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倒逼的结果,国企改革也是如此,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去啃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9月13日,被称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落地,文件的最大亮点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从“以管资产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这似乎是中国版的淡马锡模式。改革主导者相信,通过资本运作,通过提升竞争力,可以打造出类似于淡马锡那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国有的企业。
改革方案让人们不再关注国企民企的区分,转而将所有的企业放到同一个平台上,以效率与市场化方式提升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但方案尚未涉及,在资源分配上如何实现公平与正义,如果国企继续拥有垄断资源,这些资源与国企利润之间如何划分等问题。
一直密切关注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盛洪认为,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国企改革是放权让利,现在则是放权让利“走过头”了,很多年没有让国企交利润,不交利润的部分让国企有自主权决定分配,而且还额外增加了很多对国企的优惠制度和政策,包括垄断权、免费使用国有土地、低利息贷款、低自然资源租金等等。第二次国企改革没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国企与民企仍不能公平地获得资源,不能公平对待国企和非国企。
从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无不以国企放权增效作为主要抓手。数据可以证明国资越改越大,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资规模、管理模式还是竞争力,国企改革总体并未成功。根据财政部数据,过去五年国有资产总量年均递增11.6%。国有资产日益坐大,既有货币高发时期资产评估上升的原因,也有国企继续获得扶持的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因此出现内伤,建立在垄断红利上的僵尸企业拖累了经济发展,虽然某些情况下,国企问题被加入WTO带来的红利、被贸易顺差所掩盖,但一旦经济增速下降,国企痼疾会定期浮现。张文魁先生的论文指出,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状况很好”是一种误判。2003年以来,全国国有资产增值速度达到很高水平,但相比而言,非国有部门的表现比国有部门要更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发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得最快。最被“津津乐道”的国有资产增值速度,也远远输于私营企业的资产增值速度。在过去几年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时期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较多地利用财务杠杆,谁就最有机会实现较快的资产增值。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远远多于私营企业,资产增值速度反而远远逊于私营企业,实在不值得津津乐道。
国有企业效益指标改善最明显的时期是1998年至2003年,但2003年之后并无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8年只有轻微上升。剔除垄断型和寡头型企业,国有企业效益更加难看,扣除利润总额最高的前三家,剩余126家央企的资产回报率和收入利润率均低于全部国企平均水平。私营企业恰恰相反,效益改善最明显的时期恰是这五年时间,净资产收益率猛升。对此,比较可靠的解释是,在1998年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中,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卸去,亏损累累和没有竞争力的大部分退出市场,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迅速改善,此后停滞不前,再无明显改善。
资源无休止地进入低效企业,成为经济下行周期的定时炸弹。不能公平地获得资源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个别国企的家族化与权贵化。中石油系统的权贵与家族通过周永康、蒋洁敏等案曝光于世人眼前。国企还存在其他问题,如激励机制错位,人浮于事。朱镕基先生1993年在接受德国《商报》记者柴德立兹采访时表示,人浮于事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体上讲,要保证国有企业正常运转,只留现有人数的三分之一就够了,剩下那三分之二是富余的。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赶到大街上去,形成一支失业大军。因此,中国国企存在隐性失业,国企稳定的就业率是政治压力下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的假象。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些企业会垮台,如攀钢成都钢铁公司从2015年3月27日正式关停,人员分流。可是有的人仍生活在计划经济的美梦中,包括对国企竞争力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官员,以及怀念大家共同贫困年代的底层工人,他们的要求是生活的稳定,这个要求很合理,但实现路径是错误的。
既然国企激励机制难以改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国企数量,从充分竞争的领域开始。国有资本的分布非常分散,从饭店、旅游到房地产,许多并不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还配置着不少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退出是无奈的行业挽歌,纺织等行业下行时,国企退出,目前钢铁等行业下行,国有资产占比会逐渐下降。任何一个行业只有进入下行周期,国企才会不情愿地退出,其实在行业上升周期这些领域就让国资退出,才是比较好的办法。
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公益性国企只强调公平,而不是竞争力,只要这些企业以可控的成本向全社会提供公益资源,就算完成任务。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只要不具有战略重要性,也该逐步退出,国企与国资数量应减少而不是越改越大。
以淡马锡模式运营的企业,如盛洪所说,淡马锡是国家资本但不是国有企业,是私营企业,是按照私营企业去运营的,但是资本是国有的。财部部部长助理许宏才曾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说,2015年,国资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中央管理的110多家企业中积极推进包括直接授权试点在内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工作。国资委与财政部未必是好投行,最好的办法是在法治公平的前提下,让资本经营公司像淡马锡一样运作,减少政府的微观干预。
国企改革是利益的重要分配,改革过程中,一些普通员工与减少干预的政府部门会受损,而获得有价值的股权的人会受益。现实总是残酷,那些不具备资源的人受损最大,希望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国企改革不能让公益性的恢复公益,不能让竞争性的恢复公平竞争,如果国企再一次攫取廉价资源,下一次国企仍会“旧伤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