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

2016-02-15 18:55娄晓敏
中国电化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娄晓敏

(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 中牟 451452)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

娄晓敏

(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 中牟 451452)

该文对“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系列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特点,提出“互联网+备课”“互联网+环境”“互联网+老师”“互联网+教育教学”等系列“互联网+”策略思考。从“两课”教学、学生管理、团委工作、社团工作等环节构建系列“互联网+”实施措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互联网+”对教育对象的网络化影响

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这是个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一代。他们就像习惯空气和阳光一样习惯、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互联网+”是他们发现世界、认识世界不可替代的方式和途径。“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缺失同伴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虚拟世界去寻求和满足。“90后”成长的时代,也是价值观碰撞转型时期,现实与精神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错甚至割裂,教师很难提供给受教育者准确明晰的答案、模版或者方向。海量信息的刺激、娱乐方式的便捷,也使思想领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被感性化、碎片化、乃至冲淡消解。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更趋于个体性、独立性、私密化,对公共领域的需求也相对减弱[1]。上述一系列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使“90后”思想教育层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多元性、个体性、不确定性、碎片化和非理性[2]。而对于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来讲,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形成与党和国家一致的共识和合力,却是必须的,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同程度的错位,即学校要传授的未必是学生愿意获知的。总之,在网络时代化与时代网络化的共同作用下的大学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前所未有挑战。

(二)“互联网+”弱化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1.“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资格和话语权提出了多样化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他们的单一主体权威性受到质疑。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与不同的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进行交流对话,得到以前不可能得到的各种资源和信息;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区域、兴趣爱好、专业、年龄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朋友圈”“主题群”“网络社区”等,活跃其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忽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引导,接受虚拟社区中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影响,学校教育被不由自主地弃之一旁,老师的单一教育主导作用无形中被削弱[3]。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存在的话语体系不一致现象,打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学—辅导员德育—党团思想引领—专业课辅助”的传统模式体系,特别是冲淡了“两课”教学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实际影响,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网络上不良信息和误导造成的认知偏差,滋长了一些不良情绪,更容易促使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主体传统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4]。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服力与影响被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涵盖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要内容。一直以来,这个体系,内容审核严格,宣传和教育渠道规范、统一,符合国家的统一要求,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单调冗长、内容枯燥的现象[5]。相比较而言,“互联网+”既是个体交流的私人空间,又是公开发表意见的舆论平台,所涉及议题宽泛自由,形式短小精悍,更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没有距离感和压迫感,比老师说教更有吸引力。

3.“互联网+”使单向、集中的传统授课方式受到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是由教师通过班级授课或者校园媒体、讲座等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大范围、单向性宣传方式利于短期内大面积传达,但不利于充分地交流和互动,导致传播纬度和受众体验性不足,教育过程相对单一封闭,教育方法也多训导、传达或说教,教育者的师长角度,给学生一定居高临下的压力感。“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交互性,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使用“关注” “转发”“评论”“@”等功能。这种传播方式更能够迎合大学生的需求,但一定程度上给思政教育原有的流程设置提出挑战:教育者们很难再像以往一样,靠单向制造话题引起学生关注。所以,“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传统单一、集中的授课途径,有效利用新兴传播媒体的强大功能,重置、优化教育方法和传播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4.从传播学角度看,“互联网+”使受众群体层面“沉默的螺旋”作用增强。所谓“沉默的螺旋”理论,即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有争议议题存在着从众心理:当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时,倾向于大胆表达;相反,当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则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从众”,以防被“孤立”。于是就会出现“优势”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劣势”方的声音越来越弱,乃至逐渐沉默下沉的螺旋式发展过程[6]。当作为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教育内容的信服力就会减弱,单向传授方式不受欢迎时,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是习惯性地消极规避,选择听信那些“负面、不真实”的网络传言,从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变革观念,建立“互联网+备课”长效机制

1.实现“互联网+备学生”

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搜集。从日常网络用语,到日常交流内容,从常用在线方式,到思想意识状况,到线上线下综合行为等全方位搜集关于大学生的数据信息;其次,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分类、分析和研究。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真实想法,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真实需求,了解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积累、深入、持续,建立并运行“互联网+备学生”的长效机制,从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传授信息错位、受非所授的被动局面。

2.实现“互联网+备内容”

首先,强化信息把关和议程设置,丰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多维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好关,使传播内容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能量主流,又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把个人关注与国家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其次,拓宽丰富内容领域,关注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增强内容针对性、时代感、实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具象性和美感,如哲学美文、励志影像、身边榜样特写等,让正能量、高质量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内容的信服力。同时,引导学生远离恶俗化、虚假性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

再次,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网络化。通过学校搭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将教育教学内容和活动转化到网络上,以“微内容”“微视频”“微课”等形式,不同程度实现“互联网+内容”,使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在线进行,线下活动、线上活动互相促进,相互统一,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环境”

首先,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互联网+环境”的双重环境观。“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处在现实世界,同时也处在网络世界,每个人既是现实社会的个体,也是网络人。同样,机构和团体也存在于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由现实和网络两部分构成,我们的环境也同样分为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即“互联网+环境”。

其次,就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调查研究,做好建立“互联网+环境”的论证工作。通过研究,认识到建立“互联网+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构建出用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方案。

再次,搭建、优化平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迅速摆脱被动和滞后局面,从研发、技术、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入手,建设运行“互联网+环境”系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面互联网化,并营造更加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充分利用师生的碎片时间,以微博、微信、QQ等不同形式进行交流,使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线上线下全面良性运行[8]。

(三)加强“互联网+老师”的思政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影响力和权威性

1.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改善并做好现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是网络的基础,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彻底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正面宣传、逆向操作”的虚假现象,大力加强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研究、宣传与践行活动,营造德商并重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要加强权威性。首先,教育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并以不同形式展现在互联网上,使“互联网+老师”平台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欢迎;其次,“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全新的“意见领袖”新形式、新权威,具有敏锐的互联网意识和过硬的互联网技术,经营自己的在线教育学习交流平台,结合学生喜欢的音乐、图片,用美文、慕课、微课、视频等形式丰富、优化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再次,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动静态评估,充分把握分析舆情,及时调整内容和形式,站稳现实和网络双重讲台,使“互联网+老师”成为自己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生欢迎的权威领地[9]。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的实施措施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两课”教学、学生管理、党团建设等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学也发挥了辅助教育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的具体实施措施,也应在这些环节展开。

(一)创建“两课”教学、学生管理、团委工作的“互联网+”模式

首先,搭建“两课”教学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两课”专题在线平台,由网络课程、QQ群、微信群与公众号组成。每个平台下,分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史”“形势与政策”五个栏目,主要用于相关课程的在线教学、在线通知、在线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收交、在线作业讲评、在线成绩评定、相关教师的情况介绍、不同主题的“微课”、师生园地、不同主题的在线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等大学生“两课”教学学习平台。总平台和分栏目均建立岗位负责制,每个岗位由任课教师、各班相应课代表、网络安全员组成,负责平台的维护,内容上传、更新,意见整理与反馈,工作成效测评与改善等,实现实体工作与线上工作同时进行的“互联网+”模式。

其次,搭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平台。建立学生工作专题的网络平台,由在线日常管理平台、微博、QQ群、微信群与公众号组成。总平台分设“奖优评先”“学贷资助”“卫生生活”“班级文化”“精神思想”“爱情友情”“心理驿站”“家校共建”等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工作不同方面的分栏目,主要用于学生工作的线上开展、线上实现、线上改善。该平台同样建立岗位负责制,分别由辅导员、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学生等组成,负责及时发布调整交流信息,掌握发展动态,制定问题实施解决办法等,实现线下线上协同工作的“互联网+”模式。

(二)跨界联通,实现与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其他网络平台的互通与共享,形成网络合力

首先,与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校内综合性线上平台链接,并开辟专栏,开设专题,有效利用整体资源和服务,为综合平台提供有效特殊资源和服务,实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与系室、工作室等创建的专业性学习平台相链接,挖掘专业教学学习中的德育因素,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依托,有效植入或渗透与专业学习联系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议题,实现教育目的。

再次,与校内其他社团媒体、师生个人“自媒体”等相链接,达到既有效渗透,又扩大网络影响力的目的。

(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和改良工作,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首先,增强自媒体意识,提高所建平台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技术技能、信息筛选、话题设置、版面设计等方面提高含金量和点击率。主要途径有:(1)在栏目设置中加入交互内容,并具有对不同程度的参与者给予不同的奖励(如表情包、积分等);(2)提高平台吸引力,提升受众参与热情和兴趣;内容表述网络化、通俗化、个性化与理论性、教育性相互结合渗透,增强可读性,启发性,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感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学习;(3)将冗长枯燥内容碎片化、符号化,以适应网络时代特征,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如微课、微视频、微电影、微漫画等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4)增强平台版面和栏目设计感、美感,从声音、色彩、排版、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吸引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关注度。

(四)改善夯实实体工作,实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线下实体工作,使虚拟世界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支撑。明确必须坚守的,需要变革的,并踏实钻研,认真践行,才能适应需要,取得成效。否则,只能是表面盲从热闹,华而不实。总之,“互联网+”时代强调互动创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变化和发展需要,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理清思路,科学谋划,踏实践行,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完成新时期“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

[1]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9-30.

[2] 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 田和军.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鞠明霞,姜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8):24-25.

[6] 王敬红.“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104-105.

[7] 柳红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21):120-121.

[8] 何桂美.对高校法治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9-60.

[9] 李向东.自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5,(1):47-48.

责任编辑:赵兴龙

In the Internet Era: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ou Xiaomin
(Eastern International Art Colleg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Zhongmou Henan 451452)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vestigates a series of factor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aused by the“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nternet+”strategic thought including “Internet + lesson preparation” “Internet + environment” “Internet + teachers”,” Internet +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tc. We should take “Internet+” implementing 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wo courses” teaching, student management, the youth league work, community work and so on. The purpose is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et the demand of this Internet+ era and make the education connect with the internet closely.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ge Students

G434

:A

1006—9860(2016)06—0136—04

娄晓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高校思政教育(lidwyxq001@163.com)。

2016年4月13日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