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活动体验中生成

2016-02-15 17:59周友喜
中学语文 2016年13期
关键词:李老师交流活动

周友喜



在不同的活动体验中生成

周友喜

1925年秋,湘江岸边,橘子洲头,一个叫毛润之的青年仰天长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八十九年后的2014年秋,盐城中学,三尺讲台,一个叫李仁甫的特级教师与他的学生穿越时空,反复吟诵那篇青春之作,体验了无尽的生成之趣。

这是李老师为刚刚步入高中的同学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凸显整个课堂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活动体验”。当然,这份体验不仅包括学生的体验,也包括教师的体验。

活动体验之一:开篇的“陌生”和“意外”

“陌生”的必修一教材,在“陌生”的李教师富有逻辑性的梳理中开场了:薄薄的书——好看的封面——左上角的编钟(音乐文化)——下面部分的《兰亭集序》(书法文化)——四个专题的课本目录(①向青春举杯②获得教养的途径③月是故乡明④像山那样思考)。“意外”的开场既收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也使学生掌握了事理认知的规律。

不仅如此,李老师开篇提及了2014年高考作文话题源自本教材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这让学生平添“陌生而遥远”之外,更增一份“意外与惊喜”。揭开“高考”这个神秘面纱的那份冲动此刻正从学生心底漾起,“陌生”和“意外”这个开关随时将会被学生触碰到,精彩开篇迤逦而行!

当然,这第一堂课一直就是在“意外”与“陌生”中涉趣前行的。

活动体验之二:“深度”的预备

生成课堂能有精彩生成的重要前提就是学生课前准备要达到深度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至少提前3天去预习;而他们每预习一次,在中途就检查一次效果,安排一点时间来答疑。”这样,学生在课前自学环节就能完成75%的“鹄的”。许多教师操作生成课堂显得力不从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课堂主阵地的漂亮仗离不开前期的深度备战”这一重要前提。深度预备的课堂常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事件,带来无数的意外和陌生。本节课师生都体验到了这样深度要求的便利。我想,李老师将开篇放在开学三天后的9月4日,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这样“间作式”的深度备战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自学方法和规范才行。

活动体验之三:朗读与吟诵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朗读可以体现读者对诗歌内涵的自我阐释,可以使读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完成审美的再创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不时地要求学生吟诵青春,要求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学生获得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了成功的愉悦。

“热烈而有激情的朗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为“美读”,李老师要求学生自由美读文本实际上是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对话,激发学生自我阅读欣赏的兴趣,师生之间发生了较为广泛的视域融合。

经过初读、范读和师生研读,学生拥有了更多可感悟的触点,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整体感悟。李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既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也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有力地突出了活动体验这个主题。

课堂中,李老师前奏性的朗读如同物理学中“虹吸”现象,配合了学生的演示,将吟诵青春推向了高潮,将活动体验引向了深入。

最后,李老师以分角色吟诵作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学习信心,也使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迸发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此时的朗读体验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活动体验之四:演示

李老师喜欢顺随教学现场,为学生营造和谐而激情四射的演示氛围,不断鼓励学生勇于行为演示,指导学生演示的技巧。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李老师要求学生将想象的画面演示出来,紧扣了活动体验这一中心,应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体验转换过程,这一体验转换过程激发并释放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潜能,发现探究潜能、表现展示潜能、自我实现潜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有效,也更具有生命力。

李老师从视觉效果的转换到形体语言的变化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在神态、语气、动作上模仿青年毛泽东,使学生进入“无我”境界,也通过学生的演示有效地推进了活动体验的深度发展。

课堂中,李老师还运用激励性语言建立了有效的反馈机制,也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利于良性循环的学习习惯与机制。

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活动体验和独特感受,与教师、教材、同学多次对话后,生成了个性化的解读,因而能在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上得到肯定和赞许,收获成功的喜悦。学生成功的体验证明已能入其境,品其味。

活动体验之五:分享与交流

李老师认为在解决技巧性或艺术性的问题时,让学生彼此分享与交流学习心得会出现无限精彩的“生成”。

李老师不仅让学生当场分享与交流了吟诵体会,师生适时予以了评价,使课堂获得了最初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彼此交流,也有效地带动了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

李老师还针对不同吟诵欣赏诗句提出了不同的分享交流体验方式,从而避免了单一,重复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前者要求学生分享交流抽象的心理感受,后者要求学生分享交流具体的视觉画面。

同时,李老师对学生片面化的理解不干预,不整合,而是运用了分享与交流的体验方式,借力打力,让学生在教学场中徘徊挣扎——思考,讨论,表述,争锋……最终获得突围的快感。

活动体验之六:对话

对话可以把“理解”与“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达成“理解”也建构“关系”,使他们在各自的边界处与他人相遇,发生视域融合,从而带来真正的“生成”。

当课堂教学在经历一个课堂高潮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受惯性思维所左右,容易产生“盲点”,认识不到教师言语表述的细微变化,而这时深度对话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李老师面对学生因思考不深入而导致的错误回答,不是牵制或框住学生的思维角度,而是在问题的驱使下,通过对话及时给出了过程反馈。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的这番启发、诱导、引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通过对话中,李老师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活动体验,对照教材文本产生联想,展开生活的想象,让学生体验了视角变化的依据,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李老师还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入了“汇学”阶段,一方面大胆放手学生自己思考,探究,比较,发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以思维为核心,注重合作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中解决了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体验之七:主体地位

李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中是平等的,甚至大胆开放,临时赋权给某位学生,使之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从而生成出无限的精彩。

一开篇学生就自主选择了下阕中喜欢的句子来吟诵赏析,后来,顺随教学现场的变化,学生又自主选择了上阕中喜欢的句子吟诵赏析,这一非线性序列的课堂教学现场暗合了生成课堂中的“变序”理论,凸显了生成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主动发言、大胆质疑、忘情投入。实践证明:“具有强大的选择性、包容性、灵活性”的生成课堂确实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教学机智的李老师主动放弃了三尺讲台“特权区”,甘做一名倾听者、参与者、欣赏者,并随时准备在学生处于胶着的瞬间、经典的时刻作一番引导、诱导、指导。读者身份的学生自主地走上了讲台,兼备了教师角色和作者角色,也由读者华丽转身为教师,乃至作者,这样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多项潜能。

“双主体”课堂理念的确立,使得学生能以活跃的思维状态进入教学现场,并被一种场效应充分地诱发了出来,最大程度地转化成了思维能量。

活动体验之八:仿写

李老师的课堂仿写环节使得本节课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活动体验有了一个完美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这份体验不仅来自学生,还来自李老师自己。

首先,李老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了揣摩、赏析、借鉴,以此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接着,李老师采用了分享与交流的模式,有效地点评了学生的课堂创作,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了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了足够的学习自信;最后,李老师分享交流了自己的下水作文。这个环节前置有可能束缚住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学生很容易跟着老师写成一个模式、一个调子、一种思想,有时也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让学生不敢写作。而李老师将这一环节后置显然避开了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凸显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活动体验,正是通过师生互动体验,使得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快乐,获取了学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通过展示风采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这不仅有利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同时,对于下一堂课还能起着一定的提示和期待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节课中的许多活动体验处于交织状态,某一教学环节有时渗透着多样的体验形式,完全割裂开来评析,反而丧失审美趣味。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

猜你喜欢
李老师交流活动
“六小”活动
如此交流,太暖!
“活动随手拍”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该得奖的李老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宠物难伺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