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为载体的小学大文科教学研究课程体系结构

2016-02-15 19:15甄彦虎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科成语载体

甄彦虎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袁河北石家庄050091)

以历史为载体的小学大文科教学研究课程体系结构

甄彦虎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袁河北石家庄050091)

“以历史为载体的小学大文科教学研究”,之所以冠以这个名字,是在对这个教学模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把教学模式、教学素材、家校配合方式,预期的初步目标及长远目标做了通盘的规划,希望能摸索出一条以历史知识为工具,以历史脉络为载体,把相关的小学语文知识、地理知识、文物知识整合在一条知识列车里,从一年级起始就打下良好的大文科基础。

这个实验的起因,是甄老师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观察到孩子从6岁多开始接触历史知识带来的巨大变化,写了几篇相关的心得体会。这些文章被张若青老师看到以后,非常感兴趣。多次的交流探讨,觉得这样的学习模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可以弥补当前教育的一些弊端,于是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摸索一条小学大文科学习的思路。

在酝酿筹备将近一年后,2015年9月6日在河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一年级四班,正式启动了这个教学实验研究。张若青老师是班主任,负责实验课程的具体实施。

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由一条主线两条辅线构成;

主线是系统学习历史,给学生建立总体轮廓;

第一条辅线是用历史学语文,提炼经典的成语和文言文;

第二条辅线是用触手可及的文物和历史遗址拉近历史,让历史人物和事件鲜活起来,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对博物馆的欣赏能力。

一、历史整体轮廓

我们很多家长可能体会比较深,自己在中小学曾经学习过的历史差不多都忘记了,只留下一些听评书和看电视剧形成的历史演义,注意,那是演义,并不能算是历史。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当初学的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轮廓,许多片段连接不上。原本是非常有趣的历史,割裂成了枯燥的应试知识点,这样不容易记忆,也不容易建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违背了知识本身的完整性。

我们的课程体系致力于用各种教学资料和手段,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轮廓出来。提到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他都能知道是发生在历史轮廓中的哪一段,那段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那段年代平行的还有哪些名人事件,他们有没有联系等等。评价一个人一件事,能放到那个时代环境中去综合的考虑。

二、用历史学语文

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认同这个结论,我们学习的语文是从五千年的历史中浓缩出来的,历史明白了,语文其实就已经学习了,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还是有点割裂了它们。

比如,学到齐国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穷僻的边疆,答应等第二年瓜熟的时候就派人代替他们回国都过幸福生活,但是齐襄公对自己的大臣也不讲信用,最终被几个大臣弑杀。这个故事讲完了,自然而然归纳出一个成语“瓜熟而代”,不用再多讲什么,学生们完全明白这个成语的前前后后、本义和寓意。这样的学习是完全符合知识产生规律的。

晋国公子重耳流浪到卫国的时候,卫文公对这个流浪团队唯避之不及,饥饿难耐的重耳一行人没得到卫文公的食物供给,到了一个叫五鹿的地方,饿的没办法只能向两位野人乞讨。讲完这段历史以后,我尝试着把《左传》关于这一段的文字给学生们读: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居然可以非常顺畅的翻译和背诵这段文言文,道理很简单,学生们对故事本身已经熟悉了,现在只是看看文字是怎么描述的,就算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猜也能大概猜出来要表达的意思。

目前学校教育在学习古文和文言文的时候,是透过文字还原历史环境的方法,而“用历史学语文”是知道了历史,然后自然上升到文字,这两个方向完全是相反的。学校教育的模式需要讲述历史背景辅助理解古文,讲多了课堂时间不允许,讲少了又割裂了知识的有机整体性,又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碎片。而“用历史学语文”更科学有效,在有趣的讲故事中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奠定一个大文科的基础。

三、文物让历史活起来

在暑假期间,实验班多数家庭在旅行中主动把博物馆作为重要的一站,尤其是两个学期中学习了齐国和晋国历史,山东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是去的最多的,家长们的反馈中都认为促进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扩展了知识。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只停留在书本上,音视频里,感觉距离我们还是有点遥远。可是我们站在一件文物前,走过一个历史遗址,会亲切感受到历史是触手可及的。

当我们在山西博物院看到镇馆之宝“鸟尊”的时候,除了赞叹文物的精美,还会想到它的主人燮父,当初改唐为晋,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霸业,他应该是一个擅长管理国家,精通音乐,审美水平极高的一位君主,不由的对燮父产生兴趣,自然的想多了解一些燮父的历史故事。

看着一件“鸟尊”,我们可以把很多历史人物、故事和成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它的主人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名为晋,燮父的父亲唐叔虞桐叶封唐的故事,鸟尊是怎么铸造的,它的图案和造型代表了什么,它出土的曲沃天马村晋侯大墓还发生了什么故事……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

文物本身就凝聚了很多成语,比如看到鼎,我们会想到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看到玉,我们会想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看到钟,我们会想到钟鸣鼎食;看到戈,我们会想到枕戈待旦。据统计与玉有关的字有117个,有关的成语有360多个,与鼎相关的成语就更多了。现在的许多成语都能在文物上找到(源。

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才能看懂文物;通过文物欣赏又反过来促进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扩展。这两个是互相促进的,我们将在课程中涵盖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物精品,一方面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学习更有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们欣赏文物的水平,使他们进到博物馆能看进去,会说出来,爱上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科成语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拼成语
孙文科
猜成语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