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夏曦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发展分析
◆吴夏曦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目前,国内大学存在着文理工分化办学的特点,并且随着高校在各自特长领域的深入与研究,分化趋势愈加明显,直接导致了文科高校、理工科高校、综合性高校各自的人文精神的异同。就理工科大学而言,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能力突出,但也存在着感性思考、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不足,长久以往将引起高校的发展偏差,以及师生在人格上的失衡。因此,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至关重要。着重探讨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特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理工科大学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1.何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理性态度,和自爱、自律、自制的精神。”
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理想,还有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不断演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融汇于各民族、各地域心理中。
2.人文精神的演变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度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中华民族用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以及近现代的各种历史转变,其人文精神也更加厚重,演变也更加剧烈。关于中国人文精神的讨论一直都是众学者争论的焦点,张承志先生在1994年发表的《清洁的精神》一文中,认为四千年的文明史都是从一个“洁”字开始的,“洁的意识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古代的儒家、道家的精神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精华之萃,孔孟之道时至今天仍然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我们学习和推崇的道、德、仁、义不得不说和古时候的非常类似,前人的思想精华在今天得以传承。从孔孟的儒家之道,到王国维对真善美的追求,再到鲁迅的“立人”说和“改造国民性”的学说,最后到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下的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断地顺应历史和时间在变化、在更新,但同时也是一脉相承的。
3.高校人文精神内涵
大学是培养人格、培育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展现国家软实力的平台,在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论语·为政》曰:“君子不器。”大学学的不仅仅是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必须蕴含人文精神。
大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于教育大学生认识自身弱点,摒弃各种陋习与人类历史至今存在的消极因素,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便为人文素养之根本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正为大学人文教育历史使命之所在。”
《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担负的是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重任。但同样是大学,理工科大学与非理工科大学在人文精神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的地方。
1.理性思维显著
要谈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精神,就离不开对理工科思维模式的讨论。由于术业有分工,身处不同工作岗位、学习专业的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自古以来,我们发展出来的第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文科的思维模式,即利用我们的直观感觉来判断事情与认知外物。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把人脑的两种思维系统称为“1”和“2”。前者能迅速对事物给出第一印象;而后者则需要进行复杂计算才能得出结果。
由此说明,卡尼曼所说的“1”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人文思维模式,主要依靠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见的、鼻子所闻到的进行判断,依靠感性思维;而“系统2”则是经过理性思考,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的结果,往往更加客观和准确。
一般而言,想象思维是文科学生的专长,他们喜欢直观地去认识事物,而逻辑思维则是理工科学生的特长,他们习惯于抽象地去认识事物。由于长期需要和实验数据打交道,严谨、客观是理工科思维的最大特点。
2.创新意识、能力突出
创新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软实力,同样也是各高校相互比拼的直接表现,相对于文科大学而言,创新性的体现或许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累积才能看出成效,而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的成果往往无需经过时间的沉淀,因为一项技术的创新是与当前技术形成鲜明比较的,它的创新性一目了然。
高校理工学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生产的影响力更为直接,因此,理工科大学的大学生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自2001年~2007年累积获得的发明专利近4000项,成为广东省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高校,其将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融入到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当中,更成立百步梯计划等多个支持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校园活动,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形成影响。
3.校园文化活动独特
一所高校的校园活动体现出该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着重培养文化方向。校园文化活动一般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实践类,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等,全国各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均包含上述几项,那何以看出理工科高校和非理工科高校的差异呢?
以艺术类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其更侧重于文艺活动的策划和表演。该校园舞台音乐剧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创作、参与表演为主,相关专业教师作为他们的艺术指导,将创意和艺术性融合为一,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以综合类高校中山大学为例,其“百歌颂中华”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比赛,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集体文艺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具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而以理工科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百步梯攀登计划”是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该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由在校大学生自行申报项目,并通过院系选拔和全校竞争等环节,对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提供包括资金、场地、设备、教师指导等帮助,让大学生们完全自主地去研究、去创新。活动至今,已投入超过3000万元的资助经费,资助项目超过10000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超过5万人。这一活动最直接的影响是,华南理工大学学子们几乎包揽了广州市、广东省的“挑战杯”竞赛桂冠,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上夺奖。
4.人文关怀欠缺
说到大学人文精神,就离不开“人文”二字,除了衣、食、住、行,文化还包含了人们内在的心理和意识,这其中包涵着积极向上、尊老爱幼等人类的优秀品质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仅是读书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大学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的理性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开启了他们的心智,开阔了视野,让他们成为更加全面的人才。
文科专业、人文社科学院的设置除了有完善和丰富大学教育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教化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尤为重视对下一代的人文教育,四书五经、孔孟儒学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教材”,到了民国时期,小学教材中甚至涵盖了伦理、审美、私德教育、公德培养等,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到了分学科、分专业教育的今天,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教育却在不断削弱。
人文关怀的缺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比如,201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己不计后果的冲动源自于自己因为学习理工科而忽视了人文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对文科专业不感兴趣吗?这里可以看一个例子,以南京工程学院2009年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思想新解”为例,选修课一出,马上吸引了全校学生的关注,在全校 179名报名学生当中,理工科学生有 146人,占到了总数的 82%。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问人文课程的兴趣程度非常高,他们主动地希望能够接受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弘扬人文精神是大学的使命。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击、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在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尤为突出,传统人文精神也因此被弱化。如何强化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及所有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精神对高校育人的重要性
不论是理工科大学还是非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都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能否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否到位。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曾出现了一次失误,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钱逊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表示,由于重理轻文的风气,刻意地将文理工分开,虽然确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划分是不正确的,对高校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同样的,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一个良好的大学人文环境与氛围对其自身发展意义非凡。目前,媒体不断爆出高校教授论文抄袭,甚至大学校长、院长都被卷入其中,大学校园里的浮躁学风造成了这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丑陋的行径,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做学术研究,歪门邪道占据了上风。只有一个公平、公正,大家静心做研究的大学环境,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教师的自身发展才会更有保障,也更加有激励的作用。
(二)全面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国家和社会今后的发展也举足轻重,能否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并且具备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决定了国家今后的发展。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向综合型大学的模式发展,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比重也在逐渐均衡,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自杀、同寝室的室友相互残杀,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去一味造就专业人才,忽视传统中华文化和人文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单一学科的学生更需要其他学科的思维和教育模式,均衡发展才是人才的最终出路。
笔者认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根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技术思维型的人,擅长解决问题,容易过分实际和势利,短于分析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科学思维型的人,擅长分析问题,容易钻牛角尖,短于解决问题和人际问题;人文思维型的人,擅长人际,容易感情用事,短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上述可以看出,单一思维类型的人既有优势也有缺陷,不论给生活还是工作都带来了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容易走向极端。
归结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的教育片面化是主导因素。在目前市场经济导向如此强烈的社会中,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学术舞弊、论文抄袭、校园官场相斗等负面现象活生生地在大学生面前展示,无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影响。
就大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文理科兼具的思维模式不仅能进一步对其大脑进行开发,并且对其原始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有科学研究表明,左脑主要从事的是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右脑则主要进行同文艺活动相关的开放的形象思维,同时,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的百万倍以上,直觉、顿悟、灵感都在右脑。因此,只有左右脑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需增加人文关怀
大学人文精神离不开人文学科的辅助,即使是理工科大学,也不能完全没有人文社会学科,因此,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及其影响力。但是,理工科大学所独有的理性思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所急需的,如何在不破坏创新思维模式的前提下增加人文关怀,是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值得尝试:
1.将通识教育添加到大学课程当中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19世纪初美国的帕卡德教授(A.S.parkard)提出的,人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热衷于进行研究和讨论。经研究发现,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所探索的都是人们内心的需求以及世界万物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精神的本质。
目前,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多数高校实行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双教育模式,北京大学更是试行“通识教育文库”,这样既能达到专业学科教育的细致与分化,同时又能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正因为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非职业性,面向所有大学生的特点,它是一种大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是大学教育中将广大学子培育成“完人”的一种措施和途径,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2.增加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文艺情怀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丰富学生和教师课余生活的重要一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广泛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点出发进一步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内涵。
(1)重视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程度决定这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有部分教师认为,过多地参加校园活动将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校园活动大都只是学生自己的小活动,并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阻碍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实际上,校园活动恰恰能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一个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承载着育人和教化的作用,让大学生们适应校园生活、主动投入校园生活中。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目前,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偏向于娱乐文化,而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活动较少,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笔者认为,高校的学生处和团委需要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万事开头难,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活动并形成制度,总比学生靠自己摸索要好百倍。还要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开展相关联的校园活动,组织竞赛和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理工科大学可以尝试一些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文化活动,就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科技节、各类型的科技竞赛都是其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项目,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既与大家息息相关,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
(3)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往往被局限在学生系统内,教师所占的比重很小,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变成纯粹的娱乐活动,忽视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文化内涵,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娱重于教,存在着片面性和肤浅性的问题。
科教结合,是解决校园文化活动缺乏育人功能的一个对策。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不同,相应地组织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如机器人大赛、播音主持大赛等。此外,对于理工科大学来说,也需要适当增加与人文学科相关的校园活动,如读书会、征文比赛、朗读比赛、书法、绘画等,增加学生的人文情怀。
(4)开展以支教、“三下乡”等人文关怀为主的社会实践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团队协作、爱心奉献、吃苦耐劳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通过支教、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来获得,对于大部分城市孩子来说,农村和贫穷似乎已经离他们很远,有必要让现代大学生多参与这样的活动,感受生活的同时,磨砺他们的意志。缺乏同情心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由于新闻不断爆出老人“假摔”、“碰瓷”、假乞丐讨钱等社会丑陋现象,人们的同情心在不断被利用和践踏后,已经变得细如薄纸,世态炎凉、人心冷漠只会让这些丑恶变本加厉。人文关怀教育,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辅修课。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最精粹的精神,以真善美为其追求的理想价值观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理工科大学由于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因素,形成了理工科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其具有理性思维、创新性等优势,但同时也缺乏人文关怀。
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追求的是理性的真实、科学的真实,而人文教育则诱导人们从善、行善,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若想进一步提升人文精神,提高人文关怀必不可少,人文学科、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都是增加校园人文情怀的重要部分。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曾表示,大学中完整、合理的教育模式应该包涵着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正同科学教育的理念一样,追求真实、不虚伪,而如何做人则同人文教育相同,学习辨别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因此,理工科大学若能将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广大师生的思想也将得到更多的提升和净化,大学校园的氛围也将更纯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就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1]舒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N].光明日报,2002-07-26.
[2]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雷鸿沛.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A].杨东平.大学精神[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88.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5]项贤明.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理念[J].江苏高教,2001,(02).
[6]丁三青.论大学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4,(03).
[7]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6.
[8]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9]萨顿.科学的生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0-142.
[10]李培根.人文情怀与工程实践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11]李静,杜凤秋.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消极影响[J].邯郸学院学报,2010,(06).
[12]周雁,单中惠.耶鲁大学的领导教育:成就·意识·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
[13]蒋宗伟.试论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14]吴毅,朱世广,刘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10.
[15]许苏民.人文精神论.人民出版社,2011,4.
[16]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
[17]何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18]张继琏.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11.
[19]王寒娜.关注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
[20]冯皓.试论大学人文精神及其体系的构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5).
[21]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十月,1994,(01).
[22]肖建平.地方工科类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路径探析.法制与社会,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