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清
(长治医学院 人文艺术传媒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从组织的理论基础变革研究组织传播学的发展
王聃清
(长治医学院 人文艺术传媒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组织传播学是一门融合了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起步较晚。研究组织传播学的发展,离不开组织观念范式的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将组织视作机器,组织传播最初的主题即为如何提升机器的效率。20世纪30年代,组织观念由“古典观”过渡到了“人性观”,此时期的组织传播关注于如何提升员工的满足感。20世纪80年代,随着系统论的出现,系统的复杂性成为了组织传播研究的焦点。随着组织的理论基础变革,组织传播学的发展不断突破和深化,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学科。
组织观;理性系统;自然系统;系统论
传播学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虽然传播行为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发生,但是正式将传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则起步较晚,在西方也不过百年。正因如此,传播学的起步阶段的研究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传播学得以直接吸取、归纳和融合多种学科的资源和理论成果,呈现出繁荣而又多元的局面。所以不论从本质还是其历史归因来看,传播学都是一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交叉学科,如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行为科学;又涉及到统计学、信息论、系统论等信息科学。相对的,传播学引进我国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由新闻学界引入。至今除了直接学习某些西方传播学的理论成果之外,我国的传播学尚局限于本就发展不算成熟的新闻学之中,这是我国对于传播学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扩大研究传播学领域的宽度与广度,即加大对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力度,是弥补先天性不足的方式之一。
组织传播学是一门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组织现象的学科。准确的界定组织传播的概念并非易事,从西方到东方,学者们给出了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定义,且至今仍有许多争议。艾森伯格和古多尔在《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一书中认为“从传递的角度来说,组织传播是指导一个团队实现一系列共同目标所需的互动”[1]4。另外,康拉德(C. Conrad)从意义的角度对组织传播进行了定义:组织传播是协同行动的人在一特定语境中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手势或符号来创造、维持和管理意义的行为[2]4。
学者们对组织的研究经历了几大理论时期的变革,正是这些组织理论,为组织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理性系统组织观、自然系统组织观和开放系统组织观。随着组织理论的变革,相应的组织传播的范式也随之发展。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开始代替手工劳动。但由于技术发展不成熟,导致机器的运用极为局限。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大规模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许多新兴工业如化学业、电力业、汽车业、石油业开始实行大规模集中生产。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工厂。这一时期的组织研究就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工厂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展开。
科学管理理论是这一时期尤为著名的理论,泰勒认为,只要科学地分析工人和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就能找到用最少的能量和资源投入来获得最大产出的运作程序,因此要进行科学的工作管理和时间管理[3]35。其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原则:1、规范工人工作中的每一个动作,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2、科学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理性研究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3、科学培训工人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4、严格的劳动分工,严格区分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范围。
在这一时期,科学管理理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水平,受到了众多工厂的广泛应用,但由于它把人看作只追求利益的经纪人以及缺乏人性的管理办法,受到了工会以及工人的反对与抨击,被称为“工人的敌人”。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此时期的第二个重要的管理理论。与泰勒从基层角度提升生产效率不同,法约尔从管理者的角度将管理要素归纳为五项,分别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作为管理者的职能。此外,还提出了四类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应当如何更好的整合以及实现基本职能的问题。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这一时期第三个重要理论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又称为官僚制理论。科层制理论的主要原则是将组织内部职能分等、权力分等、规则严明、内部非个性化以及组织成员技术化。科层制理论的优势在于:组织结构严密、合理并且具有超乎寻常的稳定性,然而一味的按照等级、规则解决组织问题,这种僵化难免导致“科层制仪式主义”,也就是不积极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过于固守规则;同时,各层职员也可能会形成“官僚主义人格”,也就是一味的固守于规则之中,变得墨守陈规,不能灵活变通。这种恶性循环带给组织的后果将是组织很难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三个主要理论,反映这一时期的组织传播主要围绕着管理展开,将组织视作为理性系统,意图从制约、规则、结构等方面规范组织和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同时,这一时期的组织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内的正式传播。值得一提的是,组织传播在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雷丁和汤普金森将这一时期(1900-1940)划分为组织传播的准备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商用英语”和“工业传播”两大领域的整合[4]。
20世纪3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进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组织中的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冲突不断。传统的科学管理手段在此时弊端凸显,机械、死板的管理方式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大范围的罢工以及劳资冲突事件不断。此时,组织学的“人性论”应运而生。
霍桑实验将组织理论由“古典观”过渡到了“人性观”。霍桑实验最初企图通过调整照明条件来观测是否能提高工人生产效率,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提高或降低照明条件,生产效率都提高了。这一实验结果引起了当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者发现:增加对员工的关注、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以及员工身处的小群体都能影响生产效率。由此,将组织看做精密的机器的观念发生转变,诞生了人性管理理论,组织被视为“有机体”,个人可以具有“自主性”。
20世纪50年代,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并非“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同理,“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通过实验,他把影响组织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满足会使得员工对工作感到快乐、满意,而保健因素的缺乏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无独有偶,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样关注个人的需求,且把需求程度划分为五层,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他认为人们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将组织视为一个自然系统,允许组织和个人不完全像机器一样被操控,工人开始争取平等的权力,要求雇主把工人当人看,而不是当做机器使用。组织传播的主要内容由正式传播逐渐转为非正式传播。1940年-1970年,随着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传播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学科确立与整合期。组织传播一词的出现取代了“商业与工业传播”。人们开始关注除了企业以外的各种组织,如军队、政府的传播活动。1967年,组织传播大会在美国召开,确立了组织传播的正式地位。同时期,国际传播协会正式设立“组织传播小组”,学者将传播视为组织的核心,同时着眼于研究组织间传播与各种其他因素的互动,对组织传播的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催生了组织传播的系统理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增加,人们迎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某些领域,以往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足以处理如此过多的信息,网状组织结构开始普遍化,如出版业、建筑业等。
在理性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组织观中,明显的局限是,仅仅通过研究组织内部的各种变量,试图达到提升组织效率的目的。而开放系统的组织观将环境因素纳入考虑,组织传播的主题转向了“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理论对于组织观念的真正影响在于把组织看作开放系统,强调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组织的动态过程[3]93。系统最基本的过程是“输入——中继——输出”,即外界将信息输入组织,信息在组织内部进行加工处理,继而转化为新的信息再度输出到环境中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组织与环境发生了两种信息的互动,一是信息的交换——组织得到信息,再向环境输出信息;二是信息的反馈,信息经过系统内部的加工处理,对环境形成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贯穿其中,高度凸显了传播的价值。系统理论关注到了传播与各种其他因素的互动,赋予了传播许多隐喻,诸如符号、故事、管道、仪式等等。
系统论作为组织建构(organizing)的动态观念,强调了传播在建构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同时,组织本身也是动态建构的产物。组织系统论的形成,被称为组织传播的话语转向,将船舶与组织建构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传播研究的新发展[5]。
纵观组织传播学的发展史,涵盖了历史学、传播学、管理学三方面的理论发展。虽然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开放系统的三种组织观对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并不矛盾,仅仅是遵循社会发展而催生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组织所预定的目标。同时,组织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建构也呼应了上述三门学科由传统的观点到动态视角的发展过程。
[1](美)埃里克·M·艾森伯格、小H·L·古多尔.《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M].白春生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4.
[2]Conrad,C.,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5th edition)[M].Wadsworth Publishing,2001.
[3]谢静.组织传播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张锐.组织传播学:起源、发展与研究内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3):143-144.
[5]谢静.经由传播而组织——一种动态的组织传播观[J].新闻大学.2011,(04):112-118.
Wang Dan-qing
(School of Humanities,Arts and Media,Changzhi Medical Colledge,Changzhi Shanxi 046000)
(责任编辑 史素芬)
G206.4
A
1673-2014(2016)06-0044-03
2016—09—14
王聃清(1989—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