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琴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和保护∗
金银琴
曲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门类,在人们的审美、艺术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形式,其资源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角探讨曲艺资源的采集途径,有利于对曲艺采集过程中面临的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曲艺;现代信息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集
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而形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中,曲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魅力和与各民族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而独树一帜,成为 “非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资源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至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四批国家级 “非遗”名录,累计达1345项,其中曲艺就有127项。尽管国家对 “非遗”保护非常重视,很多列入 “非遗”名录的项目与传承人得到了政策扶持和财政补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人口城市化、信息数字化的冲击下,很多受保护项目仍是生存艰难、后继乏人,很多国家级或省级传承人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唱腔已经记不清或失传,有的甚至出现人死艺绝的情况。如:随着郭月英、胡正华二位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国家级曲艺项目——杭州评词暂时没有了传承人[1]。此外,很多文化传统、人文现象和社会活动也都面临着改变或消失。他们的信息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缺失,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对曲艺资源进行尽可能全面地抢救性采集,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是曲艺保护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关键。
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但是,在对浙江省“非遗”数据库网站进行调查统计时发现,“非遗”数字化资料类型以文字为主,图片资料较少,研究资料和音视频资料更少[2]。宋丽华等对目前我国“非遗”数据库网站调查时也发现,“非遗”网站资源的类型比较单一,各种相关资料都以申报工作为核心,介绍性的资源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大,研究型的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3]。本人认为,曲艺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和行为示范得以传承的,曲艺活态传承的特点决定了曲艺资源的形式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对曲艺的保护应是使受保护的项目能得到真实、全面、立体的呈现,仅仅依靠文字、图片很难完整体现曲艺的全貌和神韵,音视频、图像、实物等能够有效弥补文字描述的时空局限,必须高度重视。利用数字扫描、立体扫描、数字录音、数字摄影、运动捕捉、全息摄影、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对曲艺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采集所得的曲艺数字资源经过标准化处理和转化后,借助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能够方便地实现专业化分类、系统性整合、永久性保存和一站式检索,为今后的广泛共享、动态传播和再次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曲艺为例,试就曲艺资源的采集进行探讨,以期对类似的 “非遗”资源采集和保护研究有所促进。
曲艺资源主要包括与曲艺有关的专著、丛书、大观、读本、图集 (典)、地方文献、论文、论文集、报告集、手稿、档案、灰色文献、曲谱、曲本/唱本、音视频、口述历史、传承人、实物文献、曲艺数字化产品和项目申报材料等。与图书馆传统文献或普通数字文献相比,曲艺资源种类繁多、载体特殊。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大量曲艺资源尚未采集、记载;另一方面,部分已收集的曲艺资源储藏分散,保存情况不一,流失损坏严重。传统的文献采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曲艺资源的全面采集。曲艺资源采集时必须根据其特点,借助录音、摄像、电影、电视、网络、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在浙江曲艺资源库建设实践中,我们总结曲艺资源采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多元合作共建
曲艺资源数量十分巨大,对其资料的采集和整理需要很大的物力、人力与财力支持,绝不是单独某个单位的资源和力量所能完成的,势必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文化馆是最主要的文化机构,它们担负着保存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支持与提供社会教育的共同职责,保管着性质类似而载体不尽相同的馆藏资料,馆藏资源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渗透。实际上,各个文化机构各有所长。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书刊资源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优势,文化馆或 “非遗”保护中心拥有大量 “非遗”普查资料和众多原生态的 “非遗”资料,博物馆拥有各类文化遗产实物型资料,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曲艺研究、资料整理、数字资源标准和规范确立、数据加工和录入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各地曲艺表演团体、曲艺协会行会是曲艺创作和演出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曲艺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应是合作共建的重要参与单位,甚至可以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在版权允许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复制或录制使用价值大、处于濒危状态的曲艺资源。因此,在采集曲艺资源时,组织者应该与相关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尽可能多地开辟采集渠道和合作单位,达到跨机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2. 购买、复制或捐赠
曲艺资源的日常采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出版社和书店,而要把采购渠道扩大到一切可以搜罗的文献集中地。首先,利用图书馆已购买的读秀学术库、书生之家等大型电子书数据库挖掘、整合与曲艺相关的专著、丛书、大观、读本、图集 (典)、地方文献资源,利用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挖掘、整合与曲艺相关的论文资源。其次,利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联合编目、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功能,通过复印、扫描、拍照、摘抄、剪辑、转录等方式采集被收载在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文献中的曲艺资源。第三,通过文献征订目录及时订购公开出版发行的与曲艺有关的书刊、数据库及非邮发的地方内部交流刊物,征集、订购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各种文献汇编资料及视频资料。同时关注当地的旧书市场和旧书网店,对遗漏的曲艺文献及时进行补采。第四,目前已有不少机构或个人对 “非遗”进行口述史、影像史采集与整理,可通过协商采用复制方式获得曲艺资源的使用权,在必要时进行购买,力争做到资料建设不缺位、不遗漏。第五,通过媒体、读者互动、实地采访等方式面向社会人士征集,鼓励潜心研究地域文化的本地专业人士和传统文化传承人捐赠所拥有的珍贵曲艺文献。第六,通过网络收集曲艺资料。网络资源具有实时廉价、利用方便、检索快捷的特点,是不可忽视的曲艺资源的来源,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网站内容,以下载、链接等方式,对网上曲艺资源进行采集。当然,网络信息资源由于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不明,信息源复杂,在采集时必须严加甄别。
3.独立采集自建
在当今曲艺传承人逐渐缺少甚至消失的情况下,及时采集相关资源,建立曲艺传承人口述和影像信息库是有效避免 “人亡艺绝”的必要措施。独立采集自建资源主要是对国家级或省级曲艺传承人进行口述采访和现场拍摄,对经典曲目、经典场面进行抢救性拍摄等。
独立采集工作必须统筹安排。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对本地区曲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传承谱系及传承人进行全面的摸底和梳理,建立曲艺名录体系。然后,根据各曲种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高低、生存情况的紧迫程度和现存于世的曲艺传承人的身体情况来合理安排采集的先后顺序。
每次独立采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是拟定采集计划。采集计划关系到整个采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采集质量高低的关键。在开始制定采集计划前,必须尽可能地搜集、阅读与该曲种和传承人有关的资料,在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受访人生平事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确定采集主题,抓住重点,设计好采集计划及采集中要提问的问题。二是与受访人提前沟通。在采集开始之前,将采集计划及采集中要提问的问题提前发给每一位受访的传承人,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以争取最佳的采访效果。采集中要提问的问题涉及受访人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曲艺有关的专业知识、对曲艺的理解、曲艺表演的经验与思考、曲艺传承所遇到的挑战、曲艺如何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与回答,可以从受访人身上大致了解这门古老的中华传统艺术的发展历史、当下处境,唤起人们对这一曲种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关注与思考[4]。三是利用录音、录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采集资源,采集的内容包括:对受访曲艺传承人进行真实、系统、全面地采访记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记录每位传承人的代表曲目表演过程;同时可挑选出某曲种几支有代表性的演出队伍,跟随他们的表演活动,利用摄像、摄影等手段,详细地记录该曲种的服装、表演器具、面具脸谱、化装、音乐、表演程式、现场经典曲目表演等资料;通过访谈的方式采访该曲种老艺人、曲艺表演者、演奏者、化装者、周边的群众等,详细记录曲种的发展历史、过程、生存条件、现状、轶事、存在问题等第一手资料。四是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工作。采集得到的资料在未加工处理之前只能算是原始素材,原始素材单独留存,但由于采集过程中受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原始素材往往无法达到利用要求,必须对采集到的照片、音像资料进行后期剪辑制作、加工处理。由于曲艺艺人往往方言浓郁,因此受访的口述访谈内容必须转换成文字。同时,由于记忆出错或个人主观好恶,有些受访者讲述的内容可能会违背事实真相,因此在对口述资料进行文字化处理时,要参考其他资料或对照其他相关人员的口述,进行仔细地核实,做一些必要的修正、完善。整理后的文字稿除做影像屏幕文字外,还作为独立的资料以全文方式存储于资源库中。
1.跨机构合作达成难度大
当前,在地方 “非遗”数字化建设上,各地“非遗”保护中心、档案馆、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曲艺家协会、演出团体等,呈现的状态多为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安排,一方面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有些资源却没有得到任何一方关注,出现资源缺失。同时,“非遗”资源分散存放,也给用户查找资料带来很大的不便。但各个单位都是独立法人,对自己拥有的特色资源都视若珍宝,要说服其中一家交出资源给另一家,确实困难重重。
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 “非遗”保护主要责任单位——文化主管部门如果能主动牵头,或授权某一单位牵头,建成一个地区的曲艺资源网络平台,联合本地区各文化机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通过资源整合、联合服务方式,打破部门界限,建立 “非遗”共建共享机制,无疑是曲艺资源采集和保护的理想途径。
2.标准和规范不统一
“非遗”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是 “非遗”数字化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文献信息检索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到的曲艺数字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具体表现在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引系统、检索系统等不统一,数据库格式、字段不统一;数据的标引、分编、检索点选取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原始数据处理不完备、不准确、不规范、不统一,由此造成数据库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差,从而影响了数据库的共享,限制了数据库作用的发挥[5]。各种数字资源因为格式不同而无法进行统一的存储、检索或建立跨内容之间的关联。
在曲艺资源库建设初期,就应该制定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整理、发布和传输标准,采用标准化文件格式和统一的元数据描述规范,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交换的方便性。同时,出于保护和保存的目的,要制定完备的存储备份措施。对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中的文件要定期进行备份;为防止硬盘驱动器故障造成数据丢失,要在外部硬盘上备份文件;为了防止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要在不同的地方保存备份文件。通过这种模式建立大量的副本保证数字资源存储安全。
3.知识产权保护制约
大部分 “非遗”研究成果和 “非遗”传承人的表演录音录像资料等均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如何在保证 “非遗”数字化过程中信息采集、整理及传播的合法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 “非遗”的共享范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采取灵活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首先,在采集涉及核心技艺和传承人个人知识产权的内容时,要事先妥善协商,征得知识产权所有者同意并签订书面协议书,在数字化后的资源上注明 “非遗”信息来源,如有必要,可以设置浏览级别和权限。其次,对涉及传承人个人隐私的信息,要严格进行数据保密处理。第三,对处于知识产权保护期的研究成果和民间艺人表演资料,根据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只能为从事以教学科研为目的的校园网用户提供服务,必须对这部分资料设置权限。同时,在 “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必须用技术手段保证 “非遗”数据在保存和传播时不被任意歪曲、篡改或修改,以保证 “非遗”的完整性。
4.专业建设队伍人手不足
曲艺采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曲艺知识、较系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较强的摄影摄像水平与音视频编辑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并具备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目前缺乏这样专业素质较高且比较稳定的曲艺采集队伍。
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入或从现有工作人员中选拔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努力打造一支由图书馆专业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和“非遗”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还可以选派业务骨干去高校 “非遗”研究中心或 “非遗”数字化保护先行单位 (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再深造或做访问学者,深入学习“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具体规范操作方法。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明显的区域色彩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保护 “非遗”就是守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6]。“非遗”资源的采集是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珍藏文明发展的完整记录,保留社会风俗的历史演变,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责[7]。图书馆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采集散落于各处的 “非遗”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既抢救了民族民间文化,又增补丰富了馆藏特色资源,更能借此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非遗”传承人昨天在杭滑收徒 [N].都市快报,2014-12-2(B12).
[2]金银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现状与思考——以浙江省为例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7):139-141.
[3]宋丽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 [J].图书馆杂志,2015(1):73-81.
[4]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1):10-16.
[5]黄晓斌,浦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情报科学,2007(5):784-789.
[6]陈勤建.寻找我们民族的家园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7]汪向明.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分析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3):19-21,29.
(责任编辑:黄向苗)
Coll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of Quyi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Mor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JIN Yinqin
Quyi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Quy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people’s artistic life and is a favorite performing art form to people.Resources of quyi has valuable artistic and historical value. It i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collecting ways of the resources of quyi for summariz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the resources of quyi,so a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quyi;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ources;collection
G122
A
2016-03-10
金银琴 (1972— ),女,浙江天台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究。(杭州 310053)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曲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教育——以浙江曲艺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1462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