军.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8):1708-1713.
[7]李运峰.疏肝活血降浊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99-100.
(责任编辑:马力)
R575.5
A
0256-7415(2016)02-0052-03
10.13457/j.cnki.jncm.2016.02.022
2015-09-22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12L002A)
夏明(1974-),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脂肪肝临床诊治。
张志丹,E-mail:zhangzhidan2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