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生
生物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高继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符合现代化教育的现实需要。但是多媒体技术如何正确地运用,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也不能照抄照搬、迎合取巧,而是要合理的、适度地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这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利于学生的发展。
多媒体;生物教学;因材施教;适度运用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是探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1],因此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描述微观的生物世界,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教学课件,集图文、动画、声音、视频、微课等多媒体手段,创造出“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创设出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教育情境,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改变了过去枯燥的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活”起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结构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化。因此,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学校教学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也成为现代化学校建设考查的重要项目。多媒体技术也为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在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1.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把控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通过大量的互联网资源,拓宽知识视野,充分挖掘教材深度,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查找不同层面的课堂作业和练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地布置学生网上查找知识资源,使学生从课本以外的视野中发现学习素材,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把课本知识、网络知识、实践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预习,使课堂教学环节变得更加流畅。
多媒体技术可以穿越时空,变想象为现实[2]。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课堂信息量也增大,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充分展开,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双边活动有足够的时间保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案的有序落实,使教学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例如:在介绍生物进化和生命起源知识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则可再现古代原始地球的现状,通过Flash生动地体现动物的活动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亲身体验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从而使过去教师千般描述无法讲清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2.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课堂情景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3]。“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3]。恰恰多媒体技术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整合,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平台的特点,综合处理图文、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效果,让教学信息通过声音、图像、色彩、情节动画等形式传递,创设出与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充满遐想的学习情景。例如:在讲述《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时,教师利用动画和视频展示血液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用不同色彩的圆圈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气体交换的过程,并通过不同色彩表示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师因此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感性的画面色彩转化为理性的理论知识,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纠结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采取什么方法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一直是一线教师“头疼”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恰好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它可以去繁就简,通过图像动画代替了烦琐的文字描述和讲解,通过色彩视频解决了过去教师难以讲清的晦涩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隐形为显性,且使“重点亦重,难点不难”,使教学轻松地突破了重难点。例如:在讲《血液循环》一节时,其中血液循环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系统展示血液循环的全过程,然后再通过动画分解,单独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这样把原来通过教师讲解画出循环路线图的文本过程变成了动态的图像过程,直观易懂,且让学生的记忆加深,弥补了教师教学手段的贫乏。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我们生物学科特殊的原因,我们切忌在教学中搞“一刀切”,盲目的夸大和“滥用”多媒体技术,否定我们传统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就不能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演示代替学生亲自操作动手的过程,干扰学生的体验活动。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相互帮助的情感互动过程。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度”,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切忌哗众取宠,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无疑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最后结果往往是一节课学生“眼花缭乱”,但仔细回想却是“空空如也”,收效甚微。所以,如何科学确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因材施教 按需选择
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依赖的文本材料,它是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文献,是国家根据教学大纲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的学科文本。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把握教材,分析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如何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但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于教材的把握问题。例如:在《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及重难点,要分析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因果关系,了然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材需要,大量地浏览和阅读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里,选取我们本节课需要的资源,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下载、截取、拼接、合成等手段,编辑出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材料,从而在教学中达到“画龙点睛”“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教学效果,避免不恰当的多媒体画面充塞课堂,滥竽充数,影响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2.更新观念 适度运用
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我们教师要根据课型、教材的需要,把握多媒体的使用范围。但是,近年来,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下载教案、课件、习题,然后再“加工处理”,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美其名曰是“多媒体技术运用”,他们忽略了教师备课的根本,失去了自己的教学思考,本本主义的照抄照搬,把一个本来非常好的事物搞得乌烟瘴气,有些完全成了“抄教案、抄课件”,严重地影响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难怪许多学校有了“年轻教师教案必须手写”的无奈之举。其实,要真正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教师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做,它有时“很麻烦”,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根据我们教学的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删繁就简,从而满足教学的需要。也不是每节课必须要使用多媒体,因为有些教学内容必需要我们教师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情感的波动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当然,我们也反对部分教师墨守成规,观念落后,不能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模式,更有部分教师怕麻烦而放弃应用多媒体,自认为教学已经轻车熟路,不用多媒体照样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的次生效果,是传统教学永远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封,也不能照抄照搬、迎合取巧,而是要合理地、适度地利用好多媒体技术,顺应时代的要求,利于学生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它在现代化教育的行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在我们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能更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学科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特点。因此,研究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用,可以说是抓住了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必将为生物教学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2006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邓重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利与弊[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1)∶98-102.
高继生,本科,中教高级。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730060
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编号:GS[2016]GHBZ0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