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芳方 黄初林
浅谈说理性散文阅读策略的教学
蒋芳方黄初林
有人说学习“如何阅读”,就是学习“如何学习”,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其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更直接地得益于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关注文章背后作者是怎么想的,弄清作者的思维活动是如何发展的,于高中学生自身的写作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那么,如何建立高中学生的阅读策略观念?怎样帮助他们拥有并运用阅读策略呢?笔者仅就提升学生认知说理性散文为例进行说明。
建立“全文意识”,即阅读者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整篇文章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阅读的主要目的,即抓住这篇文章的灵魂。具体的策略如下:
首先,猜读题目。在没有阅读正文之前,面对题目设想作者可能阐述的思想内容。比如,文章的题目为谈论某一事物(理),那么“猜题”时就要想到,作者可能会写到对这一事物(理)的独特理解,谈到这一事物(理)的特点、意义等。
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般情况下,建议学生带着“猜题”时的问题去阅读并寻求答案。拿《咬文嚼字》(朱光潜)来说,类似的问题就有:在作者笔下,“咬文嚼字”的内涵是什么?作者对“咬文嚼字”持何态度?作者为什么会来谈“咬文嚼字”呢?
此外,建立“全文意识”还有个阅读的操作问题,即原则上要求一鼓作气把文章读完。对于文中生疏难懂的字词,学生可利用上下文进行猜读,教师可在阅读前提供字词的注解,以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思想的把握。
如果说建立阅读的“全文意识”是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整体性,那么建立阅读的“结构意识”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复杂度。优秀的说理散文背后都能看到作者严谨的逻辑思维,在指导这一阅读策略时,要求学生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作者是如何表达他的思想的?
首先,建议学生在了解文章主题之后的再次阅读时,寻找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及其思维发展过程。以《看灵魂》(林贤治)为例,学生先在“猜题”时提出问题(“看灵魂”指的是什么?作者对“看灵魂”态度如何?怎样“看灵魂”——这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会被自动“屏蔽”),然后根据问题阅读全文了解主题(作者喜欢“看灵魂”——欣赏人类博大、爱与意志、勇于抗争的精神与思想),再依据主题来带着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喜欢“看灵魂”的)进一步阅读,从而发现作者的思路:从“看风景”写起,然后用事实阐述喜欢“看灵魂”的三个理由,最后对比“看风景”来高度概括“看灵魂”的意义。
其次,建议学生找到段落间的密切联系,然后概括这些段落所集中表达的意义,再思考它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从而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历程”。
指导学生阅读说理性文章,运用的大都是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所以把这一阅读过程中具体的阅读策略观称之为“理性阅读意识”。
其一,区分不同体式的要求。尽管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以表达作者思想为主的说理性文章,但这一阅读策略仍然要加以强调,举例来说,若文章中采用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那么,我们对于该故事就不能尽用学术论文的力求简明、避免歧义来要求,相反,它注重修辞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其二,要让学生重视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特定含义,尤其要随时区分文章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理解的不一致。换个角度讲,即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与作者达成共识”。例如,在《咬文嚼字》中,“咬文嚼字”主要指的是遣词造句背后思想感情细微而不容忽视的变化。
其三,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如何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一是留意文中“不正常”之处,比如,在《看灵魂》中有这样的语句:“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显然,斯巴达克斯不是第一个人,普罗米修斯也不是第一个神,那么,作者此说如何成立?从哪个角度来说可以成立?这就促使学生思考并弄清普罗米修斯在众神之中与人类的关系,进而理解到“巴达克斯是第一个人”是从精神层面,即人的自由来说的。二是就弄不懂的语句提出具体的问题来。如“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看灵魂》)学生普遍读不明白最后一句,但若把它化作问题——为什么列维坦看海恸哭不是看风景呢?紧扣文本就能找到答案。
建立“评鉴意识”,指的是阅读不会因为已经了解一篇文章说了些什么而停顿下来,阅读之后,必须评论,提出批评。这是阅读策略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效阅读的保证。
总体来说,对作品本身的评价,包括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涉及的主要有思想认识与语言表达两项内容。若是肯定作品的思想内容,原则上要求能就这一思想举出其它的例子或作出自己的说明,如阅读《高处何所有》之后,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结合自身体验就有这样的说明:成功者要压耐得住寂寞——在周末,当他人逛街、进入KTV放松娱乐之时,若自己能静心阅读与学习,便是“耐住寂寞”,而“耐住寂寞”者往往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对于“渺小感”的认识——若把自己放在天地宇宙之中、放在历史长河之上,放在大自然面前——成功者往往会把自己放在这样的位置,的确除了渺小只有渺小,所以谦卑的态度是智者的态度。若是否定作品中的不足,则要在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析。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市沅陵县第六中学;湖南怀化市沅陵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