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等待成长,等待精彩
王海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慢”似乎是大家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在课堂上,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也成了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似乎不这样做就体现不了课改的新理念,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结果是在课堂上老师很忙,学生很累,课堂看起来很饱满,结果是老师学生身心俱疲,收效甚微。
《管子·权修第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它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的本质是等待,学生的成长是三分等待、七分成长。在教育中,老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促进学生成长。
下面,我试着以一道某地的诊断性试题中的诗歌排序题来说明。
题型再现:
下面是杜牧的五言律诗《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的第一句是“雪涨前溪水”,请排出其他诗句的正确顺序。(只写序号)
①春嫩不禁寒②闻君亦多感③梅衰未减态④啼声已绕滩⑤年来事百般⑥何处倚阑干⑦迹去梦一觉
面对这道题,老师们的一般做法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起承转合的特点,分类排序如下。
首句,雪涨前溪水是写“雪涨”和“初春”。第二句只能是“啼声已绕滩”来写溪水声。
③承前诗,仍写初春之景,再从押韵的角度考虑,顺序为③①
⑤⑦语意转换,从描写转为抒情议论,再考虑押韵,语序为⑦⑤,最后两句总结,从内容和抒情的角度考虑,应为②⑥,最后应为④③①⑦⑤②⑥。
这种讲法有没有错?没有错。但是,学生却觉得收获不大。为什么?习题的作用只是范例,用来指导学生解决同类或类似的问题,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讲法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效果不明显。因为学生名没有积极参与答案的生成过程,没有得到成长的体验,当然,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下面,就是笔者以该题为例在教学中所做的教学等待尝试。
师:中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美丽的意象,鲜明的节奏,使我们爱不释手,读起来如痴如醉,其中,律诗、绝句以整齐的结构,有规则的音韵和平仄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那么,如果我们把一首诗歌的顺序打乱,你能够把它们重新排序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子就激动了,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诗歌,但是把一首诗歌的顺序打乱,而且还要排出正确的顺序来。这也太意外了吧。)
于是经过短暂的讨论,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1:议论句放在结尾,这样可以卒章显志。
生2:把写景句放在开头。
生3:要押韵。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大家要知道任何事情只要是科学,就有他自己的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并掌握它,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首律诗。那么,律诗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很快做出回答。
生1:每首诗八句。
生2:每句字数相等。
生3:三四句对偶。
生4:五六句也要对偶。
生5:要押韵。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好,那么,能不能说出这首诗中体现的律诗的特点呢?
(学生陷入了沉默,进行了比较长的思考。老师这时要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等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步找到了一些特点。
生1:①③是一组对偶句。
生2:⑤⑦也是一组对偶句。
师:大家找的对,那么怎么决定①③句和⑤⑦顺序呢?依据是什么?
这下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有说这个的,有说那个的。老师呢,不置可否,只是倾听学生的意见。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开始发言了。
生1:要注意两句间的意义关系。
师:那么两句间的意义关系怎样来分析?
生1:这个……
生2:应该是由押韵来决定。
师:你怎么知道押什么韵啊?
生2: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我们就找几句话中末尾字有相同读音的的句子。找出韵母的共同部分,就知道韵脚,也就是所押的韵了。
师:答得非常好。同学们认为这个答案漏掉一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找出来。
很快学生有了反应。
生3:读音相近的也可以。
师:非常好。找到了韵脚又该给①③⑤⑦怎么排序呢?
生4:③句在①句之前,⑦句在⑤句之前。
师:非常好。这两组对偶句又该怎么排序呢?
每一个孩子都紧锁眉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突然,我们天天读诗歌,也在讲律诗的特点,可是我们谁也没有去注意,这两组的对偶句排序特点啊。
我看学生们有点困难,就要求学生找出律诗中杜甫的《登高》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让学生来观察诗歌中两组对偶句的特点和差别。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纷纷举手发言。
生1:《登高》里的第一组对偶句(3、4句)是写景色,第二组对偶句(5、6句)是抒写心理感受。
生2:《登金陵凤凰台》中的第一组对偶句(3、4句)和第二组对偶句(5、6句)都是写景。
师:这就告诉我们,律诗的对偶句可以使都写景,也可以先写景再抒情议论。要求排序的两组对偶句的内容是写景还是抒情或议论呢?这两组的对偶句又该如何排序呢?
学生经过观察和短暂思考就发现了③①句在写景,⑦⑤句抒情议论,按照《登高》的对偶句排序特点,③①句应该在⑦⑤句之前。
解决了对偶句的排序问题,剩下的就需要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把问题交给学生,然后静静的等待。)
学生经过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意见逐步倾向于一致。
生1:剩下的三句中④句“啼声已绕滩”是写景,而②“闻君亦多感”和⑥“何处倚阑干”是抒情。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第④句应该在第一句之后。
师:为什么这样排序?
生2:因为第一句就是写景,这样内容才流畅连贯。
师:非常不错。剩下的两句怎么办?
学生开始展示答案了。
生1:②句是叙事,⑥句是抒情,表达了作者凭栏远眺的深沉情感,这样排序也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所以末尾两句的语序是②⑥
到这里,诗歌的排序应该完成了,但是看着学生们充满期待又满足的眼神,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很好地解决了,相信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办法。
事实上,教育的唤醒、激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需要等待的。教育需要等待,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的,也可说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深层领悟。
★作者单位: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