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超霞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福溪街道横山小学)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
◆汤超霞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福溪街道横山小学)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引导的地位。为了让学生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让他们在最佳的学习时期掌握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各小学在语文课程安排上做了非常积极的调整与安排,如逐步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丰富阅读知识内容、转变教学模式,等等。基于此,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深度解析课本阅读量对于小学生掌握语文信息、培养文化素质能力有哪些影响。
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量 现状 思考
阅读量对文化知识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以往,教育专家们认为,在小学教育中不适宜用语文课文来牵绊住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在中学、高中引入课本阅读更合适。其实不然,实践教育证明,小学生也具备理解课本、文章的能力,况且在一个完整的情景、框架故事中理解、感悟道理和文化,更能突显出小学生的自主思维思想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形式、种类有限,远不及初高中丰富,因为小学生没有基础语文素养,所以理解文章含义的能力较低,课本文章多以现代文为主,寓言故事为核心内容。古诗、诗歌较少,大多数都是一些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如《鹅鹅鹅》《悯农》《静夜思》等。新课改后,小学语文在课文设置上做出了积极调整,不仅删减了许多在早期教育与小学教材中重叠、撞车的文章,还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新的课本教材资源,如新闻时事、家庭生活故事、朗朗上口的诗歌等。这些课本阅读资源,使得阅读教学的模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此外,还从能力、基本素质方面,拓宽了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路径。
上文提到,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丰富小学课本阅读量少、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必须从教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内容创新两个角度共同入手,在协调统一的情况下,逐步完善课本阅读量这一教学课题。
1.丰富文字的语言魅力和文化素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组合在一起,拥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为此,在教材选编上,可以适当强化文字组合的新鲜感,综合提升文章的品质与影响价值。比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但仅限于“识字”环节的游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游戏需要,可以挖掘课本中有游戏元素的文字,针对一个故事,让学生搜集、编撰其他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故事,并把这两个故事里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派角色,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基于现有课本内容挖掘其他多元课本文化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课本阅读的文化影响力,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本文章的延伸含义。
2.根据小学生语文能力需求拟定课本阅读量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对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本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小学生进入3年级之后,便可以提升学生阅读量了。如定期安排阅读课程,将学生带到图书馆中,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课外读物阅读,之后通过演讲、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独立阅读的成果。重视早读,早上是学生吸收新知识的黄金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所以学校、教师可以设置早读计划,在特殊时间段内,提供学生有关于学习与生活的课外读物,中文和英文皆可,只要有助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就行。学生们一同阅读、一同学习,阅读效果会更好。除此之外,要突显“因人而异”的课本阅读量分享计划,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或提问、沟通等形式,观察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不同风格与方法,有的学生喜欢读故事、有的学生喜欢读历史、有的学生喜欢背诵古诗词,不同喜好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安排课本阅读量,并在除基础性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的课程中,逐一安排、落实阅读计划。
3.阅读引导,挖掘阅读兴趣
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活泼好动的性格,让他们很难坐在座位上拿起书本阅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创新、开办独特的课本阅读方式,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在阅读教材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角色,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加上旁白,几个人共同完成阅读朗诵,在全班做示范。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在轮一轮,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进入角色的阅读与默读的效果有本质上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语言、思维,甚至于情感,更有利于学生吸收课文,增强阅读能力。学生一旦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兴趣后,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他们都能够认真地完成,并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总而言之,课本阅读量的提升,并不是硬性标准,单靠课本教材中丰富与创新是不够的,需要小学生、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在挖掘语文教材资源、课本功能作用上做专题调研,并有效、科学地付诸于实现,方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课文阅读量的影响作用。
[1]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2(112):76-81.
[2]武新虹.浅析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5,29(102):46-54.
[3]陈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33(112):1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