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花
(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
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于光花
(山东省枣庄市第六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原本“枯燥”的课本也能读出好滋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唯有动手才能真正体味乐趣、品味快乐。学校、老师、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引导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兴趣,促使孩子去升华自己的兴趣。从兴趣出发,提升境界,实现理想,助力“中国梦”。
兴趣 快乐 孩子
前几天,笔者在《翰林教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谈个人的学习成长经历的,很有启发,浅谈拙见与诸君分享。
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自曝家底,说自己在中小学时代,应该算是一个“坏学生”,不爱做老师发下来的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唯一能让他激动起来的东西,就是马达。他当初迷上了一部日本动画片《四驱兄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四驱车。也正是因为这部动画片,赛车、机械、电子、工程思维、理科思维等各种学科知识开始慢慢地“植入”到他的脑中。
接着他说道,他疯狂迷恋四驱车改装时,正是他上中学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别人眼中奥涩难懂的物理教材,在他这儿就是一本“修炼秘籍”,刚发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翻看哪个部分对他的赛车有帮助,连小字部分都不放过:什么是摩擦力,如何通过轴承来减少摩擦力;在课后他还主动与老师探讨什么样的形状可以降低空气阻力;使用什么金属可以提高导电能力;速度与齿轮的比例关系等问题。在学校、在老师那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了他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但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要在小伙伴中“出人头地”,要在市区比赛中取得佳绩还需要“其他的东西”——真正“动起手来”还是不行。
于是,我们看到了:“当年我常跑去学校附近的电机小作坊看工人们工作,有时趁他们休息就能聊上几句话,就机械技能取取经。有些师傅觉得我好学,就手把手教我如何缠马达。但真正让我觉得有挑战或者说过瘾的是,是回家后我自己试着给马达缠线,虽然有的时候一缠缠一天,但现在回想起来,是非常值得的。”
在文章的后半部作者总结自己:如果仅仅是为了学好物理和数学知识而学习,我想我永远都可能是个“差生”,但因为有组装马达这样一个“课题”摆在当年我的面前,所以我才有着深厚的兴趣。
作者还说:“当年我组装赛车能够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比赛,这促进原本我这个老师眼中并不优秀的学生,开始更积极地去思考各种物理现象,后来成绩开始上升。”中学毕业的时候,正是因为他在“马达”上的兴趣和能力,使得他有“自信”和“实力”去申请国外留学,并成功地申请到了世界知名学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从这位作者的学习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原本“枯燥”的课本也能读出好滋味。
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唯有动手才能真正体味乐趣、品味快乐。
那么,问题来了。学校、老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做呢?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孩子)呢?
第一,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一些孩子可能很小就对一些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是积极向上的,老师(家长)就要肯定、支持和引导;有一些孩子可能不能明显地看出来对什么东西异常感兴趣,老师,特别是家长就需要积极发现和培养了。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孩子,特别是小孩子一旦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也便有了探秘的动力,积极性、主动性自是不必多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为了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兴趣,我们也可以借鉴欧美的一些做法。譬如,老师(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想方设法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不是时时、事事以既有的规则和大人的观念去要求孩子,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本真的创作和尝试。这时候,大人要做一个旁观者和保护者,而不是一个仲裁者和卫道者。
第二,引导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兴趣。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自己的兴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帮助和引导孩子寻找较佳的方式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请君入瓮”。上文作者所提到的向老师(课本)学习理论知识、向作坊师傅学习缠马达技术,便是实现个人兴趣的最佳方法。
第三,促使孩子去升华自己的兴趣。老师(家长)要告诉我们的孩子:成就大事业,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有踏实肯干的务实态度,又要有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促使孩子如何从兴趣出发,升华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每个老师(家长)应有的责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之所在。有所建树者无不如此。爱迪生、牛顿、法布尔等大家,哪一个不是基于兴趣,胸怀大志,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成就一番事业的呢。上文作者不也是说“这促进原本我这个老师眼中并不优秀的学生,开始更积极地去思考各种物理现象,后来成绩开始上升”;再后来成功升入世界知名学府,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