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波
(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
浅议文本如何走进学生的心
◆田文波
(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老对教材功能的准确理解和精辟概括。入选现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习的典范,但绝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因为教材是“活”的,它需要激活。教材是需要“用”的,它需要开发。教材是“动”的,它需要建构。这对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摒弃教材而自流。
教材 影视 文本 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老对教材功能的准确理解和精辟概括。入选现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习的典范。但绝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因为教材是“活”的,它需要激活。教材是需要“用”的,它需要开发。教材是“动”的,它需要建构。这对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摒弃教材而自流。下面,笔者想从名著节选文章来谈谈文本如何拉回学生的心。
在学生的概念中,认为通过影视渠道熟识的情节,关于文本的学习则无关紧要了。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并不懂得欣赏文字背后的文学魅力。而教材编写者之所以将中外名著节选入课文,也是有意要将学生的视线从丰富的视觉艺术中拉回到原汁原味的名著中,引导学生专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通过视觉感受去接受编剧和导演加工后的小说内容。因为视觉和画面永远无法替代文本,就像快餐永远替代不了盛宴。因此,如何使学生静心地走进文本,用心去品味文本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如,名著《水浒》情节之一《武松打虎》。
教学目标:
1.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味文本阅读魅力。
3.关注主要情节,分析武松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及教学流程:
关于目标1: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策略:文章节选自原著,生字多,语言习惯有差异,导致学生们在课下读不进去名著,如果语文课上再不读出点儿味道,学习课文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准备拿出一节课,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读熟文章:分段读、选段读、展示读、分角色读、对话情节表演、模仿讲评书等。看谁读的有声有色。目的很单纯,就是要通过“读”,将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文本上,读熟了,后面的比较才有基础。
师:默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生:默读
开端(1~2):喝酒;
发展(3~4):上冈;
高潮(5~6):打虎;
结尾(7):下冈。
目标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味文本阅读魅力。
目标3:关注主要情节,分析武松人物形象。
策略:为了实现目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将电视剧视频与文本对照,让学生体味文本阅读的优势和乐趣。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中关于“打虎前武松喝酒吃肉”和“景阳冈打虎”两个情节视频,然后,给学生一定的研讨时间,仔细对比视频与原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电视剧《水浒》是由原著改编的,那么,原著中所刻画的武松及相关情节内容,在视频中,哪些表现出来了?哪些你觉得没有表现出来或表现得不好?为什么?(这样,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关注了文章的重要情节,从而分析了武松的人物形象。)
师:情节1——打虎前,武松喝酒吃肉。
生:(电视剧)通过演员的脸逐渐变红、眼睛迷离、酒坛子变空、吃肉时的扯动,表现武松酒喝的多,肉吃得多。
师:文本中武松一共喝了多少酒,吃了多少肉?有什么特点?
生1:武松一共喝了十八碗酒。特点:头三碗是喝一次写一次。
生2:原文写到“满满筛一碗酒”“随即再筛一碗酒”“又筛下一碗酒”后九碗是三碗三碗的喝,每三碗写一次。
生3:“又筛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再筛了三碗酒”,最后六碗是一次而尽,六碗写了一次。
师:关于吃肉——共吃了四斤。
生1:“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切出二斤熟牛肉”“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
学生小结文本:通过单次描写量的递增,突出武松酒量之大;重复数量,突出饭量之大,表现了武松不同于凡人的豪爽好生,也暗示非常之人定有非常之事。
师小结:学生在阅读此段时,对武松这个人物的理解在文本一次次的描写中不断丰富而具体,远比在视频中见到的形象丰满,从而感受到了回归文本阅读的魅力。
师:情节2~文本高潮部分:打虎。
生1:(电视剧)快速闪过的镜头,猛虎的声音,画面感给人以视觉冲击。
生2:文本中打虎场面更加细腻生动。
师:一棵大树、一座山神庙、一处乱树林、一块大青石的描写有何作用?
生3:山雨欲来风满楼。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武松
师:老虎的出场有何特点?武松如何与它搏斗?
生4:虎出场,未见其虎先闻其声,“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
生5:人虎相搏中,作者静心地写了三个回合。老虎的招数各不相同,分别是“扑”“剪”,尽畏虎威,各种招数变化在视频中是很难进行展现的,即便展现了,因速度之快,观者也未必能发觉。面对虎的主动出击,作者并未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的行为,“只一闪”“只一躲”“又闪在一边”“又只一跳”,而在掌握了老虎的招数后,武松找准时机变被动为主动的“丢”“揪”“按”“踢”“打”,就更显作者之笔力。
学生小结:作者巧妙运用动词,把人虎相搏的场面写的神采飞扬,使虎的凶猛愤怒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跃然纸上。而这样的效果,视频的再现是永远无法满足读者阅读时对当时情境的想象的。
师教学小结:……
在这样的对比中,不仅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武松逞强好胜,自信刚烈,谨慎机智,勇猛果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感受到阅读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而不是面对视频时的被动接受,原著中的精妙的描写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也是视频无法替代的。
以“武松打虎”为例的课文是名著节选,走入文本,研读文本,更要走出文本,俯瞰文本,才能更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达成“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课标要求。因此,链接原著是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于此,在学生阅读兴趣正浓之时,我设置了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课内引领课外,走进原著,纵观武松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
教师教学小结:通过两个核心问题,实现了“课内引领课外,走出文本,走进原著纵观水浒人物,将课内教学效果最大化呈现”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其他名著选篇的教学也是颇有意义的。真正实现了“走入文本品文字之妙,走出文本赏原著之彩”,再现文学经典的魅力。
教材好比一把钥匙,打开无限的宝藏。只有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悟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中学阶段,文本引领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是为学生一生打底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人文教育带动起来。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