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云 姜丽娟
(1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昆明 650021;2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教学管理部,昆明 650021)
姜丽娟教授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李加云1姜丽娟2*
(1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昆明 650021;2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教学管理部,昆明 650021)
导师姜丽娟教授在对“治未病”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中,已考虑通过“治未病”指导多种疾病来预防和治疗的,包括肿瘤。肿瘤一直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恶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方面讨论肿瘤的预防调治。
治未病;肿瘤;防治
“治未病”思想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即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很早,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有了“癌“瘤”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有“息肉”“昔瘤”“石瘕”“肠覃”等类似癌症的症状描述,和现在所谓的肿瘤疾病非常相似。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有效防治亦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导师姜丽娟教授临床27年,擅长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妇科多种疾病的防治,尤其肿瘤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金匮要略》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的发病与自然界及人体自身正气有密切的关系。肿瘤与其它疾病相同,其基本病机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正虚邪积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即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搏结,积聚日久而成有形肿块。因此,肿瘤总属本虚标实,多由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1]。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痰、瘀、毒亦是其主要病理机制[2]。总之,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湿凝结、毒邪内蕴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五种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1.1 正气内虚 《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久病体羸,元气亏损,载血无力运行,必致血瘀内伏,久积必结,积聚形成。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正气虚弱是导致肿瘤产生的前提条件。恶气是正邪相争日久,正不胜邪,正从邪化而形成的一种能直接推动肿瘤发生的致病因素,“恶气起”是肿瘤发生前必有的一种病理状态,是肿瘤发生的关键环节[3]。
1.2 气滞血瘀 《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外科正宗》中云:“郁怒伤肝,思虑伤脾,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脾气受阻,肝气横逆,致使经络瘀阻、积聚成块……”。郁则气滞,滞而不通,不通则闷、胀、痛三证出现。郁久化火,又可见气郁化火之证。元代滑焘《难经本义》谓:“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气滞可加重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气滞,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总之,气滞血瘀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理机制。
1.3 痰湿凝结 痰湿是指机体失其正常运化而停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圣济总录》曰:“若三焦气塞,脉道壅滞,则水饮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饮,为病多端。”《灵枢·百病始生》曰:“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其中的汁沫即痰湿,说明痰瘀阻滞,日久可以化生肿瘤。痰湿存在于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痰湿羁留,血流不畅,久必入络而致瘀血加重,因血行不畅痰湿凝结,日积月累,影响气血的运动,气血阻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更助长湿痰凝聚,所导致临床疑难杂症或缠绵难愈,复发频繁的一类病症,多从痰湿考虑其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1.4 毒邪内蕴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曰:“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则生矣。”《灵枢·百病始生篇》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毒邪内蕴,实际包括了病毒感染、化学毒素,污染空气、水、土壤;或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经络、脏腑、气机阻碍、郁而生毒。在毒与肿瘤的关系,《诸病源候论》指出:“恶核者,是风热毒气,与血气相搏结成核,生颈边。”“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说明外毒侵淫机体,与机体血肉相搏结,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
2.1 重视调养正气 人体“正气”是疾病是否发生的内在因素。老师认为癌症是人体正气弱,身体里面有了过多的毒素,不能运化、代谢排解造成的。肿瘤未发生之前“未病先防”,通过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当正气虚弱、阴阳不和、脏腑功能紊乱时,痰湿、瘀血、邪毒等病理产物易于集合聚体内致肿瘤发生。通过调养正气,使机体气血调和,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老师在临证中说,妇科异常的子宫出血,特别是绝经前后的妇女,首先要排除恶性疾病,要避轻不避重。
目前病患多数是已经过手术或放疗化疗处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气亏虚,运用以“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防治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如扶正固本类药,如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等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增强对外界恶性刺激的抵抗力。老师在方中常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败酱草、薏苡仁、泽兰、鸡血藤、三棱、莪术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血作用的药物。防癌抗癌功能的现代研究也证明,应用中医“扶正”药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环境,直接抑癌作用和消灭残留的癌细胞,防止癌变转移,治疗预防同时进行,是其“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另外,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老师重视“扶正”实际上涵概了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或既病防变、病后防发”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中医认为放疗是一种火热毒邪所致,因此祛邪扶正、化瘀散结是治疗肿瘤的必然之路。
2.2 重视顾护脾胃 脾主运化,五谷入胃在脾的运化下将食物分为糟粕及精微物质,脾胃功能的正常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人体气血来源脾胃的化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易生病。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宋《济生方》言:“乳酪鱼腥,过餐五味,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说明了饮食对肿瘤发生有重要影响,合理饮食,使脾胃健运,则脏腑气血肿瘤的发病,因此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
导师在各种妇科肿瘤术后初期即使没有明显的气虚阴虚症状,也适当补气养阴,选用黄芪、党参、太子参、麦冬、玉竹,它不仅补气健脾、而且脱毒外出。放化疗前常规选用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一贯煎、人参养荣汤等,能明显减轻放化疗时毒副反应,增强体质。”所以,肿瘤治疗中应时时顾护脾胃,即使病人尚未出现脾胃功能障碍,也加用健脾益气之品。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疗时,应依据这种规律,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发展,这是治未病的关键思想之一。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用于防治肿瘤传变有一定临床价值。先安未病脏腑,应重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久病耗气败胃,抗癌中药和化疗药物等都有伤胃之嫌,故必须时时顾护脾胃。
2.3 重视情志调理 《素问·举痛论篇》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金匮翼·积聚统论》云:“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元代朱丹溪认为,乳岩 (癌)是由于忧郁、烦闷、愁怒等不良情绪所引起乳腺、甲状腺等包块性疾病,大量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也反复证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滞血瘀,而长期不能调节,就会出现脏腑阴阳失调。日久可形成积聚,而心主神志,老师认为癌症是压力、紧张和精神抑郁造成的,故解除负性精神心理因素主要从心肝论治,使用甘麦大枣汤、柴胡疏肝散,这些调神疏肝的方药中适当加用活血通络、行气中药。花宝金[4]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尤其注重情志因素的重要性,“以情病者,非情不解”,他认为药物之功居其三。
2.4 扶正与驱邪兼顾 扶正祛邪乃是治疗的总纲,治疗上须注意两点。首先,应扶助机体正气,提高抗癌能力。癌毒深伏,易耗正气,手术也是耗伤大量气血的过程,若不及时扶正,则会造成脏腑功能虚损,正虚邪盛,癌毒失去抑制,易发生复发转移,扶正要时时顾护正气。老师提出保护好人体的正气是前提,攻和守要灵活运用,气血虚时,守为主,攻为辅;气血足时,可以增加攻伐的力量。老师认为早期的恶性肿瘤,因正气渐衰,邪气旺盛,治疗原则应该是祛邪与扶正并重,扶正是预防癌邪继续耗伤正气,并延缓疾病向中晚期发展。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邪气壅盛,正气已衰,治疗应该以扶正为主,治疗目的是预防癌邪进一步耗竭正气。如此,扶正祛邪为一体,祛邪而不伤正,以期达到“养正积自消,邪去正方安”。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气血瘀滞,筋脉损伤,气血痰湿闭塞。适当的运动锻炼到微汗为宜,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肿瘤的发生;注意日常饮食、起居,少操劳、娱乐、熬夜、贪食等;在用药物保健方面,应以补益脾肾为主,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不良情绪可以作为一种应激源,作用于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使患者自身免疫监督能力降低[5]。临床研究证明[6]负面情绪刺激能够降低NK细胞的活性,进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增加了肿瘤的发生机率和复发转移率。
治未病所蕴涵的预防思想提示我们,肿瘤预防胜于治疗,对疾病的防治,应该注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预防工作贯穿于每一个环节,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各个方面,在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早期预防,全方位动员个人、社会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与、协同抗癌,在三者的互动中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从生理心理等多个层次设计病后康复方案,调动病人的参与积极性。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渊流长,“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有病早治合理用药调节阴阳平衡,但是对任何一种疾病来说,治疗的过程都是短暂的,总之,“防患于未然”是人们长期经验和认识的总结,“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其思想将会在现代预防医学中渗透、融合,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证明其不可磨灭的独特理论的正确性[3]。肿瘤治疗已逐渐进入中西医综合治疗时代,我们肿瘤科医生的任务是如何掌握和有机地安排好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疗效,治愈更多病人。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66.
[2]陈玉龙.从肿瘤属性论肿瘤病机[J].江苏中医药,2007,39(8):14.
[3]陈玉龙,司富春,王庆其.恶气与肿瘤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学报,2004,19 (115):9-11.
[4]秦英刚.花宝金教授以调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经验[J].中医学报,2013,28 (1):6-7.
[5]Boermeester MA,Butzelaar RM.Interaction between breast cancer,psychosocial stress and the immune response[J].Ned Tijdschr Geneeskd. 1999,143(16):838-842.
[6]Bhatavdekar JM,Patel DD,Vora HH,et al.Prolactin:its role in ad-vanced tongue cancer[J].J SurgOncol,1994,57(2):115-120.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by Professor Jiang Lijua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LI Jiayun1,JIANG Lijuan2*
(1.Gynecology of TCM,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China; 2.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Management,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China)
Mentor Professor Jiang Lijuan,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has considered it guide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including cancer.Tumors have been affect human life and health.We explored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f"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tumor.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ancer;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3.027
1672-2779(2016)-23-0063-03
李海燕 本文校对:张良英
2016-08-09)
李时珍用黄芩泻肺热
——摘自祝之友《解读神农本草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良英传承工作室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通讯作者:jianglijuan825@163.com
中医认为,黄芩为“肺经专药”“保胎要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药中肯綮(音qing,骨上的肉和筋膜,指要害),如鼓应桴(音fu,鼓槌;应,配合),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本草纲目》卷十三?黄芩条:“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违反了禁忌),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先君(已去世的父亲)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即清金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子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钟,古代一种盛酒之酒具,亦作酒盅),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按:黄芩之称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黄芩之宿根中空,外黄内黑,习称“枯芩”,在古代别称“腐肠”“烂心肺”等,即由此而来,其子根内外皆鲜黄,质量最佳,习称“子芩”“条芩”,李时珍称“片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